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
2 # 熱帶雨林的午後
人既有獨霸的權力慾望,也有求同存異的生存智慧,這兩者都幾乎算得上我們的生存本能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求同存異。在內心,我們實際上是多元思維,一個成熟的頭腦,會把互相矛盾、各執一詞的知識,給它劃定一定的範圍,讓他們不但不衝突,還組合起來覆蓋了更多的知識盲區。在外部,因為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樣東西,人的認識總有差異,但是大家都要在社會中生存,所以就學會了求同存異。求同有了協調,存異,至少各不相妨,更好的情況是把不同之異,留作自己的智慧的備份。
國學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各自國家、民族的精神、知識的凝聚。文化首先是為自己服務的,文化首先具有自利性,我們接受或堅持一種文化,是因為它對我們有意義,而不是僅僅因為它出自我們自身。這應當是我們採取求同存異的作法的出發點。
求同存異要能“學”異。向西方文化學習,是中國重新回到世界舞臺中央的必然途徑,異質文化的引進,一直是中國能夠一再居於世界前列的絕招。國學文化要發展,也應當吸取西方文化的材料和工具,這是過去不具備的條件,也是發展和繼承國學的趨勢之一。
求同存異要能“容”異。我們可以不同意,不喜歡,但不必花很大力氣去攻擊和排斥。文化形成,非一日之功,各有各的道理,不理解的文化,如果無大害,就應保持互相尊重,禮尚往來,和而不同。特別要注意的是,對於西學文化,華人喜歡不喜歡、適應不適應,往往和自己的社會發展階段、社會經濟技術發展狀況、人們的文化慣性等有關。文化態度與時間有關。今天不利於自己的今天先不學,等到了對自己有利的時候,再引進也不遲,求同存異應當有歷史眼光,以我為主吧。
求同存異要能“別”異。“別”異是指堅持和發揚自己的長處和特色,有自己的鮮明文化標誌,在與西方文化的互動中,堅持國學文化的自信、自主、自立。對於世界來說,這是保持文化的多樣性的需要,對於我們自己,則是保持自己的社會動力和活力的需要。“別”異不是鼓勵處處與人家不同,更不是自閉,而是好好保留不該丟棄的好傳統、必須儲存的好成分。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文化表示一種精神自信和精神支柱,帶有民族性、國別性的印記,不是隨便任意可以選擇的。在世界這個大舞臺上,文化個性就是身份識別的標誌,世界文化在共同進步中會互相吸收,同時也會互相區別地發展自己的個性,這個個性是“別”異的結果。國學文化和西方文化,處於逐步具有了並行對話地位的時代,都會遵循這樣的路徑發展、更新和完善。
求同存異的“別”異,還包括潔身自好,拒絕“毒品”,特別是“木馬病毒”。這個道理都知道,在一定的條件下,國家競爭和對抗中,文化也是武器,能用於攻擊,對此不能否認。但也不要搞得草木皆兵,防衛過當。文化本身就是一種胸懷,沒有求同做基礎,文化主體就可能是對掐的公雞。
現在有些世界衝突,看起來就是無解的死結,其形成根源,在於總有一方處於政治經濟沒有出路的絕望之中,阻斷了文化妥協和溝通的渠道,把應有的尊重變成了敵意。這也是未來需要吸取的教訓。
在求同存異中,不必過於強調中西文化的“異”。文化的矛盾,都可以在利益追求中,找到自己解決自己的道路。餐館裡的文化關係,最能啟發中西文化的相處之道。
中西差異的部分,同類相比,主要在一部分政治文化理念、一部分思維方式、一部分生活習慣和風俗。這需要反思和互動,凡是有利於自己的可以學習引進,不利於自己的尊重對方。
不管求同還是存異,都要認識、定位兩種文化的特點。國學文化和西方文化應當都是東西方各自生產生活方式基礎上的產物。國學文化,是在中國長期的農耕文明的基礎上形成的,長期連續,長期穩定;西方文明,在近代捷足先登,發揚了遊牧和海洋生存方式中的智慧,發展出來現代知識體系。中西文明的背景對比,表明西方文化更加現代化。但國學文化也有不可替代的優長,不僅深入人心,有堅固的社會基礎,而且,確實對未來仍然有文化價值。
因此,求同存異搞得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做出了正確和合理的選擇,應當是不帶偏見,以有利於生存和發展為標準,各有取捨,各用其長,讓不同文化,在認識上、解決問題方面和豐富精神文化方面打好配合,達到我們的認識目的、求利目的、幸福目的。
求哪些同,存哪些異,要有專門的研究,不能憑感覺走。理性思考應當走在時代的前頭,把握了世界大勢,瞭解自己的使命和定位,在同和異的辯證統一中持續長進。
-
3 # 樂活光陰
這個問題的提出,已孕含著解決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包容態度和結構框架,是個建設性的好問題!
