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今趣事

    誠邀,個人竊以為王安石變法具有更大的意義,首先王安石改革的範圍更為廣泛,所涉及到內容包括了: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裁兵法,此外還涉及到吏治革新等諸多內容,尤其是青苗法,更是被譽為具有現代金融內涵的一種創新。

    而且王安石所面臨的阻力可以說是空前的高漲,只有宋神宗給予了支援,其它無論是新派,還是保守派,都對王安石的變法設定重重障礙,當然遺憾的是,王安石所託的幾個變法之人,實在吃不透王安石的真實意圖,搞得最後變法和實際的期望大相徑庭。

    而張居正雖然也從吏治、稅收以及軍事方面進行了改革,但是也只有一條鞭法取得一定的成功,而且這種成功,僅僅建立在他在掌握朝廷大權,萬曆皇帝不敢反對的基礎上,要不然張居正一死,也不會落到鞭屍的悲催後果,這也說明,張居正僅僅改革了一星半點,就招致了巨大的仇恨,這也難怪王安石難以取得成功!

  • 2 # 求圓4

    謝謝邀請;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宰相進行變革。因變法在熙寧年間,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是,一、青苗法。二、農田水利法,政府鼓勵地方興修水利開墾荒地。三、免疫法;官府的各種差役,民戶不在自己服役,按貧富等級交納免役錢。四,方田均稅法,由政府測量土地,核實土地數量。按土地多少交稅。五、保甲法;政府把農民按戶組織起來,每十家為一保。農閒練兵,暫時編入部隊打仗。

    張居正變法,主要是整頓賦役制度,他於公元1578年下令清查全國土地。對土地進行丈量,然後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力求增加國家稅收。採取了賦役合併,農民可以出錢代役,田賦徵銀,賦役徵收由地方官吏直接辦理。張居正花了十年時間。使國家的經濟得到改善。

    王安石的變法內容更多一些,對徹底改變宋朝的積弊採取措施更全面一些,難度更大一些,如果能夠全面的實行,肯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由於受到極大的阻力,變法沒能成功,收到的成效不大,當然如果變法能夠成功的話,宋朝積貧積弱的問題就能改變,就有富國強兵的希望,因此從變法的意義上看王安石的變法會比張居正的變法意義更大一些。

  • 3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王安石變法和張居正變法相比較,王安石變法是一場影響社會的各個方面,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以悲劇收場。張居正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相比較只能算是針對時弊,進行的改良運動,結果是人死政息。(一個是戊戌變法,一個是洋務運動)

    張居正變法為什麼說更像改良運動。由於王安石變法引起新舊黨爭,最後對北宋社會造成極大傷害,是北宋滅亡的主要因素。各項變法看似利國又利民,實際操作時發生很大偏差。中國的官僚擅長欺上瞞下,陰奉陽違,只要是有利可圖,不管你有什麼政策,到了下面就成了斂財的對策。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以及引起的混亂,把以後的想要透過制度改革,透過變法富國強兵的路給堵死了。(如果不是碰到李鴻章所說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給打醒了。中國很可能還會在保守的路線繼續走下去。)

    既然全面的變法改革不可能,張居正只有另闢蹊徑,和范仲淹變法一樣先從吏治和人事改革入手。用所謂祖宗之法,來堵言官和反對者之口。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後,事無鉅細對很多方面制定祖訓和政策。只是這些祖訓與政策,和朱元璋立在宮門口那塊寫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違者斬”的鐵牌一樣,早就沒人記得了。張居正有選擇的用朱元璋祖訓,來個舊瓶裝新酒式的變革,堵住言官和利益受損者的嘴,使改革少了很多阻力。

