回覆列表
  • 1 # 老胡說三農

    農村有許多農諺。這些農諺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應該說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

    農諺中的“田等秧,谷滿倉,秧等田,過荒年”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意思其實很簡單。

    “田”為什麼會等待著秧苗的扦插或播種?那是因為田地的各項指標都達到了秧苗扦插或播種的條件了。譬如,肥也施足了;地也耕好了;水也放滿了,只要插上秧苗就OK了。在正常的情況下,秧苗插上後就可以自然生長了,只待收穫的時候了。

    而“秧”為什麼會等“田”?那是因為,田地的各項指標都不符合栽植秧苗的條件。從而使秧苗沒辦法栽植。俗話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你這地都沒弄好,怎樣能讓秧苗生長呢?如果誤了季節,豈不是沒了收成嗎?這樣的話,不鬧饑荒才怪呢!

    說到這裡老胡就說說老胡曾經遇到的一件事情。

    那是1994年10月,老胡去內蒙古出差。因討債不順利所以在內蒙待了一個月的時間。結果導致家裡的耕地沒有開犁。

    地沒有犁自然就無法播種小麥。等老胡出差回來耕好田後都到了11月10號。結果是別人的小麥已經出苗了,老胡才種上小麥。雖然加大了施肥量和播種量,但當年的小麥畝產還是比別人低許多。這就是“秧等田”的結果。

    華人總結出了“農時”二字。並諄諄告誡人們“莫誤農時”。由此可見農時的重要性。有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用在農業上最貼切,老胡認為這個觀點是非常正確的。農業種植真的是需要“趕趟”,一刻都耽誤不得的。否則,就會錯過種植作物的最佳時機,使作物不能正常生長。進而影響產量或質量。

    總而言之,以上這句農諺總結的很到位,很貼切,也很形象。是勞動人民的長期實踐經驗。作為新時代的農民來說應該切實記住這些經驗或教訓,避免“貽誤農時”的現象出現,從而為農業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 2 # 唐福倍1

    這是千百年來,咱農民老百姓在耕作時的經驗。耕作好地,施足基肥,等待秧苗插秧呀!少過幾天正是插秧的時侯。所以莊稼豐收了。秧苗旺盛,恰是插秧的時侯,田地還沒有耕作好,誤了插秧最好的時侯,所以莊稼減產了。

  • 3 # 響水大米

    關於種植的農諺俗語很多,這些都是聰明智慧的民間百姓根據多年的種植生產經驗總結出來的諺語,也是經歷過多年的驗證的說法,所以成為了諺語,在民間百姓之中口口相傳,一直流傳到今天。這句農諺“田等秧,谷滿倉,秧等田,過荒年”即使是在現代的農業種植中仍具有指導作用。

    又是一年稻穀播種的季節,在我們北方農民開始了忙碌的插秧工作,由於中國各地區域溫度不一樣,所以我們東北一般在5月上旬開始準備插秧,一直要查到差不多6月初在結束。農民一般在4月份開始育苗。

    田等秧,谷滿倉的意思是說,農民種植水稻,要先把地整理好,然後在等著秧苗長大的時候再插秧,一般來說水田整地分為秋整地和春整地,在秧苗沒長成之前就要做好防水、翻地、耙地的處理步驟。這樣才能讓水田裡的泥水融合軟活,土壤做到暄松,通氣性好的效果,這樣才有利於插秧、插後返青和根系的發育。所以人們說谷滿倉。秧等田,過荒年:一方面是因為整地時間過晚,導致了土壤的融合不好,所以影響了水稻的返青和發育,同時拋秧、插秧的秧齡有嚴格的要求,如果秧齡已經到達了移栽的標準,但是因為水田裡的水或沒有整地等原因導致無法插秧,那麼超齡後秧苗過高,秧根串連,難於拋撒。這樣會影響到秧苗的生長和產量。

