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有五個特殊屬性和特異功能,即:視力、聽力、呼吸、感覺器官、嗅覺器官。所以說
魚當然能區分扔到水裡的是食物還是其他東西。下面展開來說一下。
魚的眼睛
魚類的一對眼睛是典型的近視眼,它們還有另外的“眼睛”——側線。魚的側線生長在體側的鱗片上,稱為側線鱗,兩側各有一條。側線鱗上面有小孔,這些小孔把外界資訊透過與其相連的感覺器官傳至腦神經,從而使魚能"看"到外界的一切。
我們在魚缸旁,觀看金魚的眼,看到它的眼總是睜著的,呆呆地眨也不眨,好像圓溜溜的眼是個擺設。其實,魚是可以看到東西的,養一段金魚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你總去餵它,和你熟悉了,你一走近魚缸,它便朝你游來,可見它看見了你的身影。
不過,據科學試驗證實魚類是近視眼,能看近,不能看遠,僅能看清1米以內的物體,魚眼位於頭部的兩側,單眼可以看到180°以上的範圍,因此頭前方形成了一個眼視野區。在這個區域裡的物體,魚看得最清楚,並且能感知物體與j之間的距離。
因此,魚看你時總是正對著你,當它們用一側眼睛看你時,就是準備逃跑了。
魚的耳朵
人們總以為魚沒有耳朵,其實魚類的兩隻耳朵沒有長在體外,而是長在頭骨內,由小塊狀的石灰質耳石、淋巴液和感覺細胞組成。外界的聲音引起淋巴液發生振動,刺激耳石和感覺細胞,經過神經系統傳遞到腦中,魚就聽到這個聲音了。魚的耳朵還有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當身體不平衡時,淋巴液和耳石會壓迫感覺細胞,並馬上報告大腦,使魚及時保持平衡。
魚沒外耳,但有埋在顱骨裡的內耳,可以聽到2~2800赫的聲波,因此金魚可以聽到聲音,而且還可聽到人聽不到的超聲波。從外表看魚好像沒有耳朵。的確,有很長時間人們認為魚什麼都聽不見。但是魚確實有耳朵,且多數魚聽力甚好。魚不像人一樣長著外耳,因此看上去它們沒有耳朵。
但是,人頭部兩側長著被稱為耳朵的兩塊皮只是有助於收集聲音的外耳。人類耳朵裡有鼓膜,聲音進入耳朵使鼓膜振動,這種振動傳到耳朵內的聽覺部分,就能聽見聲音了。
魚沒有鼓膜,事實上多數魚的耳朵本不與外界相通,而是被保護在頭兩側的囊中,囊就在眼睛後面。 聲音在水中傳播要比在空氣中容易得多。像其他動物一樣,魚的體內有大量的水,聲音能直接穿過魚的身體,到達耳朵。
許多種魚能用另一種方式收集聲音。它們的耳朵與鰾相連,水中的聲音使鰾壁振動,就像聲音穿過空氣使鼓膜振動一樣。然後這種振動通常沿著與鰾相連的一串小骨頭傳到耳朵裡。有些魚不是靠小骨頭傳送振動,而是靠從鰾延伸出的管狀器官。
聲音對魚很重要。許多魚能彼此發出有力的叫聲,幾公里以外都能聽見。有些魚透過磨牙發聲,另一些魚在身上磨擦鰭發聲。許多魚用鰾發聲辨聲。特殊的可敲擊肌肉振動鰾發出聲音。
側線鱗
魚感知周圍主要是靠一種特殊的面板感受器—--側線,不單靠視覺和聽覺。側線位於魚體側的面板下,呈管狀結構,有很多神經分部在管壁上,上面覆蓋一層有孔的鱗片,側線透過鱗片上的小孔與外界聯絡,從魚的體表看,就象是許多小孔連成的細線,因此又叫側線鱗。