    明朝一直以來最頭痛的是北方邊患,到張居正時代俺答汗多次突破薊州鎮防戰,甚至攻到北京東郊順義。張居正奏請調名將譚綸、戚繼光到薊州鎮練兵,最重要的是為他們爭取到了獨立指揮權。明朝是以文制武,各地總兵官的指揮權受地方巡撫和朝廷派來的駐軍御史鉗制,根本不好打仗。張居正為譚綸和戚繼光爭取的指揮權,是對明朝軍事制度的一項突破,也是後來李成梁能屢建奇功,威震遼東的基礎。人事上的另一項改革是建立問責制,即考成法。具體是把要辦的公事一條條登記在冊,一件件研究,根據事情輕重緩急,限令各部各地按期完成。每月考核,逐年總結,監察官員負責查處欺瞞不實之處。根據考核結果,評定官員政績,決定升降。由於嘉靖長期不理朝政,隆慶時期的上朝不說話和內閣內鬥,整個是朝綱廢弛,一片軟、懶、散。考成法的推出立即理順了體制,保證了政令通暢。

    另外兩項改革是整頓驛站和取締書院。朱元璋原本對驛站使用有嚴格規定,非軍國大事一概不準使用。到了後來綱紀廢弛,各部各地隨意發放通行證,一張通行證終身使用,隨意轉贈,任意抬高規格,索要差役、馬匹、車轎。還有在驛站大吃大喝,勒索錢財,打罵差役,謊稱丟物索賠的不一而足。驛站由沿線的百姓提供物資維持,官員的任意胡為,讓百姓苦不堪言。張居正拿出朱元璋祖訓,非軍國大事不可用,官員調動、赴任、進京等一律不得使用。只提供柴米油鹽菜,不許辦酒席,送禮,通行證實名制,按站核對,上級核查之後登出。而開辦書院是明朝的一個傳統,上自達官貴人,下自布衣書生到處開辦。書院聚集大量學子,除了切磋學問,還議論朝政,批評權臣,讓政府頭痛不已。張居正還是按朱元璋明初時規定府學40人,州學30人,縣學20人來整頓學政,大砍教育。

    張居正變法中最重要的是一條鞭法,一條鞭法的核心是兩方面。一個是簡化賦稅徭役,把過去由里正、糧長層層負責收集錢糧送交官府的,改為官府下來統一徵收,減少中間環節,減少里正、糧長貪汙的可能。把過去要徵收的糧食、絹等,以及百姓要為國家服的徭役通通收銀子。這就大大解放了老百姓負擔,禁錮,在明朝資本主義萌芽狀態下百姓多一條打工的收入。第二方面是把過去按戶和按丁徵收徭役中的部分轉入地畝,叫“量地計丁”,開始把人頭稅轉成對地徵稅。(為雍正的攤丁入畝奠定基礎)實行對地收稅首先得清查全國的土地面積,解決謊報、瞞報的土地面積。朱元璋對從王公大臣到普通生員土地免稅面積是有明確規定的。但是各個皇親國戚,勳臣豪強勾結地方官員大量土地被瞞報,這些人有錢有勢不斷兼併土地,就是不交稅。大家沆瀣一氣,造成政府稅收日減,他們卻越來越富。經過清查全國土地總計701.39萬頃,比明孝宗時多出了整整300萬頃。改革以後明朝國庫從隆慶末年的財政入不敷出,赤字超過三分之一,到萬曆十年國家存糧可支十年,積銀400萬兩。為萬曆皇帝“三大徵”打下經濟基礎。

    王安石和張居正的變法改革,都是要解決日益窘迫的國家經濟,王安石變法要比張居正改革影響大的多,範圍也廣的多,“保甲法”在民國時期大行其道,像“市易法”、“均輸法”這種由國家控制經濟的政策,現代社會也一直都有。只是王安石變法引起黨爭,國家政策在新皇帝上位和老太后執政之間反覆變化。老百姓,不止是普通百姓,即使是很多富戶都被禍害不已,耗盡了北宋的元氣,是北宋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張居正改革主要針對官員和富裕階層,既淘汰了大量冗員(考成法),解決官員對驛站的濫用,最重要的是清查土地,打擊土地兼併,增加國庫收入。張居正改革使明朝的國祚又延續六十多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際乒聯T2聯賽女單決賽,朱雨玲4:1王曼昱獲得冠軍,如何評價她們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