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的水泥池的建設應根據其生活習性進行建設,建議池塘,水深不低於60cm,用網箱進行養殖,網箱選用3×2、3×4的聚乙烯無節網片或純白細紗無節網片製做。網箱規格為3米×2米×1.5米、2米×2米×1.5米。網箱設定密度為總水面的1/3-1/2,網箱入水深度50-80釐米,出水高度不低於50釐米;網箱固定採用木樁與鐵絲,也可使用竹竿,上綱繃緊,下綱鬆弛
一)洞穴性(棲息)。鱔魚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底棲魚類,要求生活環境相對穩定,喜歡在光線較暗、水溫差小、人為干擾少的地方棲息。喜歡棲息在鬆軟且腐殖質多的淺水和靜水淤泥中,離地面約30釐米營居生活。鱔魚喜鑽洞棲息,直接鑽洞而不把土往外排,洞穴有二個甚至多個洞口,另有一個專供繁殖的叫繁殖洞,更寬大和隱蔽。鱔魚的穴居性隨溫度、水位變化而變化,而且不同區域和不同規格的鱔魚穴居性也不同。
黃鱔魚洞棲息,直接鑽洞而不把土往外排,洞穴有二個甚至多個洞口,另有一個專供繁殖的叫繁殖洞,更寬大和隱蔽。鱔魚的穴居性隨溫度、水位變化而變化,而且不同區域和不同規格的鱔魚穴居性也不同。
無論採取哪種養殖法,如網箱、庭院、工廠化養殖和有土或無土養殖,養殖水位都宜淺,並設定魚巢或種養水草。實驗發現,鱔魚無巢雖吃得多,但運動量大,能量消耗多;有巢則反之,因而最好採取半遮蔭式的健康養殖,使鱔魚吃得多消耗少從而快速增肥,提高養殖效率。
(二)性逆轉性。鱔具有性逆轉性,一生中先雌後雄。從胚胎至性成熟期,即鱔魚1--2冬齡,體長30釐米以下者一般為雌性。雌鱔產卵後,進入雌雄間體期,這時鱔魚無繁殖能力,並且性別較難鑑別。隨著年齡和體長的增加,雌性卵巢也逐漸變為精巢,過渡到雄性。鱔魚體長在50釐米以上者一般為雄性,而且終生為雄性。
鱔魚的性逆性受營養的影響,食物匱乏時性逆轉提前。在雌鱔繁殖期應投餵高熱量、高蛋白質、高維生素的飼料,這樣有利於鱔魚繁殖和生長。因為雄鱔生長速度是雌鱔的2倍以上,所以,必要時使鱔魚雄性化而越過繁殖期,可以增加經濟效益。
(三)偏食性。鱔魚是典型的以肉食為主的兇猛魚類。食量大且貪,日攝食量佔體重的5%--10%。鱔魚也能忍耐飢餓,長時間不食也不死,但是其身體消瘦,抵抗力下降且易患病。
鱔魚喜食鮮活餌料,不食不適口或腐爛變質食物,最愛喜食小魚、小蝦、水生昆蟲等幼蟲,其次是陸生昆蟲和蚯蚓,若將河蚌、螺螄去殼後也很愛食。
鱔魚的攝食方式為魚類中較少見的啜吸式,在有效的範圍內快速出擊吞食獵物。若已長期投餵某種餌料,要想改變其食性也比較難,因此對野生鱔魚應在短期內加以馴餌。根據此特性應選擇一種可供長期投餵、成本低和增肉率高的人工配合飼料。有條件的地方,可在池中架設燈光,引誘昆蟲入池供鱔魚進食。
(四)群聚性。鱔魚喜群聚成團,而且能聚能分,個體小的鱔魚更是如此。其主要是為了爭取更多的力量來適應和調整生存環境。鱔魚若經常獨居或不鑽洞者多屬不正常。