側線可以感受水波的震動頻率,當側線神經感受到水波壓力是,把資訊傳到大腦,透過中區神經系統的分析綜合,可判斷水波震盪的方向、距離及強度,從而辨別出障礙物、掠食著或可捕食的食物。魚眼看不到玻璃缸壁,但可透過側線感覺到,因此金魚是不會撞到玻璃的。魚甚至可以透過感知腳步所產生的振動而感知人的到來。
側線功能的重要性是其他器官所不能比擬的,因此,也稱側線是魚的第6感覺器官。通常魚體每側有1條或2條側線,但也有的魚沒有側線,或有多條側線,或只有一條側線的。
鰓呼吸
魚主要是用鰓呼吸,水流從口流入及有鰓孔流出,在不斷透過鰓的時候進行氣體交換。因此魚鰓有著特殊結構。
魚一般有5對鰓弓,內緣是鰓耙、外側2個比列的鰓片,鰓片由無數的鰓絲排列構成,每條鰓絲又生出許多突起的鰓小片,鰓小片由2層細胞組成,有著豐富的微血管,是氣體交換的場所。相鄰的鰓小片交錯嵌合,水在其中對流,保證了血液與水之間的最大氣體交換量。
當魚離開水後鰓絲和鰓小片就彼此粘連,呼吸面積大大減小,無法補充充足的氧氣,且鰓絲暴露在空氣中,因水分蒸發引起鰓絲乾燥,破壞了鰓的結構,使其失去呼吸功能而死亡。
雖然有些魚的面板、氣囊、腸管可以輔助呼吸,但是那些遠遠不夠。
需特別說明的是:魚並不是不能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只是由於鰓的水適應性結構使得它在空氣中不能獲得充足的氧氣。
魚的呼吸器官---鰓
魚的呼吸器官是鰓,是由許多的鰓絲組成的,由於裡面含有大量的毛細血管,所以顏色為紅色。魚的鰓是鮮紅的,內含有豐富的血管,並且每一片鰓由既多又細的鰓絲構成。水由魚的口而流入鰓,然後由鰓蓋的後緣流出,所以魚的口和鰓蓋交替張合。
驗證的方法:可以用吸管吸取一些帶顏色的墨水,把墨水慢慢地滴在魚口的前方,觀察墨水流動的情況,看看這些墨水會不會順著鰓蓋後緣流出來。
當水流經鰓絲時,水中的溶解氧進入鰓絲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鰓絲排放到水中,二者進行氣體交換。所以,經鰓流出魚體的水流與由口流入魚體的水流相比,氧氣的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驗證的方法:把魚放在BTB液中,BTB是溴麝香草酚藍指示劑,短時間內使用對魚無毒害.由於BTB液與二氧化碳反應時溶液由藍色變為黃色,所以注意觀察BTB液的顏色變化,若顏色變黃,則說明魚撥出了二氧化碳,若沒發生這樣的改變,則說明魚沒有撥出二氧化碳。
當鰓在水中時,鰓絲展開,擴大了與水的接觸面積,利於魚在水中呼吸.當魚離開水時,鰓絲則相互黏結在一起,幾片鰓絲相互覆蓋,減少了與空氣接觸的表面積,並且容易乾燥,這樣魚不能從空氣中得到足夠的氧氣,就會窒息死亡。
魚兒的鼻子
魚的鼻子和我們人類用鼻子呼吸不同,魚是用鰓呼吸的,鼻子只是魚的嗅覺器官。雖然魚的鼻子不能擔任呼吸的重任,但它對魚的幫助還是很大的。魚能夠用鼻子來尋找食物,分辨水質的好壞。鼻子靈敏的嗅覺神經還能幫助魚察覺隱藏在周圍的敵人,或者尋找到合適的配偶。
魚類的鼻子是進行定向和覓食的重要器官。當水從前鼻孔進入鼻囊,再從後鼻孔流出時,鼻囊中的嗅覺細胞就會把捕捉到的資訊送到中樞神經系統進行貯存。
大多數魚類就是憑藉鼻子對水體氣息的感覺和分析進行定向,從而完成“出巢”和“回巢”行動的。實驗表明,不少魚類可以從數公里甚至數十公里外游回原來佔據的巢穴,靠的就是靈敏的鼻子。
