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春來342

    德軍前後共有1300萬人(引自《偉大的衛國戰爭》蘇聯)參戰,陣亡大約400萬人左右。軍隊的總規模大約維持在500萬人左右。但您所問的東西線各有多少兵力無法回答。德軍的習慣是這樣的,一支部隊在本土或東普魯士組建完成後,開往東線(1944年前),人員損失慘重,或需要大規模換裝則撤回本土或西線待命。因此,1944年前,有大量野戰部隊被換防到西線休整。1943年後由於盟軍接連在西西里,諾曼底大規模登陸,大量原先在東線編制下的部隊被調往西線,而部分原先在西線休整的部隊被補充到東線。在諾曼底登陸一週後,東西線兵力比大約為9:1.,阿登反擊戰前夕一度到達6:4,之後又急劇下降為8:2。應該說,從41年對蘇戰爭打響,這種換防和部隊調動就沒有停止過。

  • 2 # 西涼宣撫使

    二戰時期德國兵力之眾前所未有,達到了1300萬人的龐大規模,而題主所說東西兩線兵力各有多少,根據筆者查閱資料,這一比例並不固定,諾曼底登陸以後東西兩線兵力比是9比1,而阿登反擊戰之前是6比4。

    在1940年德國突襲蘇聯以前,德國絕大部分兵力都在西線,在西部攻城掠地,短短時間內迫使當時所謂的世界最強大的“法國陸軍”倒下,佔據了幾乎整個歐洲西部地區,而德國既沒有拿下英國又於1940年悍然攻打蘇聯,最終將自己拖進了東線的泥潭中。

    而除了人員,在二戰中德國損失的戰鬥機總計有68000架,其中有25000架損失在東線戰場,可以想見,盟軍雖然脫制的德國軍隊人數雖然每月西線多,但是給納粹德國造成的軍隊損失一點不比東線少,甚至部分領域更多。

  • 3 # 東嶽巍巍汶水幽幽

    題主的這種問題,還是要有時間概念的,如果不指定時間很難有準確的答案。我這裡僅主要就德國裝甲部隊的發展部署狀況作說明,畢竟德國的戰鬥力核心就是裝甲部隊。

    二戰初期,德國並沒有兩線作戰,裝甲部隊就是三個裝甲師(每個師2個裝甲團)。38年先吞併了奧地利之後組建了第4,第5裝甲師,吃掉了捷克斯洛伐克組建了第10裝甲師,但是到這時候他都沒費一兵一卒。為什麼裝甲師番號有空缺,因為德國還打著騎兵的名義組建了四個輕裝甲師(一個裝甲團和一個裝甲營)。到39年9月之前,這10個裝甲師就是德國陸軍的尖刀部隊。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出動了10個裝甲師中的9個進攻波蘭,擁有幾十萬陸軍的波蘭一個月都沒撐到就投降了(我玩《鋼鐵雄心》打波蘭,5天就拿下了)。裝甲部隊做開路先鋒,開啟缺口向縱深穿插,將敵人分割包圍,隨後步兵跟進縮緊包圍圈,消滅敵人。閃擊戰,由此登上戰爭舞臺,名震天下。

    進攻丹麥,荷蘭,比利時,法國,一直到敦刻爾克差點逼得英法聯軍跳海,就是這10個裝甲師。但法國投降之後,希特勒還有進一步作戰需要,德國裝甲部隊又開始了一輪大擴軍,從8月到11月,一口氣成立了10個裝甲師,番號從第11到第20。組建方式大體是從前10個裝甲師中抽調裝甲部隊出來,與其他步兵師共同組成新的裝甲師。1941年初,又成立了第5輕裝師,被用來和第15裝甲師一起派往北非支援義大利人,成為“沙漠之狐”隆美爾手下非洲軍團的核心力量,這個師到8月份改稱為第21裝甲師。

    到1941年6月,開始“巴巴羅薩計劃”,東線戰場這時候才拉開了序幕,此時,德國陸軍主力全部壓在了東線,共計550萬人,分為三個叢集氣勢洶洶殺向遼闊的蘇聯。以上21個裝甲師(包括第5輕裝師)就是德國的全部裝甲師,其中除了第15裝甲師和第5輕裝師在北非以外,其他19個師全部參與了入侵蘇聯的行動。

