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去星空上釣魚

    普及一個新的基本的知識……

    如果把蚯蚓以中間橫切兩半,那只有頭部的那一半能存活,另一半會死去。

    如果橫切蚯蚓時頭部留的較少,尾部留的較多,那麼兩部分蚯蚓幾乎都無法存活。

    蚯蚓俗稱地龍,又名曲鱔,是環節動物門寡毛綱的代表性動物。蚯蚓是營腐生生活動物,生活在潮溼的環境中,以腐敗的有機物為食,生活環境內充滿了大量的微生物卻極少得病,這數蚯蚓體內獨特的抗菌數免疫系統有關。

    在科學分類中,它們屬於單向蚓目。身體呈圓筒狀(與線形動物的圓柱形區別),兩側對稱,具有分節現象:由100多個體節組成,在第十一節以後,每節的背部中央有背孔;沒有骨骼,屬於無脊椎動物,體表裸露,無角質層。除了身體前兩節之外,其餘各節均具有剛毛。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生殖時藉由環帶產生卵繭,繁殖下一代。目前已知蚯蚓有2500多種。

    現在大部分都認為蚯蚓可以一分為二,而且並一直這樣宣傳。其實都是以早的觀察並下的結論,這個結果並不是很嚴謹。

    因為蚯蚓太普遍了,以至於一直以來我們都不願意花過多的時間仔細的觀察具體的研究它

  • 2 # 穀神不死

    蚯蚓的神經是在中間的一條,神經的每個節都功能齊全,都有蚯蚓的意識,並相互協作。

    可這只是猜的!

  • 3 # 炫鯊釣具

    蚯蚓俗稱地龍,又名曲鱔,是環節動物門寡毛綱的代表性動物。蚯蚓是營腐生生活動物,生活在潮溼的環境中,以腐敗的有機物為食,生活環境內充滿了大量的微生物卻極少得病,這數蚯蚓體內獨特的抗菌數免疫系統有關。

    在科學分類中,它們屬於單向蚓目。身體呈圓筒狀(與線形動物的圓柱形區別),兩側對稱,具有分節現象:由100多個體節組成,在第十一節以後,每節的背部中央有背孔;沒有骨骼,屬於無脊椎動物,體表裸露,無角質層。除了身體前兩節之外,其餘各節均具有剛毛。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生殖時藉由環帶產生卵繭,繁殖下一代。目前已知蚯蚓有2500多種,達爾文1881年就曾指出,蚯蚓是世界進化史中最重要的動物類群。

    蚯蚓的身體中包含著生物器官--再生器官,這一種器官能使蚯蚓在被分解後再生,如果這個器官被破壞了,也許蚯蚓就不能夠再生,蚯蚓被分解後,分泌出一種黃色的帶有粘性的物質把傷口包裹起來,所以蚯蚓又能再活下去。

    蚯蚓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結構較為簡單的器官切掉後就可以再長出。而結構較為複雜的器官切掉後,就很難再長出。例如:心臟、砂囊、生殖器官等重要器官切掉後,那蚯蚓就不能再存活了。

    至於2段蚯蚓是否都能活著,那要看你怎麼切蚯蚓了,正好切到它的心臟,那就兩段都不能活了。如果正好切到隔開重複的部分,那麼兩段都能活。如果截了頭和尾,一半是兩邊的容易再生,而中間段的蚯蚓不易存活。

    在蚯蚓生長環境適宜的情況下,受傷蚯蚓恢復健康,正常生長的時間大約在20天左右;蚯蚓的再生與存活與土壤的肥沃程度和土壤的溼度都有密切的關係,發現土壤肥沃、土壤溼度適中的環境蚯蚓的存活率高,而土壤中溼度是影響蚯蚓存活率的關鍵。

