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雲衡

    曹操,人們常稱其為一代梟雄,人物性格複雜,後世對他的評論也頗具爭議,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狡詐國賊,還是唯才是舉的定國良臣,褒貶不一。其中,其至死未越雷池半步,從未稱帝,而曹丕卻迫不及待的想當皇帝,形成了對比,也引得世人就此展開了諸多討論。

    是否真願做周文王,還是實有苦衷

    在曹操晚年的時候,有很多人勸其稱帝,但曹操表示:““若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其是否真的甘心打基礎,一心只願做周文王,恐怕也並非如此。當年曹操“劍履上殿”,被封為魏公,就被荀彧看出他的野心之大,但為何一直未稱帝呢?

    第一點,名不正,言不順。曹操一直自稱為是漢朝的宰相,在外爭權時,都是以朝廷的名義進行,這樣才在評定袁紹、呂布時,得到很多支援。若其廢漢獻帝,自己登基,那他就會失去大家道義上的支援。

    第二點,世家大族的阻礙。漢朝一直是實施察舉制來選官,長久下來就造成了門閥壟斷,也就是所謂的“門閥政治”。東漢末年,曹操為了打破世家大族的壟斷,開始實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這就使其直接觸犯到了世家大族們的利益。若其欲當皇帝,將遭遇來自世家大族的強大阻力。

    第三點,形勢所逼,不得不低頭。曹操在漢中時,先是敗給劉備,七軍又遭水災,手下大將也有所折損。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其也不得不行緩兵之計。

    第四點,曹操的權謀術。由於以上種種原因,曹操無法稱帝。但是,其高超的權謀術,也可使他在不稱帝的情況下魅力十足,駕馭群臣。一方面,在精神體系崩壞的東漢末年,曹操充分利用了這一時期舊精神體系未完全消失、新精神體系還未建立時人們的心態;另一方面,畢竟他的身邊還有個漢獻帝,這就使其比劉備、孫權更具正統性與合法性。

    底氣不足,妥協世家大族

    曹操無奈之下,“願當”周文王,而曹丕又為何急著稱帝呢?首先,是他不具備曹操的權謀、統治之術,無法掌控群臣;另外,其找到了禪讓這一理由,在漢朝逐漸衰落的情況下,這一理由似乎逐漸正當了起來。於是乎,其與世家大族達成了和解,採用“九品中正制”來選官,妥協於世家大族,這樣最後阻攔其稱帝的阻力也弱化了。

  • 2 # 平凡人讀史記

    新版三國中,有一段司馬懿跟曹丕的對話,可以很好地解釋這個問題。

    曹丕:你是暗示我廢了漢帝,改朝換代?

    司馬懿:漢朝國祚四百年,早已日薄西山,名存實亡,天下人早就對它絕望了,魏王應該承天道順人心。

    曹丕:仲達啊,你認為我的謀略、聲望,比父王如何?

    司馬懿(緩緩跪下):魏王(指曹丕)雖是雄主,但威望不及先王(曹操)。

    曹丕:那我的文治武功比父王如何?

    司馬懿:先王乃創業之主,百戰艱難,其豐功偉績,足以昭日月垂千古,魏王不及先王。

    曹丕(疑惑):連父王都不敢廢漢自立,我豈能這麼做?

    司馬懿:因為魏王不及先王,魏王才應該進位稱帝。

    曹丕(更加糊塗):為何啊?

    司馬懿:稟魏王,先王不是不敢廢漢,而是不需要,以先王之才、之智、之恩威,要做皇帝早就做了,先王不想做皇帝,先王深深明白,不做皇帝勝似皇帝,不做皇帝卻圈養了一個皇帝,置於掌中,運用自如。魏王的情況卻恰恰相反,魏王繼位不久,人心不穩,曹仁、徐晃、張遼那幫老將,程昱、賈詡、王朗那批老臣,都是先王培養提拔起來的,敢問魏王提拔過哪些文臣武將?魏王恩威何在?魏王只有進位稱帝,改朝換代,才能提拔自己的文臣武將,豐滿自己的羽毛,建立自己的恩威。臣敢肯定,他們那些人,比魏王更渴望魏王稱帝。

    曹丕(嘴角微笑):先生這番話,讓我醍醐灌頂啊。

    曹丕頓了一下:先生,你辦吧。

    司馬懿:一旦辦起來,魏王如何答應?

