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資料完善度低

    《恰同學少年》,有關於因材施教的列子。有學生偏科,理化不好,但其它各科樣樣優秀;也有學生對文史不感興趣丶理化拔尖,老師可不要求他面面具體,往特長方面發展。這就是“因材施教”。

  • 2 # 瞭然翁523

    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兩千年來對中國社會影響極大。

    孔子開辦私學,廣招弟子,宣傳儒家學說。他的教學理念有兩條:一,“有教無類“,只要弟子能交學費,不分等級,都可以入學接受教育;二,“因材施教”,在共同的培養目標下,對不同的弟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採用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教學方法。相傳,他先後共培養出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僅孔子一人能培養出這麼多的弟子和賢人。二千年後的今天,恐怕也不多。

    今天教育戰線上出現了:"是老師教不好?還是學生不好教?我認為:“老師教不好"和“不按“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是主因。

  • 3 # 樺姐談養育

    我曾經聽到過一句話:“錯誤的教育,是用一種方法教50個孩子;正確的教育,是用50種方法,教50個孩子。”也就是,面對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

    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但,不太現實。因為,社會競爭的激烈,發展的速度如此之快,理念、教學不斷的在變更,再加上,生活壓力之大。讓老師做到“用50種方法,教50個孩子”是有一定難度的。

    但是,父母可以做到。所謂的“因材施教”,說簡單一點,就是用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來教孩子。什麼樣的教育方式適合孩子呢?那就是跟據孩子的天生氣質來找到適合他的方式。那麼,自己的孩子是一個什麼樣的天生氣質,只有父母自己最清楚。

    有的孩子天生氣質,就是慢。做任何事情都很定心,學知識,也比別的孩子吸收的慢。那麼,對這樣氣質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能心急,越急孩子越不知道該怎麼做。父母需要耐心的教導孩子,把課上學到的東西,反覆的讓孩子練習,這樣,慢慢的,孩子才能掌握。否則,孩子會對學習失去信心。

    有的孩子天生氣質,就是外向、調皮、學得快。那麼,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就要嚴格管教,該批評時要批評,該上規矩就要上規矩,否則,再聰明,學業也會荒廢。

    那麼,對於天生就敏感、內向的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就要比較溫和,不要太嚴格,以鼓勵為主,這樣,孩子才會慢慢的自信、Sunny起來。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 ,千萬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其它的孩子做比較。天生氣質不一樣,沒有可比性。

    所以,我覺得“因材施教”從家庭做起,比較好。

  • 4 # 猛哥厲史

    不要濫用偉大這個詞好嘛。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想當優秀教師,就應該“因材施教”。

    想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得耐心的去關心學生、瞭解學生。這需要

    1. 老師有大量時間。

    2. 小班教學。

    其次,需要多方面考察,找出學生的興趣點和特長。這需要

    1. 老師付出大量精力。

    2. 學校提供全方位的實踐條件和場地支援。

    最後,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

    最最後,孔子自己並未完全做到因材施教。孔子最不看好一種學生,就是那種榆木疙瘩不開竅型別。好學,每天埋頭苦學,學習時間超過二十小時,就是學不會。不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對於這種學生,孔子也失去耐心,不去白浪費唾沫星子。他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即,告你挖一個牆角你不會挖其他三個牆角,就不跟你身上浪費時間了。

    【文】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譯】孔子說:“顏回的學問道德接近於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貧困。子貢不聽我的教導,去做買賣,猜測行情,往往猜中了。”

    【評】最聽孔子話的顏回窮死了,不聽孔子安排的子貢發財了。孔子教的東西只能反著聽嗎?

    孔子對一眾弟子講了很多治世治學為人處事之道,但學生們表示,“道理都懂,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他沒有解釋為什麼應該這樣做,更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他的理論。他教的這些玩意根本就是心靈雞湯而已。

  • 5 # 雲捲雲舒152754837

    個人認為:根據每個孩子的智力發育和孩子的日常生活習慣而施教……

    孩子的智力發育——關係的是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包括觀察能力和摹仿能力)

    而孩子的日常生活習慣就能夠體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家庭環境的影響等……(包括個別特殊嗜好)

    我想說的是:即使是當今社會如此先進……如此完善的義務教育……父母是該子的第一任老師是一條無法超越的真理……因為:從小到大的成長心路,父母是最能影響自己孩子的人……

  • 6 # 歐比旺羅克

    說它不偉大,因為道理很普通、很樸素。中國古代男耕女織本身就是因材施教,還沒看到過哪個歷史故事中的父母讓男孩學針線,女孩學耕田。所以做針線活叫女紅,而不叫男紅。

    說它不理想,因為因材施教不用費多在的努力就能實現,而且古今中外都是這麼做的,如果人們不把餓了吃飯,困了睡覺叫理想,“因材施教”就不算理想。

    也許你問的是現代中小學教育能不能因材施教的問題,我要回答的是每一名教師都要學教育學,“因材施教”是教育學中的重要理論,學校懂、老師也懂,所以選擇不同稟賦的學生參加數學競賽、物理競賽,建議一些學生學理,另外一些學生學文,選拔骨骼精奇的孩子學體育,教藝術細胞多的孩子音樂、美術和表演。有的學校還分快慢班、尖子生班分槽餵養,這都是因材施教。致使這樣,因材施教也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考第一,因為第一的只能有一個,不可能全班同學都並列第一,全體學生的並列第一又叫並列最後一名。

    因材施教的目的是儘可能挖掘、發揮每一名學生的潛能,但徹底的因材施教是不可能的。任何精英家庭也不可能先給孩子來個基因測序、心理測試、智商測試和所謂的情商測試,再根據測試結果給孩子量身定製一套教材和教育方法。因為一系列的測試不可能是理想化的精確,更重要的是誰家這麼幹,就是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了機器。

  • 7 # 飛飛貓說話

    現代化教育模式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這種理想。

    孔子說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他自己這樣說,也這樣做。他帶學生不分年齡,有的人是父子一起帶,大的大,小的小,像父母帶子女,像師傅帶徒弟,同吃同住,同學習,有共同的課程,也有分開的課程,老師瞭解每個人的性格特徵,興趣愛好,優缺點。老師針對每個學生提出教育方案,指明培養方向,他一生帶了3000多個學生,出名的72人。

    我們現在為什麼做不到呢?因為,現代教育是按工業化理念而設計出來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把每個人看成同樣的原材料,把小學,中學,大學分為三個生產加工車間,施教流水線生產加工,老師不一定把學生當人,而是當成原料,更不需要了解每個人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而是施教標準化教育,追求標準化答案,經過小學、初、高中的流水線加工之後,大學重新分類,又再施教統一加工,就這樣,一批批標準化產品就出來了,有畢業證的就算合格產品,沒有畢業證的人算是次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迪麗熱巴演過什麼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