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5140491916

    先說結論:無論是婦人之仁還是君子之度,無論是傳統認知中的莽夫,還是劉仲敬提起的貴族,其實都忽略了項羽政治家的身份。鴻門宴是一場局,是關乎秦末政治走向的一場局,局中人是項羽和劉邦,也是范增和樊噲,但是在他們背後,項羽真正對壘的對手卻不在局中。

    反秦戰爭有幾個重要的轉折點,比如陳勝之死、項梁之死以及項羽的鉅鹿之戰,而在楚軍後方,有一個人則與這些轉折點全部息息相關,他就是楚懷王熊心。

    【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陳涉之死造成了一次嚴重的政治危機,秦嘉改立楚貴族景駒實際上是在陳王無繼承人的情況下顯示了楚國內部的分裂,原本在張楚集團中處於邊緣地位的項氏叔侄掌握了實權,為了鞏固其地位與合法性,項梁採取了范增的計策,擁立散落民間的懷王孫,立以為懷王,顯然這時的項梁不會意識到,這個人對自己而言意味著什麼。本身懷王並不具有實權,只是作為一種象徵,對六國貴族和六國遺民起到號召性作用,然而項梁之死卻使得局勢出現了重大轉變,楚懷王此時表現出了一個出色政治家的政治嗅覺和手腕,果斷的【從盱臺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此舉名為避秦鋒芒,實則徹底掌控了軍權,進而使自己真正成為反秦聯盟的實際領袖。

    可以說,自懷王掌握實權以來,楚軍便在實際上被分成了兩大陣營,一個是懷王陣營、一個是項氏陣營,而在二者的背後更是存在政治理念的衝突。懷王作為舊貴族的代表,代表的戰國時期舊有的七國格局,而項羽雖然也是項燕之後,但同時更是新興軍功階層的代表,軍功階層為了獲取政治地位,必然希求打破舊有格局,建立新的天下秩序,而二者的衝突則直接表現在懷王之約中。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秦末之勢,六國紛紛復立,然而對於滅秦之後的天下局勢卻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劃,懷王之約在實際上確認了七國秩序,即關東仍保留舊有秩序,由六國後裔繼續稱王,唯有關中秦王室不可再留,由先入關者為關中王,這也就是意味著,對眾多軍功階層而言幾乎完全失去了封王的可能,在客觀上損害了軍功集團的利益,隨著項羽入關的請求因【懷王諸老將】的阻攔而失敗,項羽實際上被徹底推向了軍功階層的一邊。

    想要穩固地位,除了出色的手腕之外更需要其他政治勢力的支援,而懷王的支持者們,處於暗處的是上述所謂【懷王諸老將】,處於檯面上的則主要有兩人,其一為宋義、其二是劉邦。宋義自不必多言,本來在楚軍處於邊緣地位,在懷王掌權之後才真正獲得一定的政治地位,毫無疑問屬於懷王一派,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鉅鹿之戰中宋義的拖延,一方面是出於戰略的考慮,另一方面或許也是來自於懷王的授意,對於懷王而言,也許鉅鹿之戰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拖住項羽,不能讓他先入關中以封關中王。

    此外,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劉邦,在陳勝死後,楚軍實際上包括以下幾個勢力:項梁、劉邦、呂臣、英布,在懷王掌權以後,直接吞併了項羽和呂臣的勢力,從英布之後出現在鉅鹿戰場上來看,應當是同項羽一起被收取了兵權,因而實際上在懷王掌權之後仍握有兵權的只有劉邦一人,其拉攏之心顯而易見,而【懷王諸老將】力主由劉邦入秦,則更可以視為二者已經達成了政治交易,劉邦歸順懷王陣營,懷王則給予劉邦唯一一個因功封王的機會。

    可以說自從項梁死後,懷王採取了一系列出色的政治手段,首先奪取了兵權鞏固自己的力量,接下來拉攏、提拔作為親信的宋義、劉邦,並且進一步安排諸老將與宋義打擊項羽,不失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

