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廣州地產諮詢專家
-
2 # 壹號股權
過去一兩年樓市調控從嚴,從一線城市從二線城市乃至全國,“堅決遏制房價上漲”的目標基本實現,在嚴調控的背景下,房企的銷售壓力也可想而知,從房企的融資到購房者的首付比例、購房資格和貸款利率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控。
從統計局來看全國商品房銷售的資料,2019年前5個月商品房銷售面積為5.55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6%,注意看這個資料,是負增長的,而去年同期的資料是增長2.9%,時間再回到2017年的同期,商品房銷售面積是增漲14.3%,所以可以看出2019年房地產銷售面積是在萎縮的。這都是調控的結果。
那麼商品房銷售金額呢?2019年前5月,商品房銷售額累計為5.18萬億,同比增長6.1%,也就是說全國房價還是在上漲的。截止2019年5月全國新房均價為9333元/㎡,而在2018年的同期,商品房銷售金額為4.88萬億,同比增長11.8%。而在2017年的同期,商品房銷售金額增長18.6%,所以房價一直是在漲的。
全國房地產行業的銷售面積在萎縮,處於這個產業中的房企自然也是會有所反應,去年作為地產龍頭的萬科提出了“活下去”,新晉的王者碧桂園也一度被傳出資金鍊出現問題,所以在調控之下,房企的經營策略也會隨之變化,銷售目標也會發生變化。但是有一點那就是越是調控房企的集中度就越高,因為他們的抗風險能力更強,而中小房企的生存日益嚴峻。這點從資料上可以看出來:
房企的集中度一直在上升,尤其是2016年以後有加速的趨勢。下圖是2015年到2018年TOP200房企的分梯隊集中變化情況,房企前十強的集中度達到了26.9%,前20強集中度達到了37.5%,強50強集中度達到了55.1%。在調控收緊的情況下,頭部房企的融資能力更強,成本更低,運營週轉更強,中小房企被併購的可能性更大。排名前十的房企增速也要遠快於排名靠後的房企。
至於問題中的2019年上半年千億房企縮水至7家是有歧義的,因為上半年銷售額超過千億的房企達到了12家,創下了歷史記錄,而去年同期只有7家,經過一年的發展增加了5家房企進入了千億房企俱樂部。
那麼提問中的千億房企縮水至7家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是個文字遊戲,因為房企銷售排行榜有兩個標準,一個是流量銷售額,一個是權益銷售額,前者包括了你和別人合作的專案,兩個人合作的專案,最後金額都算到你一個人頭上了,所以看起來就高了很多,而權益銷售額是根據股權和協議規定真正的屬於這家房企的,所以從流量銷售額來看千億房企有12家,比去年同期增加5家;但是從權益銷售額來看就是7家了,這是擠掉了合作的水分。
泰禾和綠城跌出前20怎麼看?泰禾我在2017年是持有的,一直拿到股價漲到40多,泰禾這隻股當時算是地產的龍頭,連續漲停,因為董事長的一句“2000億”目標的吶喊,所以我還算幸運,但是泰禾的問題也很多,他的目標很遠大,去年喊出今年2000億的目標,但是今年上半年500億都沒有達到,所以差距是很大的,泰禾比較激進,是閩派房企的代表,走的是高槓杆的路子,向利用高週轉率完成快速的成長,挺近千億俱樂部,但是他的產品定位錯了。
泰禾的經營策略和產品的定位是不吻合的,因為泰禾的產品——泰禾院子,走的是高階別墅住宅的路子,這種產品的目標人群本來就小,宏觀上一調控受影響最大,而那些針對剛需或者改善型住房的品牌房企,無論是碧桂園還是恆大和融創走的都比較穩,雖然也是高負債高槓杆的路子,但是產品不愁賣,因為目標人群足夠大,銷售不成問題,大不了就是增速放緩,但是泰禾院子做的高階別墅產品就不好賣了,導致資金回籠出現問題,內部人事也一度出現震盪。泰禾在這一波調控中沒有倒下已經不錯了。好在還活著。調控如果進一步嚴格,泰禾也許就減持不下去了。
綠城很近沒有關注了,綠城的房子在業界口碑是非常好的,一直是一個樣板一樣的存在,創始人宋衛平是個講究人,為了房子的品質是不惜成本的,所以在2010年那一輪的調控中就熬不住,後來在融創的介入下挺過難關,但是如果不改變經營方式,也很難再繼續站在他的排位上,在這一輪調控中,綠城受的影響也不小,跌出前20就是一個例子。
房子太高階,客戶人群就少,如何還是不計成本的投入,那麼利潤就被攤薄,在調控的環境下受的影響最大。房子說到底是買個普通老百姓的商品,說著說是買給中產階級的商品,做得太高階就不能在乎速度。
回覆列表
千萬不要僅憑一個樓盤降價,就喊“狼來了”
想太多了。
一個新開盤的專案降價,就敢判斷房價下跌真的來了,這腦洞也是開的夠大的。
這個開盤價是因為什麼原因降價銷售才是最重要的。
根據訊息,這個樓盤是廣州廣鋼新城保利樓盤。保利作為央企,顯然是不缺錢的,但不缺錢的央企,卻降價開篇,顯然大有深意。
如果說是央企更堅決執行國家相關部署,這個理由,其實是不足以讓人相信,是缺乏說服力的。
要通訊供應商降流量費,卻依舊躲躲藏藏遮遮掩掩,那些大咖企業,怎麼可以因為“房住不炒”就那麼聽話。
只能說,廣州在房價調控政策上比較嚴格,讓開發商不得不降價。
有一個朋友,最近買了一套房,不,應該是去年就交了定金,但一直完成不了簽約。原因不少,其實只有一點,就是開發商拿不到預售證。
但如果按照這個價格銷售,卻與地方政府調控的目的相違背。開發商辦預售證的時候,被房管部門拒絕了:只能16000元/平方米。
開發商不願意這麼低的價格銷售,就沒有開盤。而是進行了精裝修。但申請預售證的時候,依舊沒有透過,精裝房只能是18000元/平方米銷售。
開發商還是不願意這樣的價格開盤。但不按照政府規定的價格開盤,就沒辦法開盤銷售,最終開發商把車庫連起來。就是連房子+車庫進行總價銷售。要買房子就必須購買車庫。一個車庫原價20萬,但“搭售”之後就不止了:如果按照18000元/平方米價格來計算,這個車庫就是賣了60萬。反正堤內損失堤外補。
由此可見,目前一些城市、部分樓盤房價確實有下調,但不是市場因素,而是地方政府逼著只能按照某一個價格銷售。
9月15日,國家統計局釋出了2018年8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統計資料,新建商品住房環比上漲的城市有67個,2個城市房價持平,只有廈門1個城市房價下跌。
廈門房價下跌,那是真下跌。因為廈門城市體量太小,總人口也就400萬左右;但廈門房價卻高達離譜,廈門房價已經持續很久時間,僅次於北上深三個城市,而比廣州房價還高。
廈門是一個二線城市,三線收入,卻有著超越一線的房價,下跌是必然
廣州作為一線城市,這兩年其實房價上漲的不多,比北上深差一些,連廈門都比不上。而僅僅因為一個新盤房價下跌,就判斷房價下跌真的來了,顯然太過於武斷,頗有盲人摸象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