黃鱔魚這一特性,適宜高密度養殖和鑑別鱔魚質量。為防止鱔魚成團纏繞相互嘶咬,可混養泥鰍。放養比例一般為100尾鱔魚中放7--8條泥鰍。
(五)敏感性。生存環境的突然變化,以至鱔魚生理生化不協調而引起的病變。如:種族的改變、水質被農藥化肥汙染、水溫和pH值等突然變化。但鱔魚對環境的緩慢變化適應性強,“練苗”是養殖鱔魚經常採取的緩衝方法。在移養和運輸的情況下,若水溫變化大,必須採取梯度降溫或升溫,比如水溫要從28℃降到20℃時,應在幾小時之內分3--4次換水,以逐漸降到所需溫度。
(六)喜溫性。鱔魚是生活在較溫暖地區的魚類。其生長溫度為15--28℃;最佳攝食溫度在22--28℃。水溫在0℃時會凍死;小於10℃時不食不長並開始越冬;在10--15℃時少量攝食,只能維持生理需要;水溫大於30℃則會入洞度夏;大於35℃會“中暑”,嚴重的甚至死亡。人工養殖鱔魚要做好鱔魚的防暑越冬管理工作。有熱源的地方,應使鱔池水溫終年保持20--28℃,能免除鱔
黃鱔魚
魚冬眠,使其全年攝食生長,從而提高產量和效益。
(七)耐低氧性。從實踐中發現,鱔魚不喜歡太乾淨激流的水,故現在推廣間歇式無土養殖。其他魚類在運輸時要灌水充氧,而鱔魚運輸只要保持身體溼潤就可以,不帶水也不充氧。鱔魚的這一特性為養殖和運輸提供了方便並節約了成本。
(八)引誘性。鱔魚個體間的行為有相互的誘導性。鱔魚在吃食和逃跑時,只要有少數鱔魚試探性成功後,所有的鱔魚都能立即跟隨而上。這一特性利於人們進行捕捉和人工配合飼料的馴食。
黃鱔的水泥池的建設應根據其生活習性進行建設,建議池塘,水深不低於60cm,用網箱進行養殖,網箱選用3×2、3×4的聚乙烯無節網片或純白細紗無節網片製做。網箱規格為3米×2米×1.5米、2米×2米×1.5米。網箱設定密度為總水面的1/3-1/2,網箱入水深度50-80釐米,出水高度不低於50釐米;網箱固定採用木樁與鐵絲,也可使用竹竿,上綱繃緊,下綱鬆弛
一)洞穴性(棲息)。鱔魚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底棲魚類,要求生活環境相對穩定,喜歡在光線較暗、水溫差小、人為干擾少的地方棲息。喜歡棲息在鬆軟且腐殖質多的淺水和靜水淤泥中,離地面約30釐米營居生活。鱔魚喜鑽洞棲息,直接鑽洞而不把土往外排,洞穴有二個甚至多個洞口,另有一個專供繁殖的叫繁殖洞,更寬大和隱蔽。鱔魚的穴居性隨溫度、水位變化而變化,而且不同區域和不同規格的鱔魚穴居性也不同。
黃鱔魚洞棲息,直接鑽洞而不把土往外排,洞穴有二個甚至多個洞口,另有一個專供繁殖的叫繁殖洞,更寬大和隱蔽。鱔魚的穴居性隨溫度、水位變化而變化,而且不同區域和不同規格的鱔魚穴居性也不同。
無論採取哪種養殖法,如網箱、庭院、工廠化養殖和有土或無土養殖,養殖水位都宜淺,並設定魚巢或種養水草。實驗發現,鱔魚無巢雖吃得多,但運動量大,能量消耗多;有巢則反之,因而最好採取半遮蔭式的健康養殖,使鱔魚吃得多消耗少從而快速增肥,提高養殖效率。
