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愚蠢的畢言言

    從春秋戰國時期到兩漢時期,誰敢在別人面前自稱大人,聽到一方一定會拔劍與你決鬥。

    在古典中國時期以及先賢典籍中,大人是指家中長輩與聖人的專屬頭銜。

    在《易.繫辭》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達到這一境界才稱得上是大人,即真我之人,也就是孟子所說的不失赤子之心的人。

    而大人一詞最早出現詩經中僅有一篇《斯干》中出現詞“大人”,這是理清商周時代大人詞義變化的關鍵文章。

    《斯干》原文:

    下莞上簟,乃安斯寢。乃寢乃興,乃佔我夢。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大人佔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

    大人之所以為大人,是因為他能守住自己的內心與家中長輩。這裡的大人沒有地位高的人的意思(雖然在其他場合,春秋戰國時期的“大人”的確有地位高的貴族的意思),主要是指品德好、能力強的人,基本上可以和聖人劃個約等於的符號。而這個人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周公當的起。(一直不知道孔子為什麼能稱聖,就因為把詩經中自己不喜歡的章節刪除掉的壯舉嗎?)

  • 2 # 靈澈散人

    孟子時代處於戰國時期,社會比春秋時更加混亂,諸侯之間的手段更加更加陰險狠毒,戰爭次數更多了,父殺子,子殺父,兄弟相殺等等破壞倫理綱常的事時常發生。

    所以孟子才提出“大人”的思想,喚醒世人的正氣,仁義。

  • 3 # 神馬玩易

    孟子最推崇“大人”,他眼裡的“大人”,不是位高權重的人,對那些高高在上的王公貴族們,孟子反倒一百個看不上眼,從來都是翻白眼沒好話的。

    大人也不是年齡大的人,雖然孟子提倡人要有仁愛之心而尊老愛幼。孟子曾經說過,有五種人他是不教的,其中有一種就是仗著年齡大倚老賣老的人。大人更不是身材高大的人,當年曹交想拜孟子為師,他認為自己和聖人差不多高,都屬於身材魁梧的壯漢,為什麼人家是聖人,自己卻只會吃飯而已。孟子聽了肺都氣炸了,直接把曹交趕走。看來,孟子推崇的大人,絕非位高權重也非年齡大更非身材高大的人,孟子眼中的“大人”有更深的含義。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唯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

    孟子說:“那些當政的小人不值得去譴責,所謀政事也不值得非議。只有大仁大德的人才能糾正君主思想上的錯誤。”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說:“有德行的人是能保持那種嬰兒般天真純樸之心的人。”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孟子說:“有德行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行為不一定貫徹始終,與義同在,依義而行。”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說:“有侍奉君主的人,以討君主歡心為樂;有安定國家的臣,以安定國家為樂;有順應天理的人,當他的主張能行於天下時,他才去實行;有人格魅力達到偉大境界的人,端正自己,天下萬物便隨之端正。”

    看來,孟子眼中的大人能糾正君主錯誤的想法;他的心像個孩子一樣純潔無瑕;他智慧通達,說話做事遵循道義;他端正了自己,就能影響世界。這是一個德行高尚、志趣高潔、追求高遠的人。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如何才能做“大人”?或者說,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會有“大人”,同時也有“小人”呢?

    弟子公都子也有這樣的疑惑。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

    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

    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公都子問:“同樣是人,有的成為大人,有的成為小人,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注重身體重要部分的成為君子,注重身體次要部分的成為小人”。

    公都子又問:“同樣是人,為何有的人注重身體重要部分,有的人注重身體次要部分呢?”

    孟子回答:“耳目不會思考,常常被外物矇蔽,一與外物接觸就容易被引入迷途。心有理性思考功能,一思考就會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這是上天賦予我們的能力。首先把心端正起來,那麼其它次要器官就不會被引入迷途了。這就是大人與小人的區別。”

    原來,大人是識大體而立心的人。孟子認為,口鼻耳目這類器官是“小體”,只能被動地接受外界的資訊,它不會思考,一旦外界有風吹草動的誘惑,就會跟著跑偏;而心是“大體”,會思考有價值判斷,不會被外物所影響和誘惑。所以注重養心的是大人,而注重吃喝玩樂滿足口鼻耳目慾望的是小人。按照性善論的觀點,“大體”是“心”,是良心本心,“小體”是聲色慾望。“先立乎其大”就是要先“立心”,儲存並擴充自己的良心本心,而不是順從慾望而氾濫成災。

    當然,孟子的意思並不是說,不要保養眼耳口鼻四肢等小體,否則就成了自殘之人了。孟子認為,人的道德修養要有輕重緩急,人生最為重要的是立心養心,而不是本末倒置,把自己的四肢練得發達而忽視了良心本心。

    孟子曰:“人之於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已矣。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今有場師,舍其梧檟,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人也。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

    孟子說:“人們對自己的身體,都是處處愛護的。處處都愛護,則處處都保養,沒有哪一寸面板不愛護,也沒有哪一寸面板不保養。看他保養得好不好,難道有別的辦法嗎?自己飲食也就是了。人的身體有貴賤之分,有小大之分。不要以小的去損害大的,不要以賤的去損害貴的。保養著眼於小處是小人,保養著眼於大處是大人。如今有個園藝師,不去愛護梧桐樹和檟樹,而去愛護保養酸棗樹和荊棘,這個人就是很賤的園藝師。養護一根指頭,失去了肩背卻不知道,這就是一個混亂糊塗的人。只講究吃喝的人,人們都鄙視他,因為他貪小而失大。滿足口腹難道僅僅是為了一小塊地方嗎?”

    孟子告誡我們,不要學那個笨蛋的園藝師,更不要做“狼疾”之人,丟了西瓜撿芝麻,為了養護自己的小體,反倒丟掉了良心本心這個大體。也就是說,活著就要吃喝,但這不是活著的全部,人生要“先立乎其大”,把良心本心找出來挺立起來,存心養性注重道德修養,因為你擁有了崇高的道德,就擁有了全世界。

    via好玩的國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晚期如何增加羊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