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追風

    以前逛廟會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打氣球、套圈這樣的小遊戲,時不時玩兩把試試手氣。宋朝春節期間的“關撲”,其實就是類似的娛樂活動。

    關撲的玩法很簡單:小販準備好一些小東西,比如點心、玩具、水果之類的,雙方約好價格,拿出幾枚銅錢扔進瓦罐中,如果都是背面朝上,你就贏了,可以拿走約定的東西。如果沒贏,押的幾枚銅錢就歸了小販。

    當然,玩法還有其他的,大致就是透過某一種遊戲,靠運氣廉價拿到貴重的東西。

    這一點,非常像現在還有的套圈遊戲。

    其實關撲在北宋時期,是被定性為“賭博”的,官府明令禁止。不過,每到春節期間,就不再禁止。

    人們紛紛走上街頭,吃喝玩鬧,聚在一起玩關撲。因為一年難得幾回這麼熱鬧,所以玩關撲的人很多,甚至一些閨房女子和貧苦百姓,也都紛紛走上街頭,去試試運氣。

    (現在的套圈遊戲)

    關撲相較於一般的賭博,最大的特點就是各種物品都能拿來玩。不僅是一些小玩意兒,還可以飯菜酒肉、衣物車馬,甚至田宅小妾,都可以拿來玩。

    到了南宋的時候,關撲就沒有法律的限制了。

    所以那時候就不管過不過年了,有機會就玩。甚至很多小商販隨身帶著各種關撲工具,走到哪都能擺攤,靠這種方式掙錢生活。

    關撲這種活動,到明清時期依然很流行。因為並非直接賭錢,所以往往會被官府和民眾當成一種娛樂活動,在各種節日大行其道。

    其實仔細想想,現在廟會上還有的套圈,或者是小店裡的各類抽獎,都可以說是關撲的另一個版本吧。

  • 2 # 老衲侃春秋

    人類的賭博歷史真是源遠流長了,《說文解字》中記載“古者烏曹作博”,烏曹是夏朝君王桀的臣子,可見,賭博早在中國的夏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並且有了基本要求和形式。

    戰國時期著名田忌賽馬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孫臏以兵法運用於博戲當中,教田忌“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最後三局兩勝,贏了齊威王。這是有明確記載的國王參與的賭博遊戲。

    由於賭博的危害性相當大,成為社會一個很不穩定的因素,因此,從秦朝以後的各朝各代,為了阻止賭博惡習的蔓延,都採取了嚴厲的處罰措施。尤其是到了北宋,抓賭最嚴格,處罰也最嚴厲:

    太宗“淳化二年閏二月己丑,詔京城蒲博者,開封府捕之,犯者斬”(《宋史.太宗紀》)

    “開櫃坊(賭場)者,並其同罪”。(《宋會要輯稿·刑法志》)

    由此可見,北宋朝廷對抓賭那是不遺餘力的,嚴重的可以砍頭。

    但事物也不是絕對的,根據《東京夢華錄·卷六》介紹,每年一入正月,開封府便張榜告示全城:元旦(春節)、冬至、寒食這三大年節,放關撲三日。每到此時,市民都喜氣洋洋的,進行關撲的遊戲。

    那麼,這個告示中所說的“關撲”,是什麼意思呢?

    它是帶有賭博性質的一種博彩營銷遊戲,在兩宋時期極為流行,和我們今天的麻將普及率差不多。一到節日放假這幾天,商家都要開展這種遊戲,進行商品的營銷活動。

    它的具體玩法是:當買家看中一件商品,並選擇以關撲交易,商家便開出一個與商品標價相當的押注額和贏取條件,規定贏取條件的最常見方式是拋擲一組銅錢所得到的特定組合,銅錢拋擲結果正面曰“字”,背面曰“純”。同時拋擲一組銅錢全為背面則曰“渾純”,六枚皆純曰“六純”,十枚皆純曰“十純”,以此類推;若買家贏了,就取回押注並免費獲得商品,否則押注歸賣家。

    一開始,撲賣的都是小件商品:

    從吃的,如糖蜜糕、灌藕、時新果子、象生花果、鮮魚、豬、羊蹄肉、豬胰胡餅,到用的,如細柳箱、羅桶杖、諸樣藤作、銀絲盒子、烏木花梨動使、畫燭;從穿戴的,如花環釵朵、篋兒頭飾、銷金裙、緞背心、銷金帽兒、逍遙巾,到玩耍的,如四時玩具……可以說應有盡有,都一一排列上市,參與關撲。(《行走在宋代的城市》伊永文)

    但逐漸的,商品的品種越來越多,後來出現了高檔商品,珍玉、奇玩、匹帛、以至車馬、地宅、歌姬、舞女,都可以作價而撲之。也就是說,把人也當成了可以進行約賭的商品。

    這時的商家作為一種營銷手段,使關撲的主要功能開始轉變。他們這時的目的,是引誘消費者去嘗試贏得他原本買不起、不會購買的商品;因為有些商品過於昂貴,遠遠超出了普通消費者的預算,窮人甚至壓根拿不出那麼多現金,但是假如能以一筆小錢換來一次開洋葷的機會,即便機率不大,可能也會被認為值得一試。這個時候的賠付率達到了一賠三十,要想中獎顯然是在撞大運。

    關撲的存在,對於商家來說,可以爭取到一個原本不存在的消費群體;對於窮人,就是由眾人出資,幫助其中一個幸運兒實現奢侈夢或富貴夢的方式。

    元日(春節)夜幕降臨,貴族婦女紛紛走出深宅大院,縱情遊走於市井之間。其中更不乏觀看或參與關撲的,進入勾欄觀看演出的,或走進酒店飲酒作樂的,真真是不亦樂乎。民間婦女也都放下手中針線,《歲時雜記》記載說:“京人元旦皆忌針線之工。故諺有:‘懶婦思正月,饞婦思寒食’之語。”平日裡的勤勞主婦,終於有充分的藉口,放下手中的活計,過一個屬於自己的任性節日。

    後來這種遊戲被傳入宮廷,連皇帝都參與進來。

    兩宋時期,關撲風行天下,士農工商,無不以此為樂,連宮廷之中也流行這種博戲。宋仁宗也經常同宮人關撲,他的技藝不高,常常將身邊的錢輸個乾淨。他欲罷不忍,便向宮人商借他輸去的錢再博,可是宮人卻嬉笑道:“官家大”,不肯將羸來的錢還給皇帝,仁宗也無可奈何。(《北窗炙輠錄》卷下南宋施德操)

    宋仁宗玩這個東西,不像在後宮嬉戲玩耍那麼輕車熟路。在後宮縱橫馳騁,既有實戰經驗,又有嬪妃的配合,那玩技一定是爐火純青,玩得也是酣暢淋漓的。而這些太監們呢?也可能是一種“代償”作用吧,就像貝多芬因失明而耳聰,美國的“雨人”因自閉而記憶力超群,因為太監們失去了陽根,對這種賭博遊戲確實術有專攻。所以宋仁宗不一會就輸個一乾二淨也就不奇怪了。

    皇上輸了錢要翻本,再也不想從口袋裡掏了,於是便問太監們借。太監心裡說,喂到嘴裡的肉還有吐出來的道理嗎?於是不借給他,宋仁宗也沒有辦法。

    這段敘述很有意思,一說明宋仁宗真是夠“仁”,不會強迫別人,另外也說明當時這種遊戲已經相當的普及了。

    但是,這種民間遊戲是堵物,是和商業活動緊密相連,故關撲有其特殊性, 所以史學界和民俗專家把它定義為娛樂的範疇。但皇帝玩這種遊戲,賭注是錢幣,那就是明顯的賭博行為了。但是人家是皇帝呀,誰敢來法辦他?況且宋仁宗也是個明君,只是偶爾為之,知道適可而止,所以,也無大礙。

    總之,生活在宋朝的人們,一到過節,要吃有吃,要玩有玩,真是一個幸福的朝代。孤獨多年的鰥夫,要是運氣好的話,贏來一個歌姬舞女,既滿足了現實問題,又解決了養老問題,何樂而不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01年農曆12月初六晚上亥時出生的男孩子命運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