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口水雜談

      (一)地理因素

      一方面,這塊土地具有一定的封閉性。華夏大地東部和南部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隔海相望,北部又與鄰國冰雪相封,西部是高山聳立,喜馬拉雅又成了一道綠色的天然屏障。在這種相對比較封閉的環境中,很容易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文明。與環地中海流域(河流縱橫,島國林立,小國寡民)相比,這裡可以避免較多的戰亂糾紛,進而避免了大量因為戰爭而導致的文化的中斷和文明的破壞。

      另一方面,亞洲擁有廣大平原和適合於耕種的土壤及其相應的農民社會。廣袤的平原為中國成為發達農業國提供了可能。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農民比較,最大的特點是“自由”。中國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的社會結構呈上下雙層結構。如果說上層政治是專制主義,那麼,下層社會則是自由主義。而歐洲等其他地區的封建社會下的勞動者則多為農奴,有很強的人身依附性。中國的農民雖然也受制於很強大的專制制度,但是農民只需要完成徭役、賦稅,而且在一定條件之下還可以進行土地買賣。強大的專制制度並沒有限制農民事實上的自由,而正是這種農民的自由和獨立,創造了農業文明奇蹟。世界文明發源地都來自農業文明,唯一儲存並傳承下來的是中國。

      (二)經濟因素

      就經濟原因而言,其一:中華文明的傳承也得益於一個發達的市場交換網路。早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統一了度量衡。這就有利於實現不同民族和地區之間的市場交換。而歐洲地區的市場的一體化,則是自歐元產生以後才得以實現。其二:華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還得益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這種經濟模式下,人們雖然談不上過著奢華的生活,可是相對於遊牧民族和海上Explorer而言,男耕女織的分工也有利於形成相對和諧的家國環境。

      (三)政治因素

      長期的大一統的局面無疑為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奠定了穩定的政治基礎。秦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的國家以後,從漢至清,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是各朝代的英雄所爭取達到或者盡力實現的目標。國家的大統一則不僅有利於減少因為國家分裂而導致的管理費用,此外還可以減少戰亂而導致的休養生息的成本。而且,在統一的國度裡,人們都有了很強的歸屬感和自豪感。相比較而言,歐洲那種小國寡民因為島國林立,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度,因此也很難規避國與國之間的摩擦和戰爭,人們很少有歸屬感和安全感。長時期的不統一必然不利於各國文化的交融和相互借鑑,有些小國的文化也因為自己弱小的政治集團的支撐而悄無聲息地埋沒在地下得不到應有的保護。而古埃及也是因為在被外族侵略而導致埃及神秘的金字塔文明不為人知。因此一個統一的國度才有強大的力量規避戰爭,才能像盾牌一樣守護一片土地上的精神花朵。

      (四)文化因素

      第一,中華文化本身的包容性和開放性鑄就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輝煌歷史。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所主任孫煕國也說,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綿延千年,歷久不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善於吸收和容納多種外來文化和積極內容。[1]同樣,歷經五千年的古老中國也不是時時受到上帝的眷顧,跟世界其他地區一樣他也經歷了無數次輝煌與衰落的交替,但是它並沒有因為戰爭的創傷而銷聲匿跡。即便是在被異族統治的期間,其光芒也沒有被淹沒。自春秋戰國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到唐代的三教合流以及近代的西學東漸,文化運動乃至現代政府互派留學生的行為都無不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中華文化自身的這一特點使之在人力文明中不是曇花一現,而是香飄萬里。它不僅在中國生根發芽,而且極大影響到了日本和南韓以及周邊國家的文化。

      再者,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自從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中華文化就形成了一種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相對穩定的文化結構。但是儒家文化如水一般,能夠包容永珍。入世有孔孟,出世有釋老。不管你是失意,還是得意,你總會找到精神寄託。正因為它博大精深,才讓海內外的人們對其懷有敬仰之情,也較易為外來民族所認同、所折服,從而對其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效果,使中華文明不僅不被取代反而內涵更加豐富,生命力更強了。

      第三,從中華文明的內容上來看,中國自古以“和”為貴,讀《論語》讓人如浴春風,孔子的仁愛思想無不想建立一個和諧的理想社會。老子的《道德經》也講到順天行事,當然不是被動消極地聽天由命,而是希望我們應該遵循自然規律,建立一個與世無爭的社會。即便在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也是為何睦鄰友好,而不是像西方國家那種赤裸裸的侵略為目的的開拓。近代中國面臨亡國之痛時候也是想努力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直至現代,中國領導人又提出了構建和諧中國的目標。而以上所述的“和”的精神,“天下”的精神,“入世”的精神,道德倫理精神這幾種精神具有的親和力、向心力、凝聚力,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不斷髮展的內在動力。

      第四,漢字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的文字載體。試想如果只是靠漢語拼音而沒有漢字,那麼泱泱大國,56個民族,幾十種方言,怎麼才能靠漢語拼音達成一致的文化共識。但是有了漢字,只要表達意思一致的不同讀音的方言便得以統一成為書面語。這就極大地方便了各個民族的文化交流與互動。而早在周朝,中國就有了記載歷史的史官制度,靠著統一的文字,中國的文化得到專門的記載和儲存,文明的延續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而與中華文明相比,歐洲文明中的宗教的排他性和劍拔弩張的氣勢則很難保證各個民族文化在一個比較平等的平臺上得到展示。同時又沒有統一的文字,各個地區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也變得難上加難,不同民族的文字很容易伴隨著民族的消失而淹沒。連文字都不復存在了,文明繼承也無從談起。

      (五)民族特性

      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離不開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下的華人在封建文化的約束下,有很強的家國精神,他們認為國即是大家,沒有國便沒有家。而且中華民族特別重視種族的延續,奉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理念,注重後代的養育。再加上2000多年的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使得國與家內部比較穩定。除此以外,各朝代的統治者還採取冊封制度和和親政策以保證邊疆穩定和國家的統一。中華民族不僅對內向往和睦,即便多民族一直是其特色,但是也從未因為統治者的統治而導致的“種族歧視”。

  • 2 # 荒原牧雲

    我們的文化之所以能綿延不斷流傳下來,其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文字文化源於生活源於天地自然,我們師法天地,符合自然規律

  • 3 # 漫譚古今

    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不斷,主要是兩點:

    一,是漢字,漢字的發明,承載了史實的記載,文學的記錄,儲存了古代的資訊。

    漢字的優勢就是每個字都有獨立的資訊,有儲存的巨大優勢。

    二,中國的地理優勢,在古代,大海、高山、沙漠,都是難以逾越的,恰恰中國就被這些天險包圍著,東有大海,南有大海,西南有世界屋脊,西有大沙漠,北有大漠,這樣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外人不容易進來,自己也不容易出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挺好》中給了明玉父親般溫暖的老懞實力圈粉,演員張晨光表現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