    曹丕(頓悟的樣子):我知道,我要一辭、再辭、三辭。

    司馬懿放心地叩首而去。

  • 3 # 三國逐夢

    曹操成長於大漢時代,雖然此時大漢已經衰落,但畢竟是漢家天下,中央政府主宰著地方,大權未失。曹操對這個帝國充滿敬意,年輕時的志向就是“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但自黃巾起義後,大漢一日不如一日,直到董卓亂政,諸侯割據,再也回不到從前。愛之深則責之切,正是因為對大漢的濃厚感情,曹操深恨日益衰落的大漢王朝,尤其是在天子無力挽回局面時,“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斷討伐割據諸侯,最終一統北方。

    此時的曹操已經是封公、稱王,加九錫,劍履上殿,贊拜不名,成為王莽之後的第一人,也是大漢剿除異姓王之後除的第一個王爵,而且執掌朝廷大權,天子只能當傀儡。可以說此時只要曹操有心,很容易就能登臨帝位。但最終,他沒有這麼做,奉漢終老。因為他心中有對大漢的堅持,那是他為之奮鬥終身的事業,他的班底來自於大漢,他手下的許多人也效忠於大漢,所以曹操不願揹負篡權奪位的惡名。

    但曹丕不一樣,他出身時大漢已經沒落,在他成長開始懂事時,已經是諸侯割據的時代,大漢威望全無,他心中沒有對大漢的敬仰和畏懼之情,因為自己的權勢處於大漢之上,明面上的天子成為被擺弄的角色。曹操去世時,曾經的大漢臣子們也死的差不多,年輕一代是效忠於曹魏王國,曹丕得到他們的支援,自然不願意頭上再多一層約束,所以逼漢獻帝禪讓,自己當了皇帝。

  • 4 # 公考補給站

    因為我是用電腦版回答,只能看到第一條,肯本不在點子上。

    曹操的一生,波瀾壯闊,終於魏王這個位子上。在其後期,在絕對實力上看,完全可以將漢獻帝取而代之。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依附於兗州牧曹操,遷都許昌。不甘淪為傀儡皇帝,策動董承和伏完起兵反曹,結果沒有成功。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丞相曹操去世後,十月乙卯(220年11月25日),在魏王曹丕逼迫下,退位禪讓,降為山陽郡公,保留天子禮儀,以二女嫁於曹丕。青龍二年(234年),去世,時年五十四歲,葬於禪陵,諡號孝獻皇帝。

    從漢獻帝開始依附曹操開始,到禪位,25年。這25年間,絕對有好多的時刻,曹操是想稱帝的,受封魏王,加封九錫。距離皇帝一步,不對是挪腳的距離。為什麼就這一挪腳,都不願意做呢?

    這就是0到1的區別。從司空到魏王,無論如何,你都還是臣子,是量變。但是奪了皇帝之職,這就是質變。更何況他的知心謀士,荀彧,到死都以漢臣自居。輿論不成熟、時機也不成熟。因為曹操生來就是漢臣,你不能學王莽,你也不是袁術,況且這兩人也沒有什麼好下場。天下知識分子、利益集團是不會允許的。儘管可以硬上,但是代價也很大。只要你能不捅破這層窗戶紙,大家都還是好朋友。

    為什麼曹丕行。曹丕繼承了魏王爵位,繼承了曹操的所有政治軍事資產。他生來就是曹操的兵,是魏王世子,沒那麼大的心理負擔。況且熬也熬到了這麼些年,老頭子們死的死,誰能說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的潛意識有可能是連線在一起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