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雪不是公主

    在北方,過年吃餃子的習俗廣為流傳,成為了春節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說到過年開始吃餃子從哪個時代開始,說法不一,主流說法應該是明朝開始,穩定於清朝時期。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團圓、喜慶的意思。餃子的外形像級了元寶,吃餃子也有招財進寶之意。

    雖然平時隨時可以吃到餃子,可是過年的餃子有了年味和炮竹聲的烘托顯得格外的美味,或許這就是小夥伴們說的儀式感吧,我老家過年的餃子裡一般還會包上錢幣,吃到錢幣的人意味著是討到彩頭的幸運兒,寓意著來年吉祥如意。

  • 2 # 言午刀刻

    馬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節,這是一個全華人民普天同慶的大日子;俗稱過年;過完春節寓意著新一年的開始。還有,過年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吃餃子。那麼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過年為什麼吃餃子,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又有什麼寓意呢?

    一、過年吃餃子的由來。有相關文獻記載,過年(春節)吃餃子這種傳統習俗在明代時期就已經有了。特別是到了清代時期該習俗更是被民間所接受、喜愛,流行也更為廣泛,所以在那時就已經被當成了一種傳統。在這裡還有必要說明一下,到了現代,其實春節吃餃子主要是以北方那邊比較喜愛的。南方人多數並沒有春節吃餃子的傳統。就小編自己是南方人,我家裡以及周圍和認識的南方人當中,平常基本沒有吃餃子的習慣,春節當然也不吃。

    二、吃餃子有什麼樣的寓意呢?在古代,餃子是祭拜先祖、神靈後食用的食物。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就是到了子時吃餃子,這時候是兩年之交、辭舊迎新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吉祥如意和團團圓圓的意思,預示在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還有種通俗的說法是餃子形狀和元寶相似,吃餃子就是“財源廣進”的意思。還有包餃子的餡,像糖、花生、栗子以及棗等等,然後吃到花生的人預示新一年健康長壽,吃到糖的來年日子過得更甜美等等之類的美好的寓意。最後,最通俗的就是餃子好吃啊。一家人大過年圍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吃一頓餃子,多舒服。有句俗話就說“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可見吃餃子這個傳統為啥被一直流傳下來了。

  • 3 # 薩沙

    餃子這種美食,是唐代才出現的。

    早在三國時期,餃子的雛形初現,當時叫做“月牙餛飩”。但這並不是今天那種“餛飩”,而是月牙形,其實就是餃子。

    但直到唐代以前,這種餃子並不是今天這種吃法,而就是和“餛飩”一樣,就著熱湯吃。

    其實直到今天,中國一些地方仍然是這樣吃餃子的,比如河南和陝西的一些地方,還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到了唐代,中國飲食文化高速發展,出現了真正的餃子。

    它的外形和吃法,和今天沒有任何不同了。

    到了宋代,餃子成為常見的東西,隨處可見,鄉下人也這麼吃。

    這才有了宋江上了張橫的賊船,被選擇是 要吃板刀麵、還是吃餛飩了。

    到了元代,餃子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而不再被當做餛飩了。

    元代對於餃子,也有了明確的製造方法,比如:“白麵一斤,用鹽半兩。涼水和如落索狀,頻入水搜和如餅劑。停一時再搜,撧為小劑。豆粉為,骨魯捶擀圓,邊微薄,入餡,蘸水合縫。下鍋時,將湯攪轉,逐個下,頻灑水。火長要魚津滾,候熟供。餡子葷素如意。”

    那麼,過年吃餃子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可以肯定的是,明清時期,北方人已經很流行過年吃餃子。

    餃子一般在年三十包好,半年時候吃。

    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而元代時期,也有大年初一吃餃子的記載,但並代表這是一種習俗,可能只是某些人的愛好。

    所以,我們基本可以確定過年吃餃子是從明清徹底確定的。

  • 4 # 笑小小生

    餃子起源於東漢末年的醫生張仲景,為治療耳瘡所做!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想一想這哪裡是用來治病的呀,分明是用來解饞的嘛!

    餃子自出現之日起就與餛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三國時期,餃子被稱為月牙餛飩,已經是一種大眾食品啦!

    之後餃子又經南北朝,唐朝,宋朝等時代的發現,越來越被大眾所接受,在宋朝時期,因為宋朝的經濟貿易,餃子被傳到北方的蒙古,又從蒙古傳到俄羅斯等地!在蒙古餃子被稱為扁食,直至今日在蘇北山東等地,餃子依然被稱為扁食!

    最晚直到明朝,餃子被正式記在於文獻,並且也出現了我們今天常見的包錢的習俗,就是在餃子裡面當上一個硬幣,吃到硬幣的人不僅得到了零花錢,而且硬幣還可以給你帶來好運!我們小的時候都會希望自己可以吃到硬幣,雖然現在已經不在乎那幾塊錢了,但是隨著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總是希望自己可以交到好運的!

    到了清朝要在三十晚上包好餃子,半夜才吃吃,也就是子時,清朝處處強調禮法,窮盡吉祥如意之能事,而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到了民國以及近代,餃子作為除夕的習慣就越發的明顯了,直至今日過年吃餃子的習俗不僅在北方得到普及,在南方過年吃餃子的情況,也變得很普遍了!

    因此過年吃餃子的習慣,最早在明末,最早在清初就已經是中國年必不可缺的習俗了!

  • 5 # 有茶友茶

    歷史上從什麼開始不知道,家裡是從我記事起就有這種習慣,雖然沒外面店裡的好吃,家裡的餃子是媽親手包的,所以每次都吃的比較多

  • 6 # 考古者說

    水餃最早可能起源於中國的春秋時期,考古工作者在山東滕州出土的春秋時代薛國故城遺址中,發現了類似餃子的食品。

    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裡便有對餃子的記載:“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這種半月形的餛飩形狀和餃子一樣,在當時已經流行與普及。隨後餃子逐漸有了很多不同的名稱,如“角兒”、“牢丸”、“粉角”、“扁食”、“角子”等。

    元忽思慧在《飲膳正要》卷一“聚珍異饌”中,記錄了“水晶角兒”、“撇列角兒”和“時蘿角兒”的製作方法,三種角兒都是以羊肉餡為主,區別在於麵皮原料和製作方式。

    明張自烈曾在《正字通·食部》中提到:“今俗餃餌,屑米麵和飴為之,乾溼大小不一,水餃餌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或謂之粉角。北人讀角如矯,因呼餃餌訛為餃兒。餃非飴屬,教非餃音。”

    《酌中志》中亦有記載:“飲椒栢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歲之吉。”這裡所說的扁食,就是餃子,而且這種叫法在中國部分地區一直沿用至今。

    清末民初徐珂《清稗類鈔》記載:“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長期以來,餃子作為一種節日食品,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並流傳至今。

    本文摘自張晴晴等《中國傳統食品水餃的科學評價與文化解讀》,於史他說,和您分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肉片米飯的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