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3112660452124
-
2 # 永遠開心每一天
漢語成語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一是源遠流長。成語都有一定的來源,成語一經形成和出現以後,就長期為人們所使用。如“有恃無恐”、“盲人瞎馬”、“打草驚蛇”、“捕風捉影”、“兩面三刀”、“南腔北調”等都是大家熟悉並經常使用的成語,它們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
“有恃無恐”的故事最早見於《左傳&S226;僖公二十六年》。魯國遭到了嚴重的災荒,齊孝公乘機討伐魯國。魯僖公知道魯軍無法和齊軍對抗,便派大夫展喜帶著牛羊、酒食去稿勞齊軍。展喜日夜兼程,在邊界上遇到了齊孝公。展喜對齊孝公說;“我們魯國的君王聽說大王親自到中國,特地派我前來慰勞貴軍。”齊孝公傲慢地說:“(魯)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意思是你們老百姓家中缺糧,地裡沒有莊稼,連青草也看不到,你們憑什麼不感到害怕呢? 展喜不慌不忙地說:“我們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遺命。當初,我們魯國的祖先周公和齊國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協力地輔助成王,使天下大治。成王對他倆十分感激,讓他倆立下盟誓,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我們的祖先是這樣友好,大王您怎麼會廢棄祖先盟約,進攻魯國呢?”齊孝公聽了,感到很羞愧,就班師回國了。這是“有恃無恐”這個成語的來歷,這個詞後世一直在使用:“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為。”(《蘇東坡集&S226;祭歐陽文忠公文》)“兩京大賈,往往喜與邢(德)俱,途中恃以無恐。”(《聊齋志異&S226;老饕》)可見“有恃無恐”至少有二千多年的沿用歷史了。
“打草驚蛇”出於唐朝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當塗縣令王魯有貪汙行為。後來有人在他面前控告他的主簿接受賄賂。狀子上列舉的罪行和他自己的違法行為很相似。他一邊看狀子,一邊直打寒顫。看完狀予後,不由自主地在狀子上寫道:“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意思是說,你雖然打的是地上的草,但我象伏在草裡的蛇一樣,已經受到驚嚇了。後人就從這兩句活歸納出“打草驚蛇”這一成語,用來比喻行動不慎密,致使對方有了防備。“打草驚蛇”也一直被人們沿用著,如《水滸》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驚蛇,倒吃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醒世恆言》二十回:“如今若去,便是打草驚蛇,必被躲過,可不勞而無功……”其他如“捕風捉影”、“南腔北凋”等成語都有短則一二百年長則八九百年乃至一二千年的歷史。
當然,並不是說歷史久遠的就一定是成語。一個成語出現後,就要為人們所接受,其詞型要固定,其詞義也相對穩定,並在書面或口頭廣泛使用,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和廣泛的群眾基礎,這樣才能成為內涵豐富,生命力頑強的成語。比如“春風得意”、“司空見慣”、“平分秋色”、“似曾相識”、“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更上一層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等都是如此。二是定型不變。定型不變指的是成語的結構成分和結構關係不能隨意更改或變動。
從成語的結構成分來看,不得任意換用和增減。例如,不能把“歡天喜地”改為“歡天笑地”,也不能把 “南腔北調”說成“東腔西調”,不能把“狼狽為奸”增添為“狼狽而為奸”,同樣,“患得患失”減縮為“患得失”也是不允許的。從結構關係來看,也是不能任意變動的。比如“愚公移山”的內部結構是主謂關係,“重見天日”是動賓關係。這種結構關係一經固定,便不能隨意更動。不能把“愚公移山”改成“移山愚公”,也不能把“重見天日”改成“天日重見”。
回覆列表
1:成語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和諺語相近,但也略有區別.習用語和諺語是口語性質的,而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於交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成俗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2:成語大都有一定的出處.如”狐假虎威“出自《戰國策.楚策》,“自相矛盾”出自《韓非子.難勢》,“畫蛇添足”出自《齊策》,“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察今》等等,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鵰”出於《北史.長孫晟傳》等等,都是歷史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