魚有五個特殊屬性和特異功能,即:視力、聽力、呼吸、感覺器官、嗅覺器官。所以說
魚當然能區分扔到水裡的是食物還是其他東西。下面展開來說一下。
魚兒能看見嗎?魚的眼睛
魚類的一對眼睛是典型的近視眼,它們還有另外的“眼睛”——側線。魚的側線生長在體側的鱗片上,稱為側線鱗,兩側各有一條。側線鱗上面有小孔,這些小孔把外界資訊透過與其相連的感覺器官傳至腦神經,從而使魚能"看"到外界的一切。
我們在魚缸旁,觀看金魚的眼,看到它的眼總是睜著的,呆呆地眨也不眨,好像圓溜溜的眼是個擺設。其實,魚是可以看到東西的,養一段金魚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你總去餵它,和你熟悉了,你一走近魚缸,它便朝你游來,可見它看見了你的身影。
不過,據科學試驗證實魚類是近視眼,能看近,不能看遠,僅能看清1米以內的物體,魚眼位於頭部的兩側,單眼可以看到180°以上的範圍,因此頭前方形成了一個眼視野區。在這個區域裡的物體,魚看得最清楚,並且能感知物體與j之間的距離。
因此,魚看你時總是正對著你,當它們用一側眼睛看你時,就是準備逃跑了。
魚兒能聽見嗎?魚的耳朵
人們總以為魚沒有耳朵,其實魚類的兩隻耳朵沒有長在體外,而是長在頭骨內,由小塊狀的石灰質耳石、淋巴液和感覺細胞組成。外界的聲音引起淋巴液發生振動,刺激耳石和感覺細胞,經過神經系統傳遞到腦中,魚就聽到這個聲音了。魚的耳朵還有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當身體不平衡時,淋巴液和耳石會壓迫感覺細胞,並馬上報告大腦,使魚及時保持平衡。
魚沒外耳,但有埋在顱骨裡的內耳,可以聽到2~2800赫的聲波,因此金魚可以聽到聲音,而且還可聽到人聽不到的超聲波。從外表看魚好像沒有耳朵。的確,有很長時間人們認為魚什麼都聽不見。但是魚確實有耳朵,且多數魚聽力甚好。魚不像人一樣長著外耳,因此看上去它們沒有耳朵。
但是,人頭部兩側長著被稱為耳朵的兩塊皮只是有助於收集聲音的外耳。人類耳朵裡有鼓膜,聲音進入耳朵使鼓膜振動,這種振動傳到耳朵內的聽覺部分,就能聽見聲音了。
魚沒有鼓膜,事實上多數魚的耳朵本不與外界相通,而是被保護在頭兩側的囊中,囊就在眼睛後面。 聲音在水中傳播要比在空氣中容易得多。像其他動物一樣,魚的體內有大量的水,聲音能直接穿過魚的身體,到達耳朵。
許多種魚能用另一種方式收集聲音。它們的耳朵與鰾相連,水中的聲音使鰾壁振動,就像聲音穿過空氣使鼓膜振動一樣。然後這種振動通常沿著與鰾相連的一串小骨頭傳到耳朵裡。有些魚不是靠小骨頭傳送振動,而是靠從鰾延伸出的管狀器官。
聲音對魚很重要。許多魚能彼此發出有力的叫聲,幾公里以外都能聽見。有些魚透過磨牙發聲,另一些魚在身上磨擦鰭發聲。許多魚用鰾發聲辨聲。特殊的可敲擊肌肉振動鰾發出聲音。
魚兒的感覺側線鱗
魚感知周圍主要是靠一種特殊的面板感受器—--側線,不單靠視覺和聽覺。側線位於魚體側的面板下,呈管狀結構,有很多神經分部在管壁上,上面覆蓋一層有孔的鱗片,側線透過鱗片上的小孔與外界聯絡,從魚的體表看,就象是許多小孔連成的細線,因此又叫側線鱗。
側線可以感受水波的震動頻率,當側線神經感受到水波壓力是,把資訊傳到大腦,透過中區神經系統的分析綜合,可判斷水波震盪的方向、距離及強度,從而辨別出障礙物、掠食著或可捕食的食物。魚眼看不到玻璃缸壁,但可透過側線感覺到,因此金魚是不會撞到玻璃的。魚甚至可以透過感知腳步所產生的振動而感知人的到來。
