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書棋酒
-
2 # 弘揚中醫為了百姓健康
中醫在疾病治療中,容易產生暝眩反應的疾病有哪些?
回答如下:
凡疾病皆有焦慮不安,腎中元陽之火外走而化為心中虛火上炎,熬陰津而成痰!營陰暗耗,心神不得入於陰,輒轉輒劇!
這個機點在遇到有經驗的中醫後,才用“移精化炁”之療法,使得病人心神驟安,身心在極快的放鬆過程中,產生了一個陰陽之氣不相順接的短暫“瞑眩”反應,這是在疾病好轉過程中出現的現象,故而中醫知道這是厥疾有了轉機,所以說:“藥弗瞑眩,厥疾弗療!”
在現代醫學的理念裡,大概類似於疾病開始時的交感神經應激狀態的耗能過程,當得到了醫生的細心照顧和準確治療用藥後,病人出現一個明顯的心情放鬆的過程,這個時候的兩類神經調節轉化較快時,會出現一個短暫性輕度的腦缺血缺氧狀態,也即“瞑眩”反應,其實也就提示醫生,病人的體內調節進入了一個轉換關節點!是好現象!但是要注意改善這個腦缺血缺氧的狀態,注意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等等問題。
您大概明白了嗎?
-
3 # 黒芝麻
瞑者,閉目之意,眩者,為視物色黑,眼目昏花之意,有時視物旋轉而暈,簡而言之,即為頭昏眼花。病情有輕有重,輕者閉目休息片刻即可緩解,重者自覺如坐舟車之中,旋轉不定,伴有噁心嘔吐,必須靜臥閉目,不能起立。現代醫學中的高血壓症,動脈硬化,美尼爾綜合症、貧血丶神經官能症等疾患,中醫以眩暈為主症者,皆為本病證治範疇。
病因病理:1、情志不調,憂鬱腦怒,氣鬱化火,肝陽上亢,擾於頭目,引發眩暈。一般年輕初病以陽亢為主,病延日久,可因肝陽亢盛而致陰虛,也有素體肝腎陰虛,復加情志鬱怒,導致肝陽上亢者。2丶體質肥胖,多痰多溼,或兼飲食不節偏啖肥膩甜品,脾運失健,溼盛釀痰,痰濁中阻,上蒙清陽,而發瞑眩昏暈。心肝氣鬱,化火煉津,也是形成痰濁的根源。所以肝陽上擾常兼有痰濁為患者多見。3、久病體虛或失血之後,或思慮過度,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不能上榮頭目而導致瞑眩之證候。4丶素體不足,或因房室下節,導致腎臟虛損,腎精虧耗,生髓不足,不能上充於腦,則瞑眩耳鳴,並伴有腎虛的其他症狀。上述病因病理在發病過程中常常可兼夾為患。臨床上肝陽上亢導致瞑眩的較為多見,往往多與肝腎陰虛每有互為因果的關係。朱丹溪強調痰為重要的病理因素,有"無痰則不作眩"之說,然張景嶽又鑑於久病時發出的瞑眩以虛證為多,故又認為"無虛不能作眩"。總之,瞑眩昏暈的病變主要屬肝,如《黃帝內經·素問》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但又同時涉及到腎丶心丶脾等髒,病理性質有虛有實,實證的病理主要是肝陽和痰濁,虛證為陰精或氣血的虧耗。而虛實之間又往往互相夾雜為病。
辨證施治:1、肝陽上擾證:肝陽亢逆,上擾頭目,症見眩暈,甚則頭昏且痛,常因煩勞惱怒誘發或加重,性情急躁,舌苔薄黃,質微紅,脈弦。治則:平肝潛陽。常用藥:鈎藤丶天麻丶白蒺蒺,桑葉丶菊花丶草決明丶珍珠母丶稀薟草丶懷牛膝等。2丶痰濁中阻證:痰濁內蘊、上蒙清陽。症見頭昏如蒙,目視色黑,胸悶,甚則噁心嘔吐痰涎,舌苔白膩,脈滑或濡。治則:化溼祛痰。常用藥:制半夏丶陳皮丶蒼白朮、茯苓丶天麻丶遠志丶澤瀉等。3、氣血虧虛證:氣血不足、不能上榮。常見症狀:頭暈眼花,神疲乏力,心悸少寐,面色無華,甚則萎黃,舌質淡,脈細弱。