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都地產逍遙君
-
2 # 小憨郎
戰爭,對於老百姓來說,是災難,是毀滅。
遠的不說,面對當前的敘利亞動盪不安的殘局,到處都是痛苦不堪的慘不忍睹啊!
和平,是人類生存的環境。只有在和平盛世,才能創造許多美好的美妙的風情來。。。
當今大國間,和平合作共贏才是主流。戰爭的殘酷,生靈塗炭。無情的打爛了一個寧靜的世界。。。戰爭帶來的是暗無天日的恐怖,毀滅人性的燒殺搶掠。。。
戰爭的過程就是手無寸鐵的末日,隨時隨地的遭遇不測。戰爭是什麼。。。。正義與非正義的較量?不是。天災人禍的糾結。。。未必!戰爭是慘絕人寰的報復,戰爭到底催生了什麼。。。
戰爭是人類發展的動力嗎。。。。大家怎麼看。。。。
-
3 # 12345151706827
阻礙社會發展的是國家和制定的條條框框,而類似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役使國家和制定的條條框框的作用變小了,想要在戰爭中生存就得發揮出潛力,一個人的潛力有限無數個人就是無限,而對於發揮潛力有阻礙的規矩作用變小了,有這麼大的潛力發揮出來社會還不會發展嗎?能發展到什麼程度就看有多少底蘊了
-
4 # 安睿
這句話應該辯證的看待。戰爭既有其殘酷的危害性,但在客觀上也有確實推動的人類社會的進步。
戰爭殘酷的一面主要體現在對人類生命財產的損害和對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戰爭是非常殘酷的,大量無辜的平民百姓和婦女兒童遭受戰爭的摧殘。大量男性士兵致死致殘,無數家庭因戰爭支離破碎。原本應該用於經濟建設和改善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資源被人類用於自相殘殺。下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的軍事人員和平民的數量統計。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的軍事人員數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的平民人數)
戰爭客觀上促進人類社會進步主要表現在對科技進步與社會組織和治理水平方面。為了贏得戰爭,國家會開動戰爭機器進行軍事技術研究,戰爭結束後,這些技術會轉化成民用技術,促進社會進步。例如,為了計算彈道導彈而推動的計算機技術的進步,軍事衛星轉化成導航系統等等。同時還可以提高國家政治動員和治理能力以及市場需求,二戰後廣闊的市場需求極大的促進的美國的經濟繁榮。所謂“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戰爭橫財”就是這個邏輯。
(衛星導航系統)
但是,以戰爭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成本太高了,對於那些戰爭受害者來說,也是不公平的。部分國家和戰爭販子若以此邏輯來發動戰爭將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
此外,戰爭也分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我們反對侵略和霸權戰爭,對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的正義戰爭,一定要有堅定的決心和勇氣。
-
5 # 阿寺65899537
戰爭更確切的說是人類為實現某種慾望而應用的一種手段。
人類需要和平,應珍視生命,應追求在和平的形式下的社會發展。
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這種思維太籠統,不應提倡,即使戰爭真的能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相信絕大多數人,也都會報以反對的態度,戰爭會毀滅財產,奪取無數人的生命,社會發展的目的應是為了人類更好的生存。
當然,當一個國家或民族在生死存亡的關頭,用戰爭的手段去反對那些為獲取私利而發動的戰爭那是必須的。
用戰爭的手段去阻止那些想用戰爭手段獲利的企圖,才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力。
-
6 # 形神意
人類文明思想的演變由統一思想,分裂思想,團體思想,統一思想。從分裂思想開始便有了不同程度的競爭和精神戰爭。根據需求理論,當人類只能考慮生存的時候才最容易統一思想。一個國家的統治,穩定,強大的演變,無不是統一思想在起著強大的作用,求同存異是最好的追求,但存異的變數過大,一旦產生強大的異變,就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後果。而戰爭屬於壓力攻擊,當壓力對生存產生危機時,便不得不統一戰線,當異變對群體利益產生損害時,便不得不去思考思想的改進和對異變的控制,後人的治理,穩定與長久都在總結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如果沒有戰爭這強有力的破局者,又怎麼會有新生的到來。當然這裡的戰爭包括精神戰爭和物質戰爭,文化戰爭和能量戰爭。
回覆列表
其實,與其說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倒不如說競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而戰爭,則是國際競爭之間最後的手段與最強的體現。
我們可以用近代歐洲的崛起來論證這一觀點。
大家都知道,近代中國的沒落直接來自於閉關鎖國的政策。而閉關鎖國的直接影響就是削弱了國內外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上的競爭,使國家機器的運作在腐朽的政治制度下趨向遲緩,從而落後於西方諸國。
比如,封建君主專制,其統治帶有狹隘的家族色彩,超出法律的絕對權力往往會帶來絕對腐敗。統治者在制定國家政策時,多多少少會為了維持自身皇族的統治而在某些方面不得不損害國家的整體利益。再比如,八股文和傳統儒學對教育領域的壟斷,使得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風氣蕩然無存,士人被禁錮在傳統儒家愚昧忠君的思想桎梏裡,開眼看世界,採納西學的思想得不到支援。
清王朝在平定噶爾丹,和沙俄在雅克薩開戰後,戰爭逐漸減少,康乾盛世的尾聲後是表面平定的祥和氛圍。中國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固步自封的心理狀態,使得沒有一個對手可以直接刺激清王朝去熱衷發展並提升軍事武器技術。一個強大而統一的政權在火藥技術上的壟斷讓其最終忽視了武器生產。可歐洲明顯相反,西班牙,英國,法國,沙俄,德意志諸邦,從來沒有一個政權可以長時期霸佔其他民族國家的領土。他們的競爭是勢均力敵的。
同樣,正是這種多元政治中心並存的局面,使得憑藉著自由貿易而迅速發展起來的資產階級踏上了政治舞臺。並且依靠自由市場制度使得大量僱傭兵隊長為簽訂合同而進行競爭,也促進手工工匠和發明者改進他們的產品,從而使得武器技術和盔甲製造的水平螺旋式上升。同樣的道理,正是出於財富積聚和宗教意識形態的競爭,歐洲人開闢了新航路,將華人的指南針和大明王朝拋棄的海洋政策應用得淋漓盡致,造船業的改進,船載火炮的升級樹立了日後殖民擴張的優勢。
競爭,或者說戰爭,同時也促進了金融革命。西歐國家為了支援戰爭費用,發展了一套複雜的銀行和信貸系統,促進了國家財政稅收體系的改革。正是由於海上貿易的競爭,荷蘭在發展出了一套先進的金融信貸體系,併成為歐洲各國日後的藍本,其商學領域直到今天還佔據重要的一席。
而從客觀立場來看,戰爭無疑是殘酷的,但他也有進步的成分。戰爭用最冷酷的手段將那些不適應時代潮流的制度,模式無情淘汰,不就是達爾文物競天擇理論在社會層面的體現嗎。只是正是由於戰爭的殘酷,對人類生存權的剝奪,使得他成為一種最不得已的手段。
而良性的,溫和的,對人民帶來更少苦難的改革模式則是更受褒揚,但無論改革還是革命都是競爭的體現,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嘗試。改革與革命,區別在於“命”上,後者以生命為代價,以鮮血為鋪路石,其影響力更深徹。
所以說,競爭才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當競爭到了最後的階段,不得已的階段才是戰爭。好戰者必亡,畏戰者同樣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