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石為開133984417
-
2 # 史家的絕唱
總的來說,無論皇家還是普通人家貫穿的主線都是吃,但是皇帝家自然不比我們普通人家吃年夜飯,準確的說是主題不一樣。
普通人家除夕的主題是吃,犒賞一下辛苦勞累了一年的身體,簡單說胡吃海喝是主題。
皇帝九五之尊,山珍海味每天都吃膩了,所以皇帝家年夜飯主角不是吃,而是講究形式,重規矩禮儀,說白了就是要有好的寓意,圖個吉利,吃什麼真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吃,在什麼環境下吃。
除了皇家和普通人家的不一樣外,歷代帝王的年夜飯也各不相同。我就給大家說說歷朝歷代皇帝們怎麼過除夕:三皇五帝時由於沒有相關的資料,已經無法知道他們怎麼過除夕,甚至有沒有除夕還不太清楚。
在春秋戰國時代,天子飲食(秦始皇之後才稱呼皇帝)也主要吃些稻穀、小米之類的,肉食則是豬、牛、羊、魚,例外的是他們還吃狗肉和大雁的肉,很可惜那時候沒有今天這樣多的調味料,所以他們吃的很清淡,很多時候就是水煮,其實並不好吃(類似於大清朝的胙肉)。
他們在除夕夜會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癘之鬼”,用桃梗刻制神荼、鬱壘像,懸掛在門前,用來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擾。
秦朝時間比較短,除夕夜的方式也和春秋戰國差異不大。
漢其實和秦很接近,但是這裡的接近只是說的西漢初年,到了漢武帝時候由於出使西域的張騫,讓漢朝的選單煥然一新:石榴,芝麻,核桃,葡萄,西瓜,甜瓜,黃瓜,菠菜等等,調味料也是極為豐富。那時皇帝的御膳隊伍龐大,廚師三千,服務員也三千,而且能吃到反季節蔬菜。
三國時期,也是沿襲了漢朝的規矩。
有一點需要說明秦漢三國時期大家都認為春節是不吉利的日子,所以會舉行儺舞,驅鬼辟邪,掃塵聚宴,祭祀先祖。
南北朝時期“吃貨”一詞就出現了,最有名氣的還是我大唐朝,可以說是美食家聚集的朝代,而且中華飲食由此名滿天下,到目前在日本吃中餐他們都說是吃“唐食”。
除夕的時候唐朝皇帝家除夕年夜飯必定喝酒,這是古代的一種禮制,即便不能喝酒的人,也要象徵性地喝一點,以對長輩與晚輩盡到禮節。吃過年夜飯,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守歲。除夕夜裡宮中會在大殿前表演數千人的"儺舞",皇帝、嬪妃及皇室子女一起欣賞。寓意同樣是驅除邪魔,保佑平安,福壽綿長。宋朝也是集大成的朝代,除夕夜皇帝也會在宮中設宴,然後有藝人表演節目,很像現代版的春晚。
元代是個很奇特的朝代,本身具有遊牧民族的風俗,所以他們日常就特別盛行宴會風,所以除夕夜皇帝同樣是舉辦夜宴,當然這個宴會比平時的要大很多,由於這個時代中外交流非常頻繁,所以好多西域的東西在宴會上也會看到,比如葡萄酒,當然女生喝的葡萄酒,勇猛的蒙古漢子仍然喜歡喝燒酒。
朱元璋稱帝之前是乞丐,真的是從一無所有到擁有所有,所以他的生活相對節儉,除夕夜真的就像平頭百姓一樣吃吃飯聊聊天(據記載朱元璋特別喜歡吃燒鵝和烤鴨),但是越往後,皇帝們早已忘記自己的出身,平日裡吃的都是各種名菜,相聲《報菜名》說的就是明代皇帝的御膳品種。
到了清朝,除夕夜貫穿始終的是吃,但是重頭戲是守歲,主要講規矩講禮儀還有祈禱國泰民安,他們會表演薩滿舞,用以驅除邪魔瘟疫。因為清朝距離現在比較近,所以相關的記錄資料比較齊全,各個皇帝的特點也很明顯:康熙時代的除夕夜總體上表現得較為隨便。康熙帝曾於乾清宮行宴作詩,描述了皇帝與后妃們一起,在佳節之時歡聚一堂、喜慶節日的情景,並寫出宴飲時氣氛和諧、情緒熱烈的心情。皇帝家過除夕,也有一套禮數,宗旨也和平民百姓一樣,圖的是喜慶和吉祥。
乾隆時代各種規矩比較多,除夕的中午12點,團圓年夜飯開始擺桌布置冷盤、上點心。年夜飯的時候,皇帝自己單獨一桌,桌子為“金龍大宴桌”,桌邊圍上黃金繡的桌圍子。大宴桌與皇帝的“寶座”之間安放一“長几”,菜點都擺在大宴桌上,皇帝吃時再由人取到長几上,各種肉類,點心等等應有盡有,但是他們的吃食主要還是以滿族的習俗為主——以肉類為主。
道光時代主要以節儉著稱,甚至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道光皇帝認為祖宗入關前淳樸節儉的習俗應該延續,所以倡行節儉,使臣民“返本還淳”,是想以節流的方式讓國家富足。
到了除夕夜,道光皇帝的年夜飯比較寒酸,基本上是“四菜一主食”。主食是餑餑,四菜是葷菜,但也都是雞蛋炒肉絲這一類的,估計一頓飯下來也就百十來塊錢的標準。
慈禧老佛爺吃的比較奢侈一點,主要是要求飯菜必須有各種美好的寓意,其實味道也就那樣。基本上是燕窩擺成壽比南山,吉祥如意,熊掌刻出萬壽無疆等等,慈禧講究精而不多。
總體而言,歷代皇家的除夕夜宮廷年夜飯貫穿始終的是吃,整體氛圍是儀式感,主題思想是規矩禮儀,除了欣賞娛樂性質的歌舞、比賽等節目外,重頭戲就是祈禱和驅魔的舞蹈,目的是祈求國泰民安,國家永固,皇位永不丟。
回覆列表
說起年夜飯,我們印象當中都是現代年三十雞鴨魚肉非常豐富的場面了。
春節是漢族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那麼,身為少數民族的清朝皇帝在這一天,是怎樣度過的呢?

