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週週說古今
-
2 # 漩渦鳴人yy
其實當時范雎在白起臨死的時候,去問白起,說你為什麼不帶兵攻打趙國首都邯鄲,白起就告訴他他這一生打的最重要的三場戰役,伊闕之戰,鄢郢之戰,長平之戰,這三場戰爭,他在打之前就已經有信心,或者是看出了對方的破綻,他才敢打這一場戰爭,至於說長平之戰結束以後,想要進攻趙國的邯鄲,他覺得沒有什麼希望,所以他不想去打。
由此可見,白起在進攻楚國以前,楚國已經露出了破綻,白起如同一隻嗅到了血腥味的野狼一樣,順著血腥味兒一路咬到了楚國的最要緊的勃頸處,也就是他的鄢郢,很多人都會覺得疑問了,說楚國一個諾大的國家,戰國末期可以跟秦國掰腕子的國家,白起就率領幾萬計程車兵,就把人家首都給攻下來,而且還刨了人家祖墳這鐵件事情,當時平原君的門客毛遂,曾經在楚王面前羞辱過他,他是怎麼做到的?他看到了什麼東西,她才敢去進攻楚國,他才敢做這麼一個大膽的軍事行動?
首先第一點,楚國本身已經被削弱這個削弱不是說追溯時間,楚莊王結束以後,楚國的削弱,而是在楚懷王慢慢的將楚國帶上一個鼎盛時期的時候,由於楚懷王在戰略上的失誤,最後導致楚國衰弱,直至白起率軍攻打楚國。
在這之前,張儀不起遊說楚國,讓楚國放棄了和齊國的聯盟,並且在這之後戲耍了楚懷王,楚懷王惱怒之下,命令10萬楚軍進攻秦國,結果招致大敗,8萬處經被殺,而且大將屈丐被浮,秦國順勢拿下楚國600裡地,漢中之地,漢中之地是何地?那相當於整個西南地區之巔,秦國在與楚國的作戰行動裡面,立刻就掌握了主動出兵的優勢。
第二點,白起率領軍隊攻打楚國的時候,楚國已經經歷過慘敗,戰爭失敗的陰影瀰漫在楚華人的頭上,導致什麼情況?白起的軍隊在楚國首都下面駐紮了很長一段時間,楚國沒有任何一支軍隊敢站出來,說我跟白起的軍隊正面硬幹,白起只有幾萬的軍隊啊,就算是幾十萬頭豬,也能夠把這幾萬人給拱死,楚國的幾十萬人就死死的守在自己的都城裡面,死活不出來,白起就算是要一把大水淹了楚國首都,楚國軍隊完全可以派出軍隊來襲擾或者是阻止都行,可是楚國軍隊就一直呆在城市裡面,希望白起能夠撤併。
第三點楚王不休城池,這點是事實,白起的軍隊,如果每一座關隘,每一處關口都是堅城,白起想要率領軍隊到達楚國,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幾萬的大軍可能在一座又一座的攻城戰裡面就已經損失殆盡了。
第四點。楚國本身的政治形態,楚國除了楚王以外,其手底下大部分都是氏族大家,他們並不鳥楚王的仗!這些人猖狂到什麼地步?吳起本身是一個改革大家,他要將楚國政治進行改革,結果在楚王死了以後,吳起遭到楚國貴族的追殺,他本人躲到了楚王的靈前,結果仍然沒有阻止這些楚國貴族將他給宰殺。
第五點,也可能得歸結於白起這個人的逆天,殺了100多萬人,這樣的屠殺效率也沒誰了,而且她屠殺的大部分都是手握著兵器的軍隊,一生無敗,此次出擊很有可能是源於他對自己軍事領域的自信。
回覆列表
楚國是戰國七雄中響噹噹的大國。不僅人口眾多,而且國土面積也是最大的。巔峰時期的楚國,其統治面積比其他六國的總和還多。楚國擁有的戰略縱深和潛在國力,是包括秦國在內任何一個戰國不敢也不可能忽視的。難怪項燕在秦滅楚時說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是說明楚人的倔強和抗爭意識很強,另外也是一種戰略底氣的自然抒發!毫無疑問,楚國一直是一個超級大國的存在。但是,楚國卻很難稱得上是超級強國。
楚國有過短暫的強盛時期,如“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時期,楚國國力超群,足以制霸中原!但時間拉長到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則變得不那麼耀眼了。更多時候是一種大而不強的尷尬存在。不然也不會被敵國輕易拿下首都。其實首都被敵國佔領不是楚國的唯一一次。
春秋時期,楚昭王任上,吳王闔閭攻破楚國都城郢都,楚昭王被迫遷都於“鄀”;前279年,楚頃襄王任期,秦軍攻破楚國都城,楚國再次遷都“陳郢”;楚考烈王時期,為了躲避秦國兵鋒,前253年又遷都矩陽, 前241年,遷都壽春。合計一下,楚國曾經被攻破了兩次國都,為了逃難先後遷都4,5次。國都為國之根本,世界上有遷都如此頻仍的超級強國嗎?
