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鮮老肉閣
-
2 # 江郎說史
首先感謝平臺邀請,其次我們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安陵國是魏國貴族的封國,國土只有50裡,那麼魏國被滅了之後為什麼不拿下安陵國?史書記載是因為唐雎所以才不拿下安陵國的。但是因為一個人的三言兩語就放棄統一,這個真的可能嗎?我們先還原一下史書的說法,然後再來分辨真假以及查明真相。
《唐雎不辱使命》其真實性《唐雎不辱使命》這條史料非常振奮人心,但是這條史料破洞百出,其真實性難以考究。下面是《唐雎不辱使命》原文中的一段: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荊軻刺秦事件發生於公元前227年,完璧歸趙事件發生於公元前283年,魏國滅亡於公元前225年,也就是說在唐雎面見秦王之前秦王已經有過兩次窘迫的經歷了。那麼荊軻刺秦的時候,秦法禁止朝堂上除秦王以外任何人不得持尺兵,以至於荊軻圖窮匕首現。在經歷過一次刺殺經歷之後,難道秦國還能允許唐雎持劍面見秦王?
不得攜帶兵器見秦始皇,那麼怎麼拔劍?拔秦王的佩劍?荊軻刺秦王的時候,秦王繞著柱子跑,然後直接拔起佩劍迎擊荊軻,並且斷其左股。唐雎拔起秦王的佩劍,秦王直接跪地求饒,大喊:“大佬,666”。你覺得可能嗎?
所以這一點顯然是《戰國策》虛構或者誇張描述此事了,遊國恩說《戰國策》最長於說事,但記述事件的後果不盡可靠”。霍旭東和任重在《<戰國策>的思想價值和藝術成就》中也點明瞭《戰國策》為抬高策士地位虛構或者誇張了一些事情,所以《唐雎不辱使命》這件事還存疑。
安陵國的結局安陵國的結局顯然沒有那麼好,《史記·魏世家》記載安陵國君主在魏國滅亡之後就脫離了原本的封地,而安陵國也被秦國收編成一個縣。後來天下大亂,寧陵國君主又被陳勝封王,捲入了起義潮流。寧陵國和安陵國是一類,寧陵君能被封王,但是安陵君卻不知所蹤,很顯然安陵君已經不再了,對應的安陵國也不復存在。
參考資料:《戰國策》引《唐雎不辱使命》
《史記·魏世家》
-
3 # 少禾君
我覺得這件事可信度不高,原因有以下幾點:
01、唐雎此人本身值得推敲 我們假使設定真的有唐雎此人
《史記 魏世家》中有段關於唐雎的事蹟描寫: 公元前267年,齊楚兩國夾擊魏國,魏國多次派使者前去向秦國求救,可是秦國總是置身事外。
情急之下魏王派出了唐雎,當時他已經是九十高齡了,他親自前去秦國,終於說服秦王出兵,他的一句話切中了秦王的要害:
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東籓之魏而彊二敵之齊、楚,則王何利焉?從利益這個角度出發,秦王勢必要救魏國。故這段歷史記載還是有一定可行度。
但是注意了,這個時候,唐雎已經九十歲了,說他老謀深算沒問題,但如果說在幾年以後,要他像個勇士一般,提劍將年輕力壯的秦王按倒,逼迫他不准他攻打魏屬地安陵,恐怕沒有人會相信吧。
02、秦王誓在拿下各諸侯國,怎麼會受人要挾而罷手呢?
假設《史記》中關於唐雎年齡記載有誤,那麼還會有“唐雎不辱使命”的可能嗎?我覺得依然沒有可能性。 秦國屆時早已勢如破竹,長驅直下,攻下各諸侯國。此時的秦王是不會因為任何原因,任何人而停留他攻伐的腳步。
荊軻刺秦,前車之鑑猶在耳,秦國早會料到各諸侯國會在最後做些無謂的掙扎,所以必定將行刺的漏洞堵上。 就算唐雎去行刺之時是個年輕的勇士,成功的可能性也幾乎為零。
03、為何會有“唐雎不辱使命”這一說呢?
因為當時秦國消滅了各諸侯國,那些各國僥倖生存下來的人必然對於秦王是深惡痛絕,打是沒辦法打,那隻好過過嘴癮,編個故事臆想一下也是好的,聊甚於無。
就好像一般故事總會編寫一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故事,其實不過是人們心中的美好願望,現實中無法實現,那就編個故事聊以自慰好了。
況且秦朝到了無能的二世就被滅了,而歷史是由後來人記載,別人自然不會費心去辨別真偽。
所以,我覺得“唐雎不辱使命”那段故事只是一個故事,並非事實。你怎麼看呢?
回覆列表
春秋,百家爭鳴,中原文化也開始走向了大繁榮時期。
戰國,紛爭不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時期已經初現倪端。
戰國是奴隸社會開始土崩瓦解的時代,這中間湧現出了太多的能人志士,布衣將相也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管理國家也不再是舊貴族的專利。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六國開創秦朝,短短200多年的歷史,卻處處充斥著歷史的迷霧,關於統一華夏的秦始皇,也是眾說紛紜。
秦國能夠滅亡六國,也非一世之功,而是秦國七八代君主的積累,尤其嬴政用了僅僅九年時間統一華夏,更是讓無數人歎服,但我們學過的歷史中秦王政滅了魏國之後卻出現了一個小意外,這個意外的主角是唐雎,這件意外事件是秦國拿不下區區50裡土地的安陵。
唐雎用布衣之怒威逼嬴政放棄安陵之地,其實只是被虛構的故事,並不是真實的歷史。
細說這件事情之前,我們還得把目光轉移到長平之戰前,因為這段時間裡有一段秦昭襄王和唐雎的故事。
戰國末期,西部強秦已經向東方六國露出了自己的獠牙,秦昭襄王採用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進一步加強了對山東六國的蠶食,得一寸土地不嫌少,得一座城池不嫌多。
除了蠶食諸侯之外,秦國還不忘挑撥山東六國之間的關係,作為秦國小弟的韓魏,也總被秦國當成離間六國的關係的支點。
這次也不例外,魏國充當秦國小弟也開始耀武揚威起來,這讓齊楚兩個大國很不爽,於是聯合發兵攻打魏國,魏國聽聞訊息,立即向老大哥秦國請求支援,但是秦國只回了兩個字:不救。
這下可把魏國急壞了,魏王就派出了一個年逾90歲的老頭子唐雎出使秦國,魏國真沒有人才了嗎,確實如此,魏國晚期也就一個信陵君能拿出手了,但他沒權力。
唐雎作為魏國有名的策士,為了魏國,也沒拒絕,拖著垂垂老矣的身體,就西向入秦,還別說,唐雎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果真說動了秦王,派兵支援魏國,齊楚兩軍不戰自潰,魏國之危舜解(具體唐雎怎麼勸說的,參見《史記·魏世家》)。
關於戰國年代的竹簡,到現在存世的已經寥寥無幾了,秦始皇焚書時曾留下了關於百家學說的一份拓本存放在阿房宮中,但是隨著楚霸王的一把火,這些珍貴的資料再也不復存在了,所以對於這段時間的歷史,只能從漢代所著的僅有的幾部文獻中推測。
也就是說,不管是太史公的《史記》也好,劉向的《戰國策》也罷,對戰國的記載由於文獻的缺失,也會有不符合真實歷史的情況存在。
儘管唐雎的故事並不真實,但在文學上卻極具藝術性,不得不說,我們曾經學過的《唐雎不辱使命》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