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媽咪V我愛你也喜歡你

    一、飲食觀念不同

    你也說了,老人家做飯是比較能將就的,不會從孩子需要的營養方面考慮。

    我家婆婆幫小姑子帶孩子,小姑子過年回家給孩子炒了一盤西紅柿炒蛋,孩子霸著一個人吃完了,他說姥姥已經幾個月沒給他吃過西紅柿了,婆婆的理由是西紅柿貴,犯不著吃那麼貴的,能吃飽就行。

    老人家主要是考慮節儉,不會特別注重孩子營養均衡,當然本身家庭條件好,喜歡下廚的老人家除外。

    我親媽就喜歡下廚,每餐都會至少弄兩個菜,但是個人口味比較重,照顧我妹妹孩子的時候,半歲就給吃鹽,說不吃鹽沒力氣,煮南瓜還要放糖,不放糖嫌不夠甜,說孩子肯定不愛吃,現在我妹妹女兒四歲多了,就是一個甜食妞,超喜歡吃甜食。

    二、教育理念不同

    1、老人家帶孩子,比較寵孩子,比如像孩子摔跤了,有些老人不是教育孩子要注意,而是拍地板,說地板把孩子磕痛了,這種推卸責任的教育對孩子發展極為不利。

    2、有些孩子一起玩玩具,人家不願意交換,年輕媽媽或許會尊重孩子的選擇不交換,畢竟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物權意識,而老人家會直接說對方的孩子“怎麼那麼小氣”,難道所有你家孩子想要的別人都得給嗎?

    三、對孩子的關注度不同

    年輕父母陪伴孩子,會教孩子各方面的知識,也比較有體力帶孩子外出遊玩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孩子相對的比較開朗活潑。

    老人畢竟體力有限,更希望孩子是個“乖寶寶”,只要能靜靜地待著最好。我就經常見一些老人帶孩子,孩子蹦蹦跳跳跑來跑去的,老人就開始在後面大聲吆喝“過來給我坐著,不要跑了”,確實是帶孩子需要很多精力,老人們更喜歡和同齡的老人一起坐著靜靜嘮嗑,孩子能安靜在旁邊玩最好。

    因此,老人和年輕一輩帶孩子還是會有許多不一樣的做法的,不管怎樣,她們從內心深處也是愛孩子的,只是自己生活習慣了,也就不會因為一個孩子而改變,既然選擇了讓老人幫帶,就尊重老人,真的不符合科學育兒的,該溝通的就溝通,好好交流,都是為了孩子健康成長著想。

  • 2 # 佳依媽媽要努力

    其實就是老人自己帶孩子可能沒那麼大的精力再做好吃的!

    她就想著給你看好孩子就好了,吃飯她就會將就吃,她是村裡的奶奶不懂的孩子要營養均衡。

    孩子媽媽受過高等教育,媽媽就考慮孩子吃好,營養均衡!

  • 3 # 蟲媽佛系育兒

    寶媽,先擺正心態:

    當我們被迫選擇婆婆來幫忙帶孩子的時候,矛盾是必然會出現的。婆婆的觀念要改變很難,尤其是不識趣的婆婆。

    婆婆給孩子吃的兩餐飯,早飯、中飯(泡麵若換成面,再加些蔬菜擱裡邊,就可以接受),如果每天都是如此重複,我覺得確實不妥。

    辦法:

    你可以每天早上/前一天晚上,把孩子需要吃的菜洗、切完畢,第二天,讓婆婆加工一下就可以。

    至於早飯,粥,我們完全可以前一天晚上電飯鍋裡提前預約,或者當天出門前煮。

    也許,老人平時就不講究,也想不出很多花樣來,這個辦法可以先試試。

    我是全職媽媽,對於孩子吃的方面,也不是特別講究,做不到各種變著花樣給孩子做吃的。我對陪伴孩子閱讀、玩,比較能投入時間和精力。

  • 4 # 楠秋爸爸育兒經

    也不是說兩代人的育兒觀念不同,根據每個人的性格,懂得的方法,對孩子教養問題投入的精力和關心的側重點不同,其實每個人的教育觀念都不會完全相同。

    只是一般來說,隔代教養更容易嬌慣孩子,而父母教養比較注重培養孩子性格和習慣。

    一、養育方面:

