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產品雑貨店
-
2 # 邵葵
在中國以往的社會環境中,“就業”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定年齡段內的人們所從事的,為獲取報酬或經營收入,所進行的活動。顧名思義,在通常的人看來,就業就是賺錢。即使在國家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長期工作的一些職員,也是這樣理解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他們並不把自己的事業看做是責任和使命。而更加可惡的是,在一些人看來,就業是為了賺錢,這一說法,都只是一個藉口。而他們參加社會工作的目的是為了逃避家庭勞動,不勞而獲,虛榮等等……他們在社會環境中,除了搶班奪權,爭名釣利,一無所能。而他們不擇手段所得到的名利,只是為了用來在人前炫耀,並無實質的價值。因此,在這樣的一些觀念和思潮的蠱惑下,中國的就業是不可能談得上高質量的。
在新的時代,我們就業、參加社會工作的初衷都應該是為了擔當社會責任。即使是為了多賺錢,前提也是要把工作做好,而後,才能獲得應得的收入。那麼,我們渴望在新的時代實現高質量的就業,就應該首先從培養和選拔高質量的人才做起。培養高質量的人才,要從構建文明、道德的社會環境開始。公民的文明程度整體提高了,高質量的人才也就比比皆是了。而所謂高質量的人才指的是除了有一定的知識、技能,和學習、管理能力外,還要有較高思想覺悟和道德水準的人。由這樣一些人組成的社會工作團體就是高質量的就業團體。
所以說,高度文明的社會環境,產生高質量的人才,高質量人才組成的社會就業團體,就是高質量的社團。這樣就形成了高質量的就業。
這個問題太宏大,都可以上升到國家政策層面了,而且“高質量”與“充分”也沒有具體的標準來衡量ಠ_ಠ
每年一到擇業季就會出現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相關新聞和報道,既然每年都是這些千篇一律的陳詞濫調,況且每年都會有不同機構不同層次的人提出不同的意見和解決辦法,那這種就業形勢的嚴峻到底是有多嚴峻呢?而現在已經施行或可供採集的解決方案又到底有多大作用、這些作用是否有效果呢?正在四處求offer的小萌新就簡單談談自己的感受吧!
目前就業難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二是供求資訊交流不暢通;三是目前社會整體沒有形成較積極正確的擇業觀。
勞動力市場功大於求,技術性失業引熱議
根據教育部相關資訊,2018年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850萬,引用人社部的話說就是“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很大,勞動力功大於求的格局並未改變”。
當然除了總量上的供大於求,更有地域經濟文化教育醫療等發展差異導致的供求關係失衡。2016年人社部和教育部開展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調研顯示,當前大學生就業的心理是寧可成為“漂族”、“蟻族”,也不願意回二三線城市和基層就業,雖然近年來去西部就業的畢業生比重有提高,但對於如此龐大的求職群體而言,還遠遠不夠。
求職者扎堆一線城市,然而一線城市的容量本身是有限的,其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和機會同樣是有限的,尤其在北上廣高校雲集的幾所城市,其本地的生源就已經足以對當地的就業市場形成極大壓力,更不用說還有千千萬萬二三線城市畢業生想擠破腦袋來到一線城市。
而造成這種現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地域資源差異太大,很多人到一線城市求職,會特別在意是否能落戶,因為相對二三線和基層來說,一線城市的經濟資源、文化資源、教育資源、醫療資源以及社會保障資源是二三線城市所無法比擬的。的確在一線城市求職生活壓力也會遠高於二三線城市,但求職者尤其是剛畢業的求職者都懷揣著滿腔熱血,一線城市所能提供的潛在機遇和未來可期的資源是誘導畢業生扎堆一線城市的主要原因。
而目前很多二線城市比如武漢、西安等也意識到了城市本身對於畢業學生的吸引力的重要性,紛紛出臺眾多優惠政策想要留住高校畢業生。比如武漢在去年年底就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放寬留漢大學生畢業生落戶試行政策》《關於加強大學生畢業安居保障的實施意見(試行)》《武漢大學生畢業生在漢工作指導性最低年薪標準》從落戶、住房和收入幾個主要問題入手,逐漸將武漢的高校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二線城市的這些人才措施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一線城市就業壓力的問題,起到勞動力市場分流的作用。但這還遠遠不夠,地區發展需要進一步協調,只有逐漸縮短二三線城市與一線城市在城市資源方面的差距,才有可能真正促進人才在各地域各省市的健康自由流動,然而這確實是任重道遠。
此外,技術性失業也是當前就業市場很熱門的一個話題。其實早在80年前,凱恩斯就曾指出:我們正受一種新疾病折磨,它的名字會在未來的歲月反覆被提及——那就是技術性失業。我們發明了大量減少勞動力的手段和工具,卻尚未及時給勞動力找到新的用途。
不少學者甚至是將這種技術性浪潮和兩次工業革命進行對比,在網際網路發展變革如此迅速的時代,未來很多工作都將被機器或AI取代,儘管新技術會創造新的職業和心的發展機遇,這些新興職業和機遇往往都對人才有著更高的要求,曾經被社會發展浪潮淘汰或將要被淘汰的勞動力很難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我們在為技術發展歡欣鼓舞的同時,也不要忘記了那些處於中低層的勞動者,他們曾是社會勞動力市場的主力軍,目前也仍然是。因此在要想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就務必要關心這一類勞動力的需求。
社會招聘不太瞭解,但就我所觀察的實習生市場而言,會發現很多高校學生抱怨“找不到實習”、“找了幾個月也沒有收到一個面試通知”、“簡歷總是被檢視就沒有後文了”,然而作為企業的一方卻是“很難招到合適的實習生”,既然雙方都存在需求,為何還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推廣到整個就業市場就是因為供求資訊交流不暢通,職位浪費嚴重。人才供求資訊分散已經成為制約人才流動的重要問題。尤其是政府所處的人才交流機構和非政府所屬的人才機構掌握著一定數量的人才需求資訊,但由於互相獨立互相保密處於封閉狀態。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進一步搭建人才供求資訊網路,促進人才供求資訊自由流通。
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求職者對職業的定位和劃分有偏見,當然這也是目前整個社會對於職業的一種普遍認知。即認為某種職業是體面的是高大上的,而另一類職業則是低下的low的。這重高不成低不就的職業觀必定會影響人才在不同行業和領域之間的流動,當然造成這種現象背後最主要的原因依舊是資源上的差異以及付出與回報的差距。
新時代網路技術革新如此之快,確實出現很多新的行業和領域急需大量人才,但是臃腫的高校在教育上卻很難跟上時代的步伐。沒有做過統計,但就我所接觸的一些老師來看,很多觀點和思維都已經被時代所拋棄,如果是這樣,又怎麼教匯出適應時代發展的學生呢?
當然,本人是堅決反對將高校教育場所變為職業培訓機構的,高校從來就不應該也不應該成為職業培訓機構。然而就業問題仍然還需要解決,而高校作為其中關鍵的一環,在推動充分和高質量就業的過程中應該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即如何兼顧大學通識教育與專業性教育,如何教會學生在學會審美的同時讓其職業能力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