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沉夜

    這個問題,應該分兩步來講。

    首先說一下鐵索橫江,三國曆史上,龐統的連環計和鐵索連舟,純子虛烏有,龐統壓根就沒去找過曹操,說書人老愛給劉備方面亂加戲;曹操赤壁那會,史書上確實明確記載了他把戰船並在一起,給士兵制造一種平地的感覺,但究竟用的是粗麻繩還是鐵鎖鏈就不知道了;徐盛的鐵索橫江歷史上倒是有原型,但具體不一樣。那是曹丕第二次伐吳,徐盛讓人修築都城圍牆、沿江建設防禦工事、鋪排戰船、再設假城樓疑惑敵人,整出一個江上長城。(怎麼越說越有好萊塢大片的感覺......)不過,真有一個人曾經用鐵索橫江,那就是東吳將軍吾彥。

    當時,西晉大將王濬從蜀地順江而下,至東吳荊州,吾彥提醒孫皓要防備王濬,不可輕敵,可傻逼領導孫皓根本聽不進呀。吾彥很絕望,只能自己來,“彥乃為鐵鎖橫斷江路 。”

    吾彥此舉,無疑是為了防備晉軍進攻,阻礙晉軍前進的道路。那麼既然是這個戰術目地,那在荊州活動多年的將軍吾彥,必然熟知長江地形(長江並不是從頭到尾都一樣寬的),只需要在晉軍必經之江道上,尋找幾個較為狹窄的江面(省時間省材料)修築工事即可,是不需要超長型鏈子的。

    至於工事方面,也不需要太過於精良,只需要讓敵人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直接撞,死磕鐵鏈,就船那點加速度不好撞開,弄不好還翻船。掉頭走,也不是說掉就能掉的,而且這種舉措容易出亂子,萬一吾彥趁機打個埋伏那我還玩球。下船拆,那得找地方下船呀,然後又得預防吳軍打埋伏。加上當時西晉造船技術和水戰經驗也就那樣,王濬想要破吾彥這一招,那只有一種辦法——火。所以我覺得在冶金、金屬加工技術不會太差的情況下,只要兩岸固定結實了,弄幾根不那麼容易斷的鐵鏈卡主木頭做的船隻,如果不放心就多卡幾條唄,這戰術目地不難達到吧,完全不需要達到現在人們所想像的技術水平。

    可事情的結果就是這麼戲劇,王濬捉到了吳軍的間諜,知道了吾彥在江面上的佈置,所以他事先讓人做了幾根“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的超級大火炬放在船前,並帶上油,唱著歌兒前進:“說走咱就走啊,你有鐵索我有油啊,烘烘火火闖長江喲......”

  • 2 # 考古軍中馬前卒

    三國時期已經是鐵器時代,主要的生產工具和兵器都是鋼鐵材質,因此在這裡只談當時的鋼鐵冶煉技術,而且以最具代表性的兵器為例。

    實際上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再放寬一些,即漢末三國的冶金水平如何。因為當時各地割據混戰,鋼鐵又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技術交流很快,吳國的鋼鐵技術不會跟其他地區有太大差異。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歷史文獻依據。

    南朝時期,有個人叫陶弘景,寫了一部書——《古今刀劍錄》,裡面記載了從夏啟到劉宋時期的許多著名刀劍。當然,時代越早的,傳說成分越大,離陶弘景的時代越近,越可靠一些。

    這部書中提到的關於孫吳刀劍的文獻包括:

    吳王孫權,以黃武五年,採武昌銅鐵,作千口劍,萬口刀,各長三尺九寸。刀頭方,皆是南銅越炭作之,文曰大吳,小篆書。孫亮,以建興二年,鑄一劍,文曰流光,小篆書。

    孫皓以建衡元年,鑄一劍,文曰皇帝吳王,小篆書。周瑜,作南郡太守,造一刀,背上有“蕩寇將軍”字,八分書。蔣欽,拜列郡司馬,造一刀,文曰司馬,隸書。周幼平,擊曹公,勝,敗平虜將軍,因造一刀,銘背曰幼平。董元成,少果勇,自打鐵作一刀。後討黃祖於蒙衝河,元成引刀斷衝頭為二流,拜大司馬,號斷蒙刀。潘文,拜偏將軍,為擒關羽,拜固陵太守,因造一刀,銘曰固陵。朱理君,少受征討,黃武中,累功拜安國將軍,作一佩刀,文曰安國。

    這些記載,大部分都是刀名跟人名,對我們的研究用處不大。其中只有兩處提到了跟冶金有關的。第一就是孫權做刀劍,用的是武昌的銅鐵以及南銅越炭。第二是說孫吳將領董元成自己打鐵做了一口刀。

    我們知道,湖北大冶原本就有豐富的銅礦和鐵礦,今天依然在開採,孫權曾經一度以武昌為都城,就近取材十分方便。當然這時候青銅兵器的效能已經相對落後,孫吳刀劍的主要組成部分還是鋼鐵。孫權採銅如果屬實,應當是用銅來製作刀劍上的“鐔”(也就是護手)、首,以及刀鞘上的其他部件。

    關於孫吳刀劍的效能,文獻中的記載也是很誇張的。說董元成用自己做的那把刀去與劉表手下的黃祖作戰,戰於蒙衝河,居然一刀把蒙衝河的源頭劈成了兩條水,因此這把刀又被稱為“蒙刀”。

    不過答主查閱文獻,發現陶弘景在這裡其實犯了個大大的錯誤。所謂董元成,本應是吳將董襲,字元代,而非元成。董襲參加了孫權對黃祖的戰役,戰役地點是在漢水入江的沔口,並不是什麼蒙衝河。當時黃祖為了阻攔孫權的軍隊,用兩條艨艟戰船在江中打橫,並且用棕繩把船連了起來,戰船上計程車兵不斷放箭,孫權軍隊難以前進。此時,董襲率領敢死隊上前,親手用刀劈開了兩條大棕繩,黃祖的戰船隨水漂走,門戶大開,最終失敗。(本是艨艟戰船,卻被演化為蒙衝河;劈斷棕繩,成了劈開水流。可見古人傳說也有很多的不靠譜)

    以刀劈斷棕繩,雖不像傳說中的斷水,也已經能夠說明這柄刀的鋒利了。

    接下來看考古證據。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鄂州發掘了一座東吳墓,出土有鋼鐵環首刀和戟。其中環首刀的長度竟然達到146公分!是目前所見古代環首刀中最長的。鐵戟的長度也達到了62.5公分,十分巨大。

    (鄂州東吳墓出土鐵刀、鐵戟,其中鐵刀尺寸印刷錯誤)

    2004年,南京大光路發現了一座孫吳墓葬,墓中出土有名刺(古代的名片)和印章,可知墓主人叫薛秋,所任官職為折鋒校尉,系武官。墓中出土有一柄儲存基本完好的鐵環首刀,長120公分。

    超過一米的長度放在刀劍上,已經是比較誇張了。一來刀劍主要為單手持握,二來若材質差,長了就容易折斷。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用寶劍,長度也不過100公分左右。

    (乾隆地字一號出雲劍)

    因此這些超長的刀劍,與當時發達的鋼鐵技術密不可分。

    東漢時期,鋼鐵冶煉技術已經比較成熟,能夠以生鐵為原料製作出炒鋼,並且進一步以炒鋼為原料反覆摺疊鍛打,得到“百鍊鋼”,雜質較少,效能優良。文獻記載曹操、孫權都有百鍊寶刀。此外, 漢末時期,淬火的技術也有所進步,據說蜀漢的名匠蒲元為諸葛亮軍隊做刀,一定要用蜀江之水淬火,才能做出好刀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認為水淹七軍是天氣原因,不能說明關羽強於于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