    大多數的老一輩在帶孩子時,容易陷入就想讓孩子多吃一些,或者是緊著孩子喜歡的食物吃,讓孩子身體長得壯壯的誤區。

    而作為孩子的父母,更注重孩子的營養均衡攝入,少吃或者儘量不讓孩子吃一些含有各種新增劑的食物,比如零食、成品菜餚等等。

    二、教育方面:

    在教育方面,隔代的教育就相差更大,因為爺爺奶奶輩的那一代人,基本上文化知識不夠豐富,教育經驗比較缺乏。導致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塑造孩子的性格,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再加上“隔代親”,比較順從於孩子自身的想法。

    而孩子父母的教育,懂得如何根據孩子自身性格特點,針對性的教育孩子。並且熟悉各種資訊的獲取渠道,再遇到棘手的教育問題時,有更多的參考意見。

    現代社會的生活壓力大,能有婆婆爺爺或者外公外婆幫忙帶下孩子,是件好事情,能減輕很多年輕爸爸媽媽的壓力。所以作為孩子的父母不能總是抱怨,老一輩的教養方式不對,引起家庭矛盾。

    教育觀念絕對可以融合,只是方式比較重要。溝通和鼓勵,積極解決問題,比傳輸負面情緒的抱怨指責更好。

    做到良好溝通,完成對孩子教育觀念的輸送:

    一、曉之以理。

    比如題主中說的,孩子婆婆不願意花心思給孩子弄豐富的吃食,就可以從孩子身體需求哪些營養出發去和婆婆講解,告訴婆婆水果、肉、蔬菜等等各自能幫助孩子獲得什麼樣的營養,再讓婆婆知道,食物單一會對孩子的生長髮育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特別是泡麵,裡面的各種新增劑對孩子有什麼危害等等。

    二、動之以情。

    人是有感情需要的,對於老人,作為晚輩應該多關心孝敬他們,也就是說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不能落下對老人的關懷,平時多聊些婆婆感興趣的話題,儘量把老人哄高興,不能讓他們覺得我們只把目光停留在孩子身上。緩和緊張的關係後,這樣再進行溝通,效果會好很多。

    畢竟家庭和睦,氛圍融洽,才是最好的溝通環境。

    所以,在給婆婆講述各種食物攝入的必要性時,還要提一提,老人家身體也需要各種食物中的各種營養,才能更加健康。讓婆婆知道,作為晚輩,不僅僅只是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也很看重老年人的健康。

    另外,也許孩子父母說的那些什麼營養,什麼影響等等,婆婆不太能理解這麼繁瑣的事情,那麼也可以直接列出早餐、飯餐以及加餐的各種食物以及做法,就儘量選擇簡單一點的。

    如果,作為媳婦的題主,與婆婆之間的溝通有些困難,也可以讓孩子的爸爸去做溝通的思想工作,母子之間更好說話。

    三、語言的技巧

    溝通時最講究的是語言的技巧,有些開場白一出口,就會讓婆婆產生牴觸心理。

    比如“你不該……”、“你不懂……”之類的,會讓婆婆覺得,自己也是帶過孩子的人,怎麼就不懂了?

    “麵條很不錯,容易吸收,如果再搭配一點……”先對婆婆做的事情給予肯定,再訴說自己的想法,這樣的話會好很多。

    有時候父母對孩子的稱呼也能引起破婆婆的反感,比如“我兒子(女兒)……”這樣的說法會讓婆婆覺得,自己帶了這麼久的孩子,白帶了的。換成“你孫子(孫女)……”這樣的,會讓婆婆也能有孩子歸屬於她的感覺。

    並且,下班回家後,最好先招呼婆婆,再理會孩子。關於孩子一天的生活情況,也先問問婆婆,而不是直接問孩子,這樣會讓婆婆有被尊重的感覺。

    總之,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做好良好的溝通,慢慢改變老一代人養育孫子輩的觀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庫裡談抖肩:沒標準,有時剛做完就後悔!現役誰的慶祝動作最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