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研習社
-
2 # 知hu周遊世間
歐佩克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簡稱。是世界產油國為維護自身利益,控制產量的一個類似卡特爾的組織。主要成員有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委內瑞拉,科威特等。
歐佩克成立前,石油生產銷售控制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幾大石油公司手裡,產油國只能廉價賣出石油。歐佩克成立以後,部分成員建立的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透過第三次中東戰爭時的對西方石油禁運,顯示了其威力,大幅提升了油價,西方陷入了能源危機。
近年來,歐佩克控制市場的能力減弱,主要有三個原因:1. 好幾個成員國先後捲入戰爭,獨裁者被推翻,最終被美國所控制,例如伊拉克,利比亞等。2 委內瑞拉陷入經濟危機,伊朗被國際制裁,其石油產能下降嚴重 3世界另幾大產油國不受歐佩克制約,一直在增加產能,如俄羅斯,加拿大,美國等。4 科技進步使得頁岩油開採成本大降,儲量豐富的頁岩油對歐佩克造成很大沖擊,這也是最近幾年油價走熊得主要原因。
-
3 # 閒看秋風999
今非昔比了。
套用一句俗語:美國(俄羅斯)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美國(俄羅斯)的參與是萬萬不能的。
OPEC (石油輸出國組織)就是這麼一個國際組織。總部設在奧地利的維也納的該組織現在有成員國15個,全部是發展中國家;既沒有美國,也沒有俄羅斯。
截至2018年,這15個國家的石油產量估計佔全球石油產量的44%。歐佩克三分之二的石油生產和儲備又都集中在石油資源豐富的波斯灣周邊的六個中東國家。因此,歐佩克對全球石油價格產生了重大影響。
看上去這個組織對石油價格應該是形成了壟斷,這些國家的日子應該蒸蒸日上才是。但殘酷的現實告訴人們,美國(俄羅斯)是不會允許別人來完全操控油價的。
1973年10月,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OAPEC)宣佈大幅減產,並對美國和其他在贖罪日戰爭中支援以色列的工業化國家實施石油禁運。
結果是,歐佩克收入大幅上漲,原油從每桶3美元漲至每桶12美元;西方國家進入了能源配給制時期;
當時的英國國內煤礦糾紛也加劇了能源緊張。為此,英國實施了每週上班三天的緊急工作制。7個歐洲國家禁止週日休息日駕駛。
美國的加油站限制汽油供應。1974年3月結束禁運結束後,美國物價仍繼續上漲;失業和通脹同時飆升,股票和債券價格急劇下跌;二戰後的經濟繁榮戲劇性地結束。
石油禁運對美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產生了持久的影響,這些國家成立了國際能源機構作為迴應,並建立了國家應急儲備;
降低高速公路的限速、開發更小、更節能的汽車和電器、全年夏時制、減少暖氣和空調的使用、增加對公共交通的支援;
使用煤炭、天然氣、乙醇、核能和其他替代能源。所有這些努力已經見了成效,在1980-2014年期間,美國的石油消費只增長了11%,而實際GDP增長了150%。
但是,歐佩克國家至少能夠令人信服地證明,在短期內,它們的石油可以被用作對抗其他國家的政治和經濟武器。
美國怎麼看?
美國因此在阿拉伯國家中製造矛盾,後來更是直接干預,發動了的產油大國伊拉克的侵略戰爭;同時又支援沙特以打壓伊朗。目的就是將這些石油輸出大國的影響力,下降到零。
一方面制裁伊朗,另一方面又要沙烏地阿拉伯增加石油產量,其目的顯然是衝著俄羅斯;不允許俄羅斯經濟得到石油收入的支撐。
讀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對歐佩克的作用有個大概的認識呢?美國是不允許一個沒有它參加的國際組織做大的。
附:歐佩克成員國名單
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厄瓜多、赤道幾內亞、加彭、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亞、奈及利亞、卡達、剛果共和國、沙烏地阿拉伯(事實上的領導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委內瑞拉。
-
4 # 使用者84093883453
全球40%的原油產量來自歐佩克成員國,同時歐佩克的石油出口量佔國際石油貿易總量的60%,歐佩克一直致力於透過設定產量目標體系來積極管理其成員國的石油產量,歷史上,每當歐佩克產量目標削減時,原油價格就會上漲,歐佩克剩餘產能是評估全球原油市場應對潛在原油供應減少的重要指標,當歐佩克剩餘產能降低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推高原油價格風險溢價,2003年——2008年,經濟增長對原油需求快速增加,而原油供給增長緩慢,導致歐佩克剩餘產能緊縮中剩餘產能低於或接近200萬桶每日,一剩餘產能限制了其對原油需求和價格上漲的反應能力,此外原油市場還是歐佩克成員國國內及各成員國,地緣政治事件的影響,那些對原油供應造成實際損失或潛在損失的事件,都會對原油價格產生強烈影響。
回覆列表
“歐佩克”全稱為石油輸出國組織,是亞非拉各個生產石油國家為了協調石油政策,反抗西方國家主導的石油國際壟斷而形成的國際性組織。這一“石油國家聯盟”在當今的國際石油市場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起於反抗
從19世紀60年代美國開啟大規模開採石油以後,由於石油開發風險大、投資成本高,世界石油投資和貿易被幾個國際性的大公司壟斷,它們通常被稱為“七姐妹”——五家美國公司(埃索、莫比爾、加利福尼亞美孚、海灣和德士古),加上英國石油公司和殼牌石油公司,這些大石油公司幾乎控制了除蘇聯以外的石油生產和市場銷售。二戰以前,美英石油公司在中東地區大肆勘探與開採石油,幾乎控制了當地全部的石油生產。
二戰之後,中東各國紛紛獨立,這些以荒漠為主要地形的國家在建國初期經濟落後,更缺乏良好的自然資源進行經濟開發,西方公司操控下的石油成為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各大石油公司為了獲取更為廉價的石油資源,操縱油價下跌。油價、收入、稅收、主權這些因素導致1959年中東政治上的緊張,促使各產油中國產生聯合起來管理石油生產和參與制定油價的願望,只等一個恰當的時機或觸發點,歐佩克的成立也就呼之欲出了。
圖/歐佩克成員分佈
雙管齊下
1960年歐佩克組織成立之後,各個石油輸出國組織在對外方面保持了相對的一致。歐佩克組織透過控制原油生產量來保證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價格相對穩定,以保證自身財政的安全,同時,歐佩克組織也透過對石油貿易的操控來對地區政治局勢進行平衡與協調。
1973年10月埃及沿蘇伊士運河向以色列軍隊發動進攻,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隨後歐佩克的阿拉伯成員國通過了減少出口並對美國等支援以色列的國家實行原油禁運。當美國宣佈對以色列提供軍事支援後,歐佩克組織則同樣用原油減產進行回擊,從而直接造成了70年代的石油危機。
90年代以後,隨著海灣地區新探明石油儲量的增加,歐佩克組織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話語權依舊巨大,阿拉伯國家的“石油外交”依舊成為左右中東政局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齊高貸 馬運堂 蔡福安,中東局勢與能源危機——歐佩克30年的發展和政策,經濟管理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