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鴻漸性格中的最大特點是“面對現代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和嚴重的精神危機而缺乏與之對抗所應有的理性,信仰,熱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發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動性。因此在我看來,同情要比恨多許多,錢先生塑造的方鴻漸軟弱又自負。他在點金銀行做事,處理不好與周先生周太太還有效成的關係。周太太無名的生氣且不說,周先生受太太的逼迫而說出要方鴻漸走的話時,方鴻漸“一股怒氣使心從痴鈍裡醒過來,回答時把身子挺足了以至於無可更添的高度”,他不通人情世故,只會用偽裝的高傲來掩飾受傷的自尊,而不留餘地的撕破臉面。又比如他為了應付長輩買假文憑,還解釋說是鬧著玩的,所以他在履歷上不填得過博士學位,但當他在三閭大學得知韓學愈藉助同樣的一張假文憑混了個教授兼系主任的地位時,便承認老實人吃虧和騙子被揭的雙層痛苦。他有自尊心,有羞愧感,他看到大學教授在追逐名利的時候,他很蔑視的同時也不免也起名利雙收的妄想,這裡體現了知識分子常常自恃清高卻又未能免俗。方鴻漸在備課的時候,他那種心理,他就寫道:“有人肯這樣提拔,還不自振作。那真是器物了,所以方鴻漸預備功課,特別加料,漸漸做名教授的好夢,得學位是把論文哄過自己的先生,鴻漸當年沒哄過先生,所以未得學位,現在要哄學生不免欠缺依傍。從內地回上海之後在報社工作,做著可有可無的工作,既無成績又無表現,過著混飯吃的日子。為了不願什麼事都是太太做主而瞞著老婆跟主任一起辭職了。
方鴻漸彷彿天生不是會成大事業的人,他總是處於中間狀態,壞也壞得不夠徹底,卻又不是絕然意義的好人[1]。蘇文紈評價方鴻漸的話極為中肯:“你在大地方已經玩世不恭了,倒向小節上認真,矛盾得太可笑了。”他對人情世故全然不通,對李梅亭、顧爾謙的厭惡全擺在臉上,對高校長的不滿不加掩飾,方鴻漸學不會如何在別人傾軋自己的情況下保持鎮定,他學不來韓學愈的厚顏無恥,也學不來顧爾謙那副“狗望著主人”的姿態,因此更討李梅亭的嫌,這些常常是知識分子的通病。總之,方鴻漸就是那種無惡意的好人——不令人討厭,卻一無用處。
在方鴻漸的幾份工作中,從點金銀行到三閭大學再到報社,他基本上都是“打醬油的”,做著可有可無的工作,或者說誰都能替代他。因此方鴻漸事業的失敗除了性格方面的原因之外,他學無所長,在事業上沒有他的“核心價值”也許是更致命的缺陷。印證了一句中國古話:百無一用是書生。讀書人特別是文人很容易陷入空談,而缺乏實幹能力。
四、方鴻漸的情感婚姻
方鴻漸在情感上從與周小姐訂婚開始就一直處於被動。回國時,在船上受鮑小姐的引誘,到上海後受蘇小姐的擺佈,與唐小姐戀愛,剛剛表現出一些主動追求愛情的一面,馬上就因為蘇小姐從中作梗,唐小姐當面的斥責而軟弱下來,既不敢辯白,又沒有勇氣追求心中的真愛,到最後與孫小姐相識,也是上了孫小姐的鉤,稀裡糊塗的訂婚、結婚。
方鴻漸的被動性格也許源於方家較嚴厲的家教,雖然方鴻漸很長一段時間在外遊學,方老先生的威嚴仍然遠及於幾千裡之外。當方鴻漸第一次經歷男女同學的風味時,在家信中委婉的表達想退婚的念頭,方老先生寄快信痛罵了他一頓之後,方鴻漸從此不敢妄想。此外,長時間安逸的遊學經歷也消磨了他的意志,是他逐漸養成了散漫、被動的性格習慣。