楚國大而不強是各國心底的猜測,但均不敢輕易招惹這個大塊頭。真正失掉遮羞布是因為一場戰爭——鄢郢之戰,這是秦楚爭鋒的里程碑戰役。是役秦軍攻破楚國別都鄢(湖北宜城)、都城郢(湖北江陵),重創楚軍主力的大規模作戰。至此,其他各國終於摸清了楚國的底牌,楚國再也沒有問鼎天下的雄心。
鄢郢之戰,秦將白起選擇最佳出兵時機和進軍路線,利用楚王城池不修,採用掏心戰術攻入楚國,用決水攻城的戰術攻克楚國別都鄢城,然後沿長江東下深入楚境,攻陷楚國國都郢,焚燬楚國的宗廟和夷陵。這場戰爭是白起的封神之戰,秦興楚衰自然有白起的重大作用,但根本原因還在楚國自己身上。
準確說就是楚國沒有處理好自己的問題!
其一,楚國的改革不徹底!
楚國是一個上古遺風特別重的戰國,其國內氏族力量非常強大,比其它諸侯國大得多。楚國兵力除了一部分掌控在君王手中,其他大部分都分散在氏族手上。楚王想要調動他們,就需要徵求各個大氏族的意見,意見相左時往往會遭遇障礙。因此楚國雖大,卻是一個鬆散的集合體,導致行政效率很低。 正是因為看到這點,戰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吳起來到楚國得到楚悼王的賞識,決意在楚國實施一場深刻的改革。改革主要有四個方面:廢掉世襲制度,推行封建法治,整理財政和鞏固國都。這樣的改革,尤其是前兩項無疑是動了氏族的利益,因而遭到很大反對。這樣的反對在楚悼王在世時還可以克服,但不幸的是,改革剛剛取得一定成效,楚悼王就逝世了。失去最大依靠的吳起,不僅改革事業法繼續,而且自己還遭遇了慘死的命運。這不僅是吳起的悲劇,更是楚國的悲劇,自此楚國失去了角逐天下的底氣。
其二,楚國缺乏明君和持久的治國方略!
楚國也有非常了不起的君王,如一鳴驚人的楚莊王,銳意進取的楚悼王。但是這樣的明君比例還是太少。而且相較於秦國,楚國不僅明君少而且的沒有持續的治國方略。同樣是改革者遭遇橫死,但秦國的國君是一代代把改革進行到底;楚國則不然,在挑戰面前其君主往往選擇了妥協退讓,最後都變成了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庸君昏君。
其三,楚國缺乏一個明確的文明中心!
一國之都必然是國家文明的中心,往往是國家最繁榮富庶也是權力最集中的地方。戰國七雄中,楚國是變換國都最多的。據不完全統計,楚國先後有7個都城。楚華人愛遷都當然不僅是因為他們喜歡搬家,也是內外因合力的結果。但客觀上造成了楚國沒有形成一個長期連續的文明中心,這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是極其不利的。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楚國的大而不強。
鄢郢之戰是戰國中後期秦楚國力演變的縮影。楚國之所以慘敗,根子在於秦楚國力的差距。在冉冉升起的秦國面前,楚國很像是一個破舊的大屋,外強中乾,白起不過是對著門踹了一腳,結果整個大廈都差點倒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