    所以在農業耕種中應該做到科學種植,根據植物的生長規律安排勞作,還有的地區流傳的老話說:“田等秧,稻穀滿倉;秧等田,沒米過年”,其實說明的也是這個道理。由這句話也可以看出,老祖宗在教育後人,農業耕種的時候不能偷懶取巧,要根據規律提前做好種植的各種準備,你糊弄莊稼一時,莊稼糊弄你一年。農諺“田等秧,谷滿倉,秧等田,過荒年”怎麼理解?大家認為這種說法有道理麼?歡迎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 4 # 原生態鄉村

    在千百年的歷史程序中,傳統的農耕社會,透過經驗積累和代代相傳,培養了不少的種田能手,可以說他們是民間的“專業技術人員”。

    而他們的專業技術的體現就是能夠念出一些膾炙人口並極有可操作性的“口訣”——農諺!

    題中的這句農諺正是其中之一,這句更加直白易懂,很具操作性!

    實際上這是一個並列形式,“田等秧,谷滿倉”和“秧等田,過荒年”並列,農事過程中看是用的哪一種。

    “田等秧,谷滿倉”是指將大田儘早犁翻、整平準備在那,一旦根據季節要求播下的種子長成了秧,達到移栽秧齡,就能及時移栽到大田!這樣就為豐產打下基礎!

    “秧等田,過荒年”是指與前一種情況相悖,秧成了,大田還沒準備好,那就讓當季水稻生產毫無把握,等著減產、絕收過荒年吧!

    這就相當於傳授經驗並告誡農民,是一種技術指導性的農諺。

    這裡面是飽含農業種植技術的。及時將大田整理準備好是保障水稻栽培獲得高產穩產的先決條件之一!

    如果不能及時將適齡的秧苗移栽到大田,會造成因秧齡過長出現早衰、早穗,減產是一定的。

    其次,大田儘早進行翻耕,經過深耕、淹水這樣的環節,可以達到很多農業生產方面的良性效果。如透過翻耕讓土壤改善板結,有利以後水稻根系健康生長;及時深耕有利於讓土壤一些營養素與空氣接觸氧化,在土壤中釋放出讓水稻有效吸收的成分,有利於後期水稻種植的營養均衡和節約施肥量;及時翻耕淹水後,能夠將一些螟蟲的幼蟲淹死,將大大降低後期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及稻縱卷葉螟等蟲害的發生嚴重程度!既減少了農藥使用次數,又減少蟲害確保水稻種植穩產增產!

    這可以看出流傳下來的農諺在現代的農業技術中也得到了論證,足可以成為指導農民的正確意見,懶惰和懈怠終究是要“過荒年”、餓肚子的!

  • 5 # 下壩毛哥

    在農村,對於二十四節氣跟農耕文化的傳承,多以“農諺”跟“老話”的形式進行,平常老話怎麼說老話怎麼說,就是各種農村智慧存在的形式。

    筆者家鄉地處雲貴高原東部的山區,以前家家戶戶種植水稻,還交公糧,記得那個時候我們家要上交1000多斤公糧。從翻田、育秧、插小秧、栽大秧、除草、打穀子、曬穀子等一系列過程,都曾經歷過。

    農諺“田等秧,谷滿倉。秧等田,過荒年”怎麼理解呢?

    水稻,對水肥的需求是很重要的,在育秧時或更早就得翻田保水,如果不翻田,沉積一個冬天的稻田,田裡的泥緊實不透氣,不利於秧苗定根生長。只有把田翻好,施農家肥自然發酵一週以上,同時保持田裡的水不洩露,這樣,秧苗移栽大田後,容易定根,長勢快,經過犁田,土壤變得疏鬆透氣,加上肥水的浸泡,更加的稀鬆;

    好的肥水加上後期的管理,及時施肥、水位下降及時灌溉,去除雜草,預防病害,就可以豐收,其中,除草我們當地叫薅秧,用腳或手踩入泥裡或抓起來扔到田埂上。

    雖然現在的農村,大部分田地撂荒,種植水稻的越來越少,但是農村的農耕經驗一直在流傳,是經過多少代人的經驗總結,才形成今天的農諺,是農民的智慧結晶。你的家鄉還種植水稻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化療藥物卡鉑有哪些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