    東線的戰爭開始後,西線無戰事了,留在大西洋沿岸的德軍只是基本的佔領軍,成立了一些裝甲部隊執行佔領區守備任務,分別是1942年2月成立的第25裝甲師、1942年9月成立的第26裝甲師,但是戰鬥力,裝備都差很多。陷入蘇聯戰場後,德國立刻就發現兵力的不足,於是在1941年9月組建了第22、23裝甲師,11月又組建了第24裝甲師,這3個裝甲師成立不久就被運往東線戰場。1942年10月,在蘇聯戰場又組建了第27裝甲師,這也是德國國防軍按番號順序組建的最後一個裝甲師。

    1943年2月以前,德軍裝甲師的數量一直是增加中,即使有部隊被殲滅,基本上也能得到重建。因此,德國國防軍裝甲部隊實力的高峰是1943年2月,一共有27個裝甲師,此後就逐漸開始走下坡路。因為裝備數量跟不上,再加上一系列的戰役造成的損失,導致許多裝甲部隊被撤編。到1943年底,德國國防軍的裝甲師只剩下22個。

    由於國防軍表現開始達不到希特勒的滿意,他開始將資源傾斜到黨衛軍部隊裡,1943年,武裝黨衛隊的裝甲師部隊迎來一次大爆發。1943年2月,武裝黨衛隊組建了自己的首批2個裝甲師——第9黨衛裝甲師和第10黨衛裝甲師,1943年6月又成立了第12“希特勒青年團”黨衛裝甲師。這一年10月,第1“希特勒警衛旗隊”、第2“帝國”、第3“骷髏”、第5“維京”黨衛裝甲擲彈師均改為黨衛裝甲師。到1943年底,武裝黨衛隊一共有了7個裝甲師,這也是武裝黨衛隊的全部裝甲師。黨衛軍裝甲部隊尤其以第1,2,3師戰鬥力最為強悍,一直被當做主力中的主力使用,他們確實也不負眾望,給蘇軍造成重大殺傷。當然,個體的戰鬥力再強,也無法彌補國力上的差距,黨衛軍的下場也比較慘。

    1944年初,戰局對德國已經不利,許多裝甲部隊在東線被全殲,現有部隊也未能得到完整補充,德軍又新成立了2個裝甲師,分別是3月底成立的第116裝甲師和1月底成立的第130裝甲教導師。這時候新的裝甲師戰鬥力已經堪憂了。

    1943年隨著北非戰場的失利,美軍在西西里島登陸,義大利反水,希特勒不得不重視起西線的防禦來,原本一些在西線看海的補充軍,二線部隊逐步得到了加強。即便如此,西線陸軍的實力也沒有超過東線的十分之一,畢竟有英吉利海峽這個天然的工事存在。

    1944年6月,諾曼底,最終的平靜終於被打破,幾百萬盟軍源源不斷上岸,此時,德國真正進入兩線作戰的死局,結局已定。9月底,西線德軍僅剩49個嚴重缺編的師了。

    阿登反擊戰是希特勒最後一次的垂死掙扎,為了能重演一次敦刻爾克的輝煌,德國將很多後勤人員,海空軍編入步兵作戰部隊。希特勒還從從東線本來就緊張的兵力中抽調一部分部隊,來進行這次戰役,導致東線無預備隊可用。在很短的時間裡,希湊出20個師約25萬人的兵力,由莫德爾元帥指揮。右翼是狄特里希指揮的第六黨衛軍裝甲集團軍,下轄4個黨衛軍裝甲師(約640輛坦克)、5個步兵師。中路是曼陀菲爾指揮的第五裝甲集團軍、下轄3個裝甲師(約320輛坦克)、4個步兵師,左翼是布蘭登堡指揮的第七集團軍,下轄4個步兵師,其任務是負責保護第五裝甲集團軍的側翼。這次戰役初期進行的很順利,給盟軍造成不小的麻煩,但是還是同樣的原因——後勁不足,輸在了國力上了。因為蘇軍發起了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德軍被迫把準備派往阿登地區的後備兵力6個裝甲師調往東線。這次孤注一擲的行動,是德國陸軍最後的閃光,從這以後在兩線一直就處於被動防守狀態了,直到半年後投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泉城是哪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