1.傳統文化是母體,龍脈道統要修復
中國華夏易道文明母體是根本,不能也不可能丟失,華夏“龍脈”(指文化精神)不能斷絕。我們華夏文明不同於古埃及、巴比倫、印度,是唯一不曾中斷長盛不衰的文明,這源於她有此“聖格”,是在一個“高維度”上很成熟的文明,所以有強大的吸附歸化“四夷”能力,這就是由於“西方中心主義”的精神殖民後,被我們一再排斥的本色地道的“龍文化” ,是隨著愈來愈國際化的中國應確認的文化Logo圖騰、符號。對外來文化,《國語》中就有“和實生物,同則不濟”的“和而不同”的偉大包容的“氣度”,符合生物學的“雜交優勢”原則,這是古代一位高官回答“皇上要不要娶蠻夷女子為國母皇后”的回答!古人看重文化傳承,根本不考慮種族膚色,這比美華人都開明!以此,繁榮昌盛吧!
2.“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未必過時
現在我們許多人對待國學文化的態度,比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或者“西學為體,中學為用”來都是個倒退!比如黑中醫、黑太極、黑國學,完全是中了“西洋木馬病毒”精神殖民,自主文化自殘的“症狀”,沒有更好的解釋。現在,恢復華夏文明的文化主體地位是要務,相比對國學經典的“擱置凍結塵封”,我們的“西化”引進步子是太大了!我宣告自己過去是很西化的,但物極必反。國家強盛也是個“契機”,製造了可能,就不說“漢唐雄風”了,我們總該比清末民初的華人更有底氣了吧!那時的人尚且要以“中學為體”,該有些家底自己的東西了!
3.相容幷包,厚德載物
我們的民族文化現成的在那兒呢,“百姓日用而不知”!貫通我們的血脈,深入骨髓,還有許多你承認或不情願承認的華夏文化基因,與我們息息相關,我甚至認為我們的身體智慧、種族遺傳可能比你自傲的“腦子”“科學碎片”更聰明,更具智慧!
可能又有某些人要噴了,就走心過腦一些!或者就當“噴飯”一用亦可!
樂活一家之言!共勉吧!
回覆列表
教育的發展與變革
在希臘文化和東方文化匯合運動中,希臘人作為征服者,它那水平較高的文化起了主導作用。希臘化時代的教育與此相適應,無論在教育形式和內容上,也無論在教育的地區範圍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這期間,希臘本土的教育首先發生新的變化。在辦學形式上,過去大多數城邦私人辦學比較普遍,這時,由於城邦制變為帝制,希臘地區的統一政權出現,學校也由國家出面辦理,所以這時由私人辦的學校,大多轉為公辦。學校的組織比前時完善些,並有專人負責。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也有所提高。
為了適應變化了的政治經濟的需要,教育內容也有了新變革。在小學教育方面,文法學校已佔統佔地位,音樂學校和體操學校的地位相對降低。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讀、寫、算,智育幾乎完全擠掉了體育和美育。這時在初等教育中,“曾經是很簡單的音樂,現在強調了史詩和抒情詩,從而使它逐步更趨完善。早先講故事著重音調和韻律,現在則把興趣放在字與字之間的用法上,概念邏輯的表達上和純正的發音和重音上。以往兒童的音樂一詩的教育逐漸被文法、修辭和辯術所代替。在初等課程中加上了繪畫,併成為有文化的青年人必修的學科。”
在中學教育方面,文法學校日高,最後取代了體育館。教育的主要內容仍然是三藝和四藝。此外,為了適應將來大學生活的豐富多樣,和進一步發展理智的需要,中學生還必須學習三角、速寫、騎馬、軍事戰術、演奏樂器等知識和技術。這時文法學技術的內容更加廣泛,包括音樂、韻律和對古今詩的祥細分析和評論,以及訓練如何正確運用字等。
在雅典曾一度推行“再進一步教育”的制度。雅典青年到十八歲,被編人本城的武裝部隊,接受兩年的正規軍事訓練。這是雅典第一次採取國家控制學校的行動。兩年後,接受訓練的青年舉行宣誓,國家授予他們矛和盾,自此,他們便成為雅典正式公民。
在高等教育方面,出現了哲學學校和修辭學校。在雅典有四所聞名於希臘世界的哲學學校,它們是柏拉圖的阿加德米學園、亞里斯多德的呂克昂哲學學校,斯多葛學校和伊壁鳩魯學園。阿加德米學園和呂克昂哲學學校如前所述。斯多葛學校是由斯多葛派的創始人芝諾(公元前340—265年)於公元前308年建立的。因為他通常在雅典集市的畫廊柱下講學,所以這派人稱為畫廊學派或斯多葛派。伊壁鳩魯學園是由伊壁鳩魯於公元前306年建立的。伊壁雞魯是希臘化時代唯物主義哲學家的著名代表。他的老師納西法尼斯是自然主義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的門徒。他的原子論可能來源於此。公元前396年他和他的追隨者來到雅典,購買一塊房地產,並在此花園裡建了一所學校,故稱花園學校。這所哲學學校與前面三個學校相比,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即實行開放性的教育。學生不分教育程度,不分民族和種族,也不分出身貴賤,都可以人校學習和探討知識。學校不僅接納女子就學,而且還允許妓女來校探求心靈的平安,甚至還接納了一個伊壁鳩魯的奴隸。在花園學校中,師生過著極簡樸的生活,他們吃的是大麥麵包,通常的飲料是清水。正因為如此,伊壁鳩魯在信徒中間享有崇高威望。修辭學校以蘇格拉底創辦的學校為最有名。哲學學校和修辭學校的學習年限逐漸從兩年延長到六年。這些學校逐漸合併,最後在公元前200年形成雅典大學。希臘和西亞各地的青年,相繼到這裡學習,雅典大學成為影響很大的高等學府。