稍勞後症狀加重。體弱,病後,或婦女產育較多者多見。治則:補益心脾。常用藥:黨參丶白朮丶黃芪丶炙甘草丶當歸丶白芍丶大棗丶茯神丶遠志丶夜交藤、等。4丶腎虛證:腎虧精傷丶陰虛及陽虛丶或陰陽兩虛。症狀:瞑眩久發,頭目暈花,不耐勞累,耳鳴,視力減退,面色無華,腰痠背痛,男子陽痿丶遺精,脈沉或沉細。治則:補益腎元。常用藥:熟地、山藥丶山茱萸丶枸杞子丶何首烏丶桑寄生丶胡桃肉丶煅磁石等。偏陰虛有熱,消瘦,舌質紅兩目乾澀或兼心煩,口乾脈細數者,酌加生地丶龜板丶女貞子丶墨旱蓮丶知母丶黃柏等;偏陽虛,面肢浮腫,畏寒怕冷舌質淡白者,宜去何首烏,酌加附子丶肉桂丶仙茅丶仙靈脾丶巴戟天等溫腎助陽藥。
-
4 # 釋道放
以六經而言,六經病皆有暝眩反應。
《傷寒論》開首即有發於陽、發於陰之說。
太陽病中,暝眩反應,在頭部,包括頸椎病,太陽病中的麻黃湯證,五苓散證,茯苓四逆湯證等都或見有暝眩反應。這裡一些是“懸水”造成的,陽氣不足,水停上焦所致。或者陽氣發不出去,外陰緻密所致,或者為有阻礙的的桂枝茯苓丸證等血癥造成的。
陽明證中,陽燥不足,溼盛釀痰,痰阻中焦,上蒙清陽,也可發瞑眩昏暈。
少陽證中,肝膽陽氣亢逆,上擾頭目,可見眩暈,或因煩勞、惱怒而誘發,或本有內氣,則性情急躁,容易暝眩。大小柴胡湯證加減可治。
太陰病中,多為脾虛生痰,痰溼內阻,上蒙清竅所致。
少陰病中,多為腎陽不足,或房室不節,導致腎陰虛損,腎精虧耗,髓生不足,不能補腦,就會 瞑眩,並伴有耳鳴及腎虛的其他症狀。
厥陰病中,臨床上肝陽上亢,肝腎陰虛所導致的瞑眩的較為多見。
綜上說明,暝眩反應的範圍十分廣泛,六經中皆有發生,是人體比較普遍的一種疾病。當分陰陽,六經位置,寒熱虛實辯證治療。
-
5 # 彭雲山
瞑眩反應是中醫醫治過程中身體異樣感覺(如頭暈、頭疼、乏力、咳嗽、腹瀉等),針炙、營養治療中也會出現,也稱好轉反應,是疾病病癒的轉折點,是在醫治中身體因醫案對症而短期出現更不舒服的反應,是病癒前的預兆,許多人因不瞭解產生恐懼擔心(以為碰到庸醫)而放棄續醫,實為可惜!出現瞑眩反應的人多為肝鬱氣滯、虛寒、溼毒較為偏頗之人。
-
6 # 周身通暢源
回答中醫在治病中,容易出現瞑眩反應的疾病有哪些?
一、首先要清楚什麼是瞑眩反應?瞑眩反應是中醫先賢們,在治病好病的實踐經驗過程中,總結而來的一種自然現象(也叫好轉反應),即是感覺比原來的“症狀加重”。
二、為什麼會出現瞑眩反應?是機體的正能量在藥物的幫助下,與病邪作鬥爭而產生的現象;正好說明藥物起到了作用。
三、哪些疾病易出現瞑眩反應?全身各處較重的病(較輕的病一般不會)和藥物對因的情況下,一般都會出現瞑眩反應(必然現象)。
四、不只是藥物會出現瞑眩反應,作者在實踐中發現,推拿按摩手法深透力強(就是效果好)時,同樣會出現瞑眩反應。
五、現實現象,患者吃藥和按摩是要減輕症狀,不減輕或加重就認為,醫生水平不行或藥物不對症;好事當作壞事!解決此問題的辦法:,醫生或推拿師要事先,把這一現象告知對方,可避免誤會。
回覆列表
問題極不專業。是問哪些病導致眩暈?還是治病時,因中醫大夫不專業導致的眩暈?呵呵,我還是猜吧,回答哪些疾病易導致眩暈。
一,貧血易導致眩暈。
二,肝風內動,易導致眩暈。肝陰虛,肝血虛,易生“內風”。肝臟“內風”生,挾痰,氣,血,沿肝經上衝導致眩暈。例如,腦梗,腦栓塞等,屬“中風”。
三,傷風感冒,因痰眩暈。“無風不眩 無痰不暈”,痰隨氣血流動,氣攜痰氣上衝導致眩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