據《清史稿·禮志》記載,正月初一的清早,文武百官就要集聚太和殿給皇帝行禮拜年,鳴鐘擊鼓、樂隊奏樂,百官下跪謝恩,大禮完成。等到百官退朝之後,皇帝要將裝有“如意”的荷包,賞賜給八旗子弟、宮女太監們。
清代《國朝宮史續編》記載,乾隆皇帝每年正月初一,都要去北海闡福寺進香斂福,然後在之前皇帝住過的重華宮,濃重地寫下“福”字。每年第一張“福”字,都要儲存下來不再開封,寓意為留住福氣。

皇帝在這一天最講究的也是年夜飯。平常吃飯皇帝都是一個人,但到了這一天,會特許妃子們陪宴。
除夕早膳一般有黃米飯、年糕、餑餑等,菜品多到十幾二十種。但這還不是正兒八經的年夜飯,年夜飯一般要等到下午4點開始。年夜飯一般都是滿族的傳統食物。在乾隆皇帝的年夜食材記載中,大致有豬肉65斤,肥鴨1只,菜鴨3只,豬肘子3個,豬肚2個,肥雞3只,菜雞7只,膳子15根,關東鵝5只,羊肉20斤,魚20斤,鹿尾4個,野豬肉25斤,鹿肉15斤,野雞6只,大小豬腸各3根。

宴桌上的菜品,不僅有熱膳,還有冷膳,還有花式繁多的點心。清朝皇帝很少吃海鮮,最多會吃魚,但也只是吃松花江的銀魚、鱘鰉魚。大菜之外有果鍾八品,及奶子、小點心、爐食、敖爾布哈、鴨子餡包子、米麵點心等小吃分東西排列,其中“敖爾布哈”係一種滿族油炸的麵食,還有四品南北小菜。

年夜飯結束之後,皇帝下令將自己吃過的飯甚至是盤子、碟子、勺子等一起賞給大臣和親王們。然後一起觀看“慶隆舞”。“慶隆舞”是滿族早期的民族舞蹈。

百姓在過年的時候,講究團圓和祝福,皇帝家過新年,也是一樣的有禮儀。但是宗旨也和平民百姓一樣,圖的是喜慶和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