由於他沒有真才實學在戀愛上又不斷地陷入到一種陷阱裡邊。比如說在剛開始的時候,寫在巴黎到上海的船上,他和一個鮑小姐的愛情,他追求鮑小姐,鮑小姐也對他眉來眼去,但是最後到岸上,他就被鮑小姐甩掉了。他被人騙。最後無意中他和孫柔嘉結婚了,他本來對孫小姐印象非常好,是一個很文靜的知識女性,但是結婚以後,他們不斷的產生衝突,他陷入了家庭的無邊無際的矛盾之中。他說:“結婚以後,你總會發現你要的不是原來的人,換了另外一個,早知道這樣,結婚以前那種真器追求,戀愛等等全可以省掉,談戀愛的時候,雙方本相收斂起來,到結婚後還沒有彼此認清,倒是老式結婚乾脆,索性結婚以前,誰也不認識誰。”所以方鴻漸這個人,不論是在學業上,在家庭上,在社會上,他幾乎沒有一個有亮點的地方,他陷入了一種悖論,一種荒唐的陷阱裡邊[2]。其實方鴻漸這個人在談吐當中給人感覺非常儒雅,像一個讀書人,但是錢種書在描寫過程中覺得他呢,他就是一個沒有生活自理的人,是一個在高校不能夠建立起自己的學術信心,和學術地位的一個人。而在生活上,在婚姻上又是一個一塌糊塗的人,他不通人情世故,處理不好與父母兄弟妯娌之間的關係,也處理不好與孫柔嘉的父母姑媽之間的關係,更經營不好與妻子的情感。弄得自己處處不受待見。其實,方鴻漸在同齡人當中,也應該算是個佼佼者了,他“家學淵博”家世頭銜都不錯,而且留過洋,人也聲得一表人材,為人正直,談吐幽默,還頗討女人喜歡,為什麼人生的道路就這麼不順利呢?我認為主觀原因是他懦弱、被動的性格造成的。在追求唐小姐的時候,因為他的被動讓蘇小姐誤會並報復他。唐小姐拒絕他時,在這把握幸福的關鍵時刻,他不是積極主動的去爭取和解釋,卻把本存幸福的愛情結束的那麼輕率,這不能不說是發自他那本性的怯懦。
在文章結尾部分有這樣一段描述“這簡短的一怒把餘勁都使盡了,軟弱得要哭個不歇,和衣倒在床上,覺得房屋旋轉,想不得了,萬萬生不得病,明天要去找那位經理,說妥了再籌旅費,舊曆年可以在重慶過,心裡又生希望,像溼火柴雖點不著火,而開始冒煙,似乎一切會有辦法,不知不覺中黑天昏地地合攏,裹緊象滅盡燈火的夜,他睡著了,最初睡得脆薄,飢餓象鑷子鬆了,鈍了,他的睡也堅實得鑷不破了,沒有夢,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時也是死的樣本”,是不是全文將盡,在作者心目中,方鴻漸這個人物也已然死去了呢?
五、方鴻漸形象的意義
方鴻漸飽嘗感情的折磨,愛情的折磨,始終不斷地從這一個“圍城”走進另一座“圍城”永不安分,永不滿足,因而永遠苦惱,他總想擺脫困難然而處處有困境,因此方鴻漸這個人物最根本的意義,是預示著我們現代教育的一種失敗,現代某種文化的失敗。他在看似神秘艱深的外表背後,他隱含著一種空虛,無力,灰色,荒誕這樣的一種深切的隱含意義[3]。中國所謂的文化人,很多的文化人他們現在被名利所驅使,他們遠離了學問,做一些和學術沒有關的事。所以我想,我們今天看《圍城》,它一方面使我們可以重新回溯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知道那一段人的生活,同時我們也可以重新來反省我們當下的知識界和讀書界的情況。我們就會感覺到,中國文人的劣根性,它的存在,是有它的一段歷史,有自己的源頭的,它是有流脈的。所以它具有了很深刻的文化標本的意義。因此我們透過方鴻漸,透過《圍城》,透過錢鍾書,可以深深地來反省我們自己,反省我們今天人的生活。我們是不是,也在虛幻的以一種欺騙人的,或者被別人騙的方式,存在一種尷尬的文化境界裡邊。我們是不是成為了社會上一個多餘的、無力的、無援的、無助的、孤苦的存在,我們是不是一個充滿了幻想而又實際上永遠是在痛苦和絕望中掙扎的可憐的人物,它給我們帶來的聯想,和給我們帶來的啟示都是非常非常之深遠的。