側線功能的重要性是其他器官所不能比擬的,因此,也稱側線是魚的第6感覺器官。通常魚體每側有1條或2條側線,但也有的魚沒有側線,或有多條側線,或只有一條側線的。
魚兒的呼吸鰓呼吸
魚主要是用鰓呼吸,水流從口流入及有鰓孔流出,在不斷透過鰓的時候進行氣體交換。因此魚鰓有著特殊結構。
魚一般有5對鰓弓,內緣是鰓耙、外側2個比列的鰓片,鰓片由無數的鰓絲排列構成,每條鰓絲又生出許多突起的鰓小片,鰓小片由2層細胞組成,有著豐富的微血管,是氣體交換的場所。相鄰的鰓小片交錯嵌合,水在其中對流,保證了血液與水之間的最大氣體交換量。
當魚離開水後鰓絲和鰓小片就彼此粘連,呼吸面積大大減小,無法補充充足的氧氣,且鰓絲暴露在空氣中,因水分蒸發引起鰓絲乾燥,破壞了鰓的結構,使其失去呼吸功能而死亡。
雖然有些魚的面板、氣囊、腸管可以輔助呼吸,但是那些遠遠不夠。
需特別說明的是:魚並不是不能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只是由於鰓的水適應性結構使得它在空氣中不能獲得充足的氧氣。
魚的呼吸器官---鰓
魚的呼吸器官是鰓,是由許多的鰓絲組成的,由於裡面含有大量的毛細血管,所以顏色為紅色。魚的鰓是鮮紅的,內含有豐富的血管,並且每一片鰓由既多又細的鰓絲構成。水由魚的口而流入鰓,然後由鰓蓋的後緣流出,所以魚的口和鰓蓋交替張合。
驗證的方法:可以用吸管吸取一些帶顏色的墨水,把墨水慢慢地滴在魚口的前方,觀察墨水流動的情況,看看這些墨水會不會順著鰓蓋後緣流出來。
當水流經鰓絲時,水中的溶解氧進入鰓絲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鰓絲排放到水中,二者進行氣體交換。所以,經鰓流出魚體的水流與由口流入魚體的水流相比,氧氣的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驗證的方法:把魚放在BTB液中,BTB是溴麝香草酚藍指示劑,短時間內使用對魚無毒害.由於BTB液與二氧化碳反應時溶液由藍色變為黃色,所以注意觀察BTB液的顏色變化,若顏色變黃,則說明魚撥出了二氧化碳,若沒發生這樣的改變,則說明魚沒有撥出二氧化碳。
當鰓在水中時,鰓絲展開,擴大了與水的接觸面積,利於魚在水中呼吸.當魚離開水時,鰓絲則相互黏結在一起,幾片鰓絲相互覆蓋,減少了與空氣接觸的表面積,並且容易乾燥,這樣魚不能從空氣中得到足夠的氧氣,就會窒息死亡。
魚兒的鼻子
魚的鼻子和我們人類用鼻子呼吸不同,魚是用鰓呼吸的,鼻子只是魚的嗅覺器官。雖然魚的鼻子不能擔任呼吸的重任,但它對魚的幫助還是很大的。魚能夠用鼻子來尋找食物,分辨水質的好壞。鼻子靈敏的嗅覺神經還能幫助魚察覺隱藏在周圍的敵人,或者尋找到合適的配偶。
魚類的鼻子是進行定向和覓食的重要器官。當水從前鼻孔進入鼻囊,再從後鼻孔流出時,鼻囊中的嗅覺細胞就會把捕捉到的資訊送到中樞神經系統進行貯存。
大多數魚類就是憑藉鼻子對水體氣息的感覺和分析進行定向,從而完成“出巢”和“回巢”行動的。實驗表明,不少魚類可以從數公里甚至數十公里外游回原來佔據的巢穴,靠的就是靈敏的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