  • 4 # 花牛泥香

    生物有兩生存系統,一,自主系統,與環境變化無關。二,環改系統,生物為生存,環境怎麼變,生物的基因就怎麼改。這是生物生慧的根本。也是人類探索的意識(靈魂)。這也是地球生物數億年在地球上生存的總結。蚯蚓斷開,雙生。是第一種,是自主系統。這是生物本能。這是自愈現象。我們人類也是有這個功能的。比如,手被刀開個口子,傷口處理正確,傷口癒合很快。這是生物本能,不是意識。

  • 5 # 怪羅科普

    簡單的回答是:以前人們都認為像蚯蚓這類蠕蟲的行為是大腦控制的,但是2013年的一個實驗表明,沒有頭的那一段也會繼承之前的記憶。

    之所以有可能變成兩條蚯蚓,這些都要歸功於蚯蚓的再生能力,目前世界已知有2500多種蚯蚓,而不同種類的蚯蚓再生能力不一樣。

    有些種類的蚯蚓,如果用正確的分割的話,正確的環境,確實會變成兩隻蚯蚓(下圖是生物公報給的條件)。

    圖為:從哪裡切開才能變成兩條

    那麼問題來了,變成兩隻蚯蚓後,記憶會在哪一隻那裡呢? 原先的實驗真實蠕蟲的行為是有頭部控制的。

    但是13年的一個實驗證實了,有些記憶永遠不會消失,有些甚至可以轉移到一個全新的大腦中。

    這次研究人員用的是真渦蟲(也是蠕蟲的一種屬性和蚯蚓差不多),但它們的再生能力極強,切成兩段就會長成兩條。

    研究人員訓練真渦蟲在粗糙的表面爬行以獲取食物,然後把它們的頭摘掉。兩週後,當頭部重新長出來時,蠕蟲以某種方式恢復了它們在粗糙表面上尋食的傾向。

    研究人員把蠕蟲分成2組,每組72只。其中一組放在一個底部粗糙的培養皿中生活10天,另一組放在一個底部光滑的培養皿中生活10天。

    這兩組都有充足的蠕蟲食物(一小塊牛肝),所以每一組都被迫要求瞭解它們特殊的表面意味著“食物就在附近”。

    接下來,兩組都放入一個底部粗糙的培養皿中,食物只在一個象限,還有一個亮藍色的LED光。

    蠕蟲通常會避光,所以只要在那個象限呆上一段時間意味著它們對附近食物的期望超過了對光的厭惡。

    由於它們的條件作用,那些住在粗糙容器裡的蠕蟲會更快地聚集到光亮的象限。研究者用自動化系統的攝像機跟蹤記錄了透過時間,那些飼養在粗糙皿器中的平均需要6分鐘透過,而另一組需要七分半鐘。

    這種差異表明,前者已經習慣於將粗糙的表面與食物聯絡起來,並且更容易探索這些表面。

    之後,所有的蠕蟲都被完全斬首(大腦的每一部分都被切除),在接下來的兩週內,讓它們自己重新長出頭部。

    當他們重新進行試驗時,發現還是和之前一樣,即使切掉頭部,之前培養在粗糙皿器裡的那一組為了食物能更好的克服對光的厭惡。

    這說明他們新蠕蟲也有原來的記憶,以往的研究證實,蠕蟲的行為是由大腦控制的,但這個實驗證實他們的一些記憶可能是儲存在他們的身體。

    或者他們的初始頭部的訓練以某種方式修改了他們神經系統的其他部分,然後改變了他們的新大腦的成長。

    不過還有另一種解釋,研究人員推測,改變生物體的DNA結構(改變基因的表達)可能發揮作用,可能在蠕蟲的DNA中永久編碼記憶(“粗糙的地板=食物”)。

    這個奇怪的實驗將提供另一個令人驚訝的結果,不管是什麼原因,新長出頭的蠕蟲肯定是有一定程度繼承了原先的記憶的。

    參考資料

    Joseph Stromberg.These Decapitated Worms Regrow Old Memories Along with New Heads.Smithsonian,2017.7.11

    闢謠!蚯蚓切成兩段就會長成兩條?你被騙了多少年 360doc.com,2016.7.2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腳手架安裝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