    然而,秦末戰爭最大的轉折點出現了,那就是項羽的鉅鹿之戰,這一戰不僅改變了反秦的被動形式,更是一舉扭轉了項羽對懷王的不利局面。在鉅鹿項羽同樣表現出了一個出色政治家應有政治素養,【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首先面對宋義的掣肘,項羽當機立斷斬殺了宋義,並且依靠自己出色的政治動員穩定了軍心。其後,以自己當世無雙的軍事才能,以少勝多大破四十二萬秦軍,破釜沉舟之策固然是行軍之策,但若是視為政治手法怕也未嘗不可。最後,【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項羽成功的將軍事上的勝利轉化為政治的勝利,贏得了新興軍功集團的支援,成為了楚軍乃至整個反秦聯盟實質上的領袖,取得了與懷王的對峙中的主導權。

    項羽和懷王的第一次正面衝突,是在章邯問題上。項羽在未經懷王許可的情況下【乃立章邯為雍王】,這一事件發生在鉅鹿之戰之後滅秦之前,懷王之約並未得到落實,項羽在此時立章邯為雍王,在事實上已經破壞了懷王之約,項羽正是透過這一舉動告知各路軍閥:諸位皆可封王,至此項羽作為軍功階層領袖的身份已經昭然若揭。

    而鴻門宴,則是項羽與懷王的最後博弈。此時的劉邦,既是懷王手中最後一張牌,也是懷王之約的關鍵人物,劉邦此時的選擇對於楚軍的局勢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是繼續支援懷王以謀取關中王的地位,還是徹底放棄這一念想,投靠項羽以獲得最大的好處?最終,劉邦選擇了後者。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在鴻門宴一開始,當劉邦說出這句話時,對於項羽而言,鴻門宴已經結束了。因為他的目的已經達到,劉邦拋棄了懷王選擇了自己,懷王徹底輸了。真正看不清的,反而是范增。對於項羽而言,此時的劉邦,不僅沒必要殺,更不能殺。第一,從實力上,項羽的聯軍一共有四十萬人,而劉邦一人便坐擁十萬大軍,即使能贏對項羽而言也必將是重大打擊;第二,劉邦畢竟是滅秦的第二大功臣,若是項羽殺了劉邦,實際上是給予剛剛安定下來的諸侯一個極其不好的訊號:劉邦都死了,我們又怎麼會安全呢?第三,即使在鴻門宴上殺掉了劉邦也不意味著他的十萬大軍會憑空消失,恐怕到時候曹參會擁劉邦之後,立旗反楚,到時項羽剛剛獲得的天下又將大亂。因而,項羽不殺劉邦,無疑才是真正正確的選擇。

    鴻門宴最大的贏家毫無疑問是項羽,他不費一兵一卒收取了關中,並且徹底擊敗了懷王,成為真正的天下共主,其次是劉邦,劉邦以退為進,保住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事後項羽加封的漢中,或許正是對劉邦關鍵時刻的抉擇的獎賞,再次是章邯,劉邦的退讓使得章邯雍王之位得到了進一步的穩固,只不過此時的章邯尚不知道在秦地有怎樣的怒火在等待著他,而唯一的輸家,則是那個不在局中的楚懷王,雖然之後懷王又被封為義帝,但是他的政治生命,在鴻門宴時便已經終結了。

    【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鴻門宴後,項羽挑釁式的致命懷王,懷王面對著如日中天的“項王”,不願向這個兵家子搖尾乞憐,以求一地之封,即使已無力迴天,仍決絕的迴應:如約。

  • 2 # 使用者1465424935672

    優柔寡斷之人。 項羽雖然作戰驍勇,卻不善於用人,以至在政治上屢屢失策,項羽一生政治生涯中犯下最大的錯誤是在鴻門宴中放走了劉邦,由於他的婦人之仁導致了他的烏江之刎,在鴻門宴中項羽是個優柔寡斷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潛山雪湖公園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