方鴻漸性格中的最大特點是“面對現代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和嚴重的精神危機而缺乏與之對抗所應有的理性,信仰,熱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發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動性。因此在我看來,同情要比恨多許多,錢先生塑造的方鴻漸軟弱又自負。他在點金銀行做事,處理不好與周先生周太太還有效成的關係。周太太無名的生氣且不說,周先生受太太的逼迫而說出要方鴻漸走的話時,方鴻漸“一股怒氣使心從痴鈍裡醒過來,回答時把身子挺足了以至於無可更添的高度”,他不通人情世故,只會用偽裝的高傲來掩飾受傷的自尊,而不留餘地的撕破臉面。又比如他為了應付長輩買假文憑,還解釋說是鬧著玩的,所以他在履歷上不填得過博士學位,但當他在三閭大學得知韓學愈藉助同樣的一張假文憑混了個教授兼系主任的地位時,便承認老實人吃虧和騙子被揭的雙層痛苦。他有自尊心,有羞愧感,他看到大學教授在追逐名利的時候,他很蔑視的同時也不免也起名利雙收的妄想,這裡體現了知識分子常常自恃清高卻又未能免俗。方鴻漸在備課的時候,他那種心理,他就寫道:“有人肯這樣提拔,還不自振作。那真是器物了,所以方鴻漸預備功課,特別加料,漸漸做名教授的好夢,得學位是把論文哄過自己的先生,鴻漸當年沒哄過先生,所以未得學位,現在要哄學生不免欠缺依傍。從內地回上海之後在報社工作,做著可有可無的工作,既無成績又無表現,過著混飯吃的日子。為了不願什麼事都是太太做主而瞞著老婆跟主任一起辭職了。
方鴻漸彷彿天生不是會成大事業的人,他總是處於中間狀態,壞也壞得不夠徹底,卻又不是絕然意義的好人[1]。蘇文紈評價方鴻漸的話極為中肯:“你在大地方已經玩世不恭了,倒向小節上認真,矛盾得太可笑了。”他對人情世故全然不通,對李梅亭、顧爾謙的厭惡全擺在臉上,對高校長的不滿不加掩飾,方鴻漸學不會如何在別人傾軋自己的情況下保持鎮定,他學不來韓學愈的厚顏無恥,也學不來顧爾謙那副“狗望著主人”的姿態,因此更討李梅亭的嫌,這些常常是知識分子的通病。總之,方鴻漸就是那種無惡意的好人——不令人討厭,卻一無用處。
在方鴻漸的幾份工作中,從點金銀行到三閭大學再到報社,他基本上都是“打醬油的”,做著可有可無的工作,或者說誰都能替代他。因此方鴻漸事業的失敗除了性格方面的原因之外,他學無所長,在事業上沒有他的“核心價值”也許是更致命的缺陷。印證了一句中國古話:百無一用是書生。讀書人特別是文人很容易陷入空談,而缺乏實幹能力。
四、方鴻漸的情感婚姻
方鴻漸在情感上從與周小姐訂婚開始就一直處於被動。回國時,在船上受鮑小姐的引誘,到上海後受蘇小姐的擺佈,與唐小姐戀愛,剛剛表現出一些主動追求愛情的一面,馬上就因為蘇小姐從中作梗,唐小姐當面的斥責而軟弱下來,既不敢辯白,又沒有勇氣追求心中的真愛,到最後與孫小姐相識,也是上了孫小姐的鉤,稀裡糊塗的訂婚、結婚。
方鴻漸的被動性格也許源於方家較嚴厲的家教,雖然方鴻漸很長一段時間在外遊學,方老先生的威嚴仍然遠及於幾千裡之外。當方鴻漸第一次經歷男女同學的風味時,在家信中委婉的表達想退婚的念頭,方老先生寄快信痛罵了他一頓之後,方鴻漸從此不敢妄想。此外,長時間安逸的遊學經歷也消磨了他的意志,是他逐漸養成了散漫、被動的性格習慣。