(二)性逆轉性。鱔具有性逆轉性,一生中先雌後雄。從胚胎至性成熟期,即鱔魚1--2冬齡,體長30釐米以下者一般為雌性。雌鱔產卵後,進入雌雄間體期,這時鱔魚無繁殖能力,並且性別較難鑑別。隨著年齡和體長的增加,雌性卵巢也逐漸變為精巢,過渡到雄性。鱔魚體長在50釐米以上者一般為雄性,而且終生為雄性。
鱔魚的性逆性受營養的影響,食物匱乏時性逆轉提前。在雌鱔繁殖期應投餵高熱量、高蛋白質、高維生素的飼料,這樣有利於鱔魚繁殖和生長。因為雄鱔生長速度是雌鱔的2倍以上,所以,必要時使鱔魚雄性化而越過繁殖期,可以增加經濟效益。
(三)偏食性。鱔魚是典型的以肉食為主的兇猛魚類。食量大且貪,日攝食量佔體重的5%--10%。鱔魚也能忍耐飢餓,長時間不食也不死,但是其身體消瘦,抵抗力下降且易患病。
鱔魚喜食鮮活餌料,不食不適口或腐爛變質食物,最愛喜食小魚、小蝦、水生昆蟲等幼蟲,其次是陸生昆蟲和蚯蚓,若將河蚌、螺螄去殼後也很愛食。
鱔魚的攝食方式為魚類中較少見的啜吸式,在有效的範圍內快速出擊吞食獵物。若已長期投餵某種餌料,要想改變其食性也比較難,因此對野生鱔魚應在短期內加以馴餌。根據此特性應選擇一種可供長期投餵、成本低和增肉率高的人工配合飼料。有條件的地方,可在池中架設燈光,引誘昆蟲入池供鱔魚進食。
(四)群聚性。鱔魚喜群聚成團,而且能聚能分,個體小的鱔魚更是如此。其主要是為了爭取更多的力量來適應和調整生存環境。鱔魚若經常獨居或不鑽洞者多屬不正常。
黃鱔魚這一特性,適宜高密度養殖和鑑別鱔魚質量。為防止鱔魚成團纏繞相互嘶咬,可混養泥鰍。放養比例一般為100尾鱔魚中放7--8條泥鰍。
(五)敏感性。生存環境的突然變化,以至鱔魚生理生化不協調而引起的病變。如:種族的改變、水質被農藥化肥汙染、水溫和pH值等突然變化。但鱔魚對環境的緩慢變化適應性強,“練苗”是養殖鱔魚經常採取的緩衝方法。在移養和運輸的情況下,若水溫變化大,必須採取梯度降溫或升溫,比如水溫要從28℃降到20℃時,應在幾小時之內分3--4次換水,以逐漸降到所需溫度。
(六)喜溫性。鱔魚是生活在較溫暖地區的魚類。其生長溫度為15--28℃;最佳攝食溫度在22--28℃。水溫在0℃時會凍死;小於10℃時不食不長並開始越冬;在10--15℃時少量攝食,只能維持生理需要;水溫大於30℃則會入洞度夏;大於35℃會“中暑”,嚴重的甚至死亡。人工養殖鱔魚要做好鱔魚的防暑越冬管理工作。有熱源的地方,應使鱔池水溫終年保持20--28℃,能免除鱔
黃鱔魚
魚冬眠,使其全年攝食生長,從而提高產量和效益。
(七)耐低氧性。從實踐中發現,鱔魚不喜歡太乾淨激流的水,故現在推廣間歇式無土養殖。其他魚類在運輸時要灌水充氧,而鱔魚運輸只要保持身體溼潤就可以,不帶水也不充氧。鱔魚的這一特性為養殖和運輸提供了方便並節約了成本。
(八)引誘性。鱔魚個體間的行為有相互的誘導性。鱔魚在吃食和逃跑時,只要有少數鱔魚試探性成功後,所有的鱔魚都能立即跟隨而上。這一特性利於人們進行捕捉和人工配合飼料的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