在高等學府裡,除了向學生教授三藝和四藝之外,還把已經分離和發展起來的自然科學列入教學科目之中。
在希臘本土教育發生變革的同時,在希臘化地區的原有和新建城市中,也仿照希臘設立了各種型別的學校。於是,希臘的教育制度,尤其是雅典的教育制度,隨希臘化運動的推進而移植到小亞、兩河流域、伊朗、埃及和其他地區。因此,希臘教育的範圍空前擴大。
在希臘化世界的王國裡。國家和公民都十分重視教育。例如,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在亞洲米諾地區有一個叫普雷色拉斯的商人,他給自己的城邦一筆教育捐款。城邦用這筆捐款,資助兩個行政人員,三個文學教師,一個音樂教師和兩個軍事教練,來辦理一所學校。學校只接受公民子弟入學。
國家除了擔負對兒童實行初等教育外,而且還為青年人的中等教育提供必需的訓練條件,並組織他們參加公共節日的活動。
希臘化地區也仿照雅典大學創辦了自己的高等學府。有的城市自己建立,有的城市與另外幾個城市聯合建立,或者提供條件,吸引學者們在自己的城市裡建立雅典大學分校。這樣,雅典文化,就透過教育移植到東方城市。在這些城市中,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最為著名,它在各方面都與雅典相媲美,成為世界科學文化和教育的中心。
亞歷山大里亞充分顯示出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和圖書資料建設密切結合的時代特點。
公元前3世紀中葉,亞歷山大里亞建立了博物園。博物園這個詞的本意是獻給文藝女神繆斯的殿字。博物園長期得到政府的資助,學者由政府指定,其薪水從資助費中支付。博物園是實行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原則的。博物園設立了四個部,即文學部、數學部、天文學部和醫學部。這四個部不但是學校。而且還是研究所。為了滿足教學和科研的需要,博物園還設立天文臺、植物園、解剖學展覽室、生物學收藏室。
政府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學者們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需要,還建設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圖書館。圖書館最高峰時期擁有七十萬卷書稿。其中有亞里斯多德等希臘著名學者的著述;有希伯來人的《舊約全書》;有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亞洲其他地區的古代文學名著。這些名著很多被譯成希臘文。
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學者,充分利用這裡的教學和科研條件,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領域大體分兩個方面,一是文學評論、歷史比較、語言學、原著的分析和提煉、文法研究和註釋等,因而,這個時期被稱為文學——歷史時期;二是自然科學,諸如人類本身、物質和社會環境、有形世界和無形世界與人的關係等,因而,這個時期又被稱為自然科學分離和發展的時期。
博物園的學者們所取得的最主要的成就是在自然科學方面,這是因為他們大都屬於亞里斯多德學派。雅典在斯多葛派和伊壁鳩魯學派產生之前,有兩大哲學派別,即柏拉圖的學園派和亞里斯多德的逍遙派。學園派趨向於哲學倫理,而逍遙派則趨向於科學研究,後者大都參加了亞歷山大里亞學派,在博物園內從事自然科學的研究和教學活動。正如丹皮爾所言:“亞歷山大里亞的人沒有去建立雅典哲學家有出色表現的完備的學術體系,而是追隨塞莫斯的阿利斯塔克和敘拉古的阿基米得的榜樣,對有限度的和特殊的問題進行研究,因而在科學上也取得了更加肯定的進步。”例如,歐幾里得在演繹幾何學的題目下,把古代幾何學家們的著作加以系統化,並加進去自己的許多新定理,寫出了《幾何原理》這一光照千古的科學名著。醫學家赫羅菲拉斯和埃拉西斯特拉斯也獲得了巨大成就。
正由於亞歷山大里亞博物園,既是培養和造就人才的教育園地,又是科學研究基地,所以才極大地推動了希臘化世界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大發展,在世界文化和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同時也為羅馬文化和教育的發展準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