由於他沒有真才實學在戀愛上又不斷地陷入到一種陷阱裡邊。比如說在剛開始的時候,寫在巴黎到上海的船上,他和一個鮑小姐的愛情,他追求鮑小姐,鮑小姐也對他眉來眼去,但是最後到岸上,他就被鮑小姐甩掉了。他被人騙。最後無意中他和孫柔嘉結婚了,他本來對孫小姐印象非常好,是一個很文靜的知識女性,但是結婚以後,他們不斷的產生衝突,他陷入了家庭的無邊無際的矛盾之中。他說:“結婚以後,你總會發現你要的不是原來的人,換了另外一個,早知道這樣,結婚以前那種真器追求,戀愛等等全可以省掉,談戀愛的時候,雙方本相收斂起來,到結婚後還沒有彼此認清,倒是老式結婚乾脆,索性結婚以前,誰也不認識誰。”所以方鴻漸這個人,不論是在學業上,在家庭上,在社會上,他幾乎沒有一個有亮點的地方,他陷入了一種悖論,一種荒唐的陷阱裡邊[2]。其實方鴻漸這個人在談吐當中給人感覺非常儒雅,像一個讀書人,但是錢種書在描寫過程中覺得他呢,他就是一個沒有生活自理的人,是一個在高校不能夠建立起自己的學術信心,和學術地位的一個人。而在生活上,在婚姻上又是一個一塌糊塗的人,他不通人情世故,處理不好與父母兄弟妯娌之間的關係,也處理不好與孫柔嘉的父母姑媽之間的關係,更經營不好與妻子的情感。弄得自己處處不受待見。其實,方鴻漸在同齡人當中,也應該算是個佼佼者了,他“家學淵博”家世頭銜都不錯,而且留過洋,人也聲得一表人材,為人正直,談吐幽默,還頗討女人喜歡,為什麼人生的道路就這麼不順利呢?我認為主觀原因是他懦弱、被動的性格造成的。在追求唐小姐的時候,因為他的被動讓蘇小姐誤會並報復他。唐小姐拒絕他時,在這把握幸福的關鍵時刻,他不是積極主動的去爭取和解釋,卻把本存幸福的愛情結束的那麼輕率,這不能不說是發自他那本性的怯懦。
在文章結尾部分有這樣一段描述“這簡短的一怒把餘勁都使盡了,軟弱得要哭個不歇,和衣倒在床上,覺得房屋旋轉,想不得了,萬萬生不得病,明天要去找那位經理,說妥了再籌旅費,舊曆年可以在重慶過,心裡又生希望,像溼火柴雖點不著火,而開始冒煙,似乎一切會有辦法,不知不覺中黑天昏地地合攏,裹緊象滅盡燈火的夜,他睡著了,最初睡得脆薄,飢餓象鑷子鬆了,鈍了,他的睡也堅實得鑷不破了,沒有夢,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時也是死的樣本”,是不是全文將盡,在作者心目中,方鴻漸這個人物也已然死去了呢?
五、方鴻漸形象的意義
方鴻漸飽嘗感情的折磨,愛情的折磨,始終不斷地從這一個“圍城”走進另一座“圍城”永不安分,永不滿足,因而永遠苦惱,他總想擺脫困難然而處處有困境,因此方鴻漸這個人物最根本的意義,是預示著我們現代教育的一種失敗,現代某種文化的失敗。他在看似神秘艱深的外表背後,他隱含著一種空虛,無力,灰色,荒誕這樣的一種深切的隱含意義[3]。中國所謂的文化人,很多的文化人他們現在被名利所驅使,他們遠離了學問,做一些和學術沒有關的事。所以我想,我們今天看《圍城》,它一方面使我們可以重新回溯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知道那一段人的生活,同時我們也可以重新來反省我們當下的知識界和讀書界的情況。我們就會感覺到,中國文人的劣根性,它的存在,是有它的一段歷史,有自己的源頭的,它是有流脈的。所以它具有了很深刻的文化標本的意義。因此我們透過方鴻漸,透過《圍城》,透過錢鍾書,可以深深地來反省我們自己,反省我們今天人的生活。我們是不是,也在虛幻的以一種欺騙人的,或者被別人騙的方式,存在一種尷尬的文化境界裡邊。我們是不是成為了社會上一個多餘的、無力的、無援的、無助的、孤苦的存在,我們是不是一個充滿了幻想而又實際上永遠是在痛苦和絕望中掙扎的可憐的人物,它給我們帶來的聯想,和給我們帶來的啟示都是非常非常之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