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繼續吹65340002

    海上戰略交通線是對國家、地區乃至國際社會生存與發展有全面、長久和重大影響,並需要持續使用的重要海上通道及航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和軸心國圍繞著海上戰略交通線的保衛(保交)和破壞(破交),在各大洋戰區展開了激烈的反覆鬥爭,使用了包括潛艇、水面艦艇、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在內的各種作戰兵力,採取的作戰方式亦多種多樣,使海上戰略交通線鬥爭的理論和實踐得到了空前的發展[1].特別是同盟國一方,透過戰爭實踐取得了海上戰略交通線作戰的大量寶貴經驗,為戰勝軸心國起到了關鍵作用。

    控制了海上戰略交通線,就控制了海上戰略資源和作戰空間,也就控制了戰爭的基本走向,這對依賴於海外資源的國家尤其如此。

    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以凌厲的海上攻勢拓展了它的戰略空間。從珍珠港事變到1942年5月,日本攻佔了太平洋、東南亞的多個戰略要地,實現了對太平洋中、西部的大面積控制。但自珊瑚島海戰,特別是中途島海戰和瓜島戰役之後,日本就只能步步退縮,逐步喪失了制海權和制空權,最後被囚於本土之內,失去了繼續作戰的能力。從海上戰略交通線作戰的角度看,美軍成功地封鎖了日本的海上交通,使其陷入戰爭資源枯竭的境地。通過歷史分析可以看出,美軍在戰略思想和戰役執行上,對海上交通線問題的認識和考慮是高度自覺的,且在其戰略決策和戰役構想上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1].例如,美軍在太平洋上對日本的反攻分別從北、中、南、西南4個方向進行,卻打破作戰常規,將主要戰略方向放在中太平洋。從美軍的戰略意圖上看,關鍵原因是從吉爾伯特群島登陸作戰開始,奪取馬紹爾群島,西進菲律賓,可切斷日本的南向和西南向的海上交通體系。

    1944年3月,美軍進攻馬里亞納群島,戰略意圖亦很明確,就是要切斷日本同荷屬東印度的聯絡。而在1944年7月確定的進攻菲律賓計劃中,美軍之所以要先奪取萊特島,後佔領呂宋島,著眼點亦在於截斷日本到東印度群島的海上交通線。事實上,自攻克菲律賓後,日本的南向和西南向的海上戰略交通線已被完全截斷,日軍已無法把這些地區的資源,特別是荷屬東印度的石油運回本土,日本的歐非航線亦告中斷。

    而在大西洋戰場,德國正是看到了海上戰略交通線對於英國的極端重要性。因此,戰爭伊始,德國海軍便拉開了對英海上交通線作戰的序幕,透過無限制潛艇戰幾乎將英國打倒。

    必須指出的是,海上交通線作戰具有很明確的戰略指向,首先是針對海外資源依賴性很強的國家,其次是著眼海上交通線漫長,全程防衛成本高而攻擊成本低的特性。這兩個條件是實施海上戰略交通線作戰必須把握的前提。二戰中,美國對日本、德國對英國進行的海上交通線作戰就具有很強的戰略針對性。從軍事地理條件看,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島國,其維持經濟發展和軍事生產所必不可少的戰略資源基本依靠進口。戰爭爆發後,日本的原料供應主要來源於對佔領區和殖民地的掠奪。可見,運輸戰略物資的海上交通線對於日本發揮著極端重要的作用,它直接關係到日本戰爭經濟的生存和發展。英國也是島國,本土戰略資源非常有限,主要依靠海上運輸進口。

    海上交通線對日本、英國是真正的生命線,對於其保持戰爭潛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因此,從國家戰略層面來看,海上戰略交通線對於國家戰略物資的運輸、有戰略影響的大規模外貿通商活動,以及保障海上作戰力量戰略機動自由等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分析二戰期間主要交戰國海上戰略交通線作戰的史實,筆者認為,對於海外資源依賴性很強的對手,尤其是陸上小國和非大陸性的島國,海上戰略交通線作戰是極為有效的戰爭利器,對於破壞敵方的經濟和資源潛力,削弱其戰爭能力,能夠發揮其他作戰樣式所無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次世界大戰參加國家多、波及地區廣、持續時間長,確保海上戰略交通線暢通,成為各交戰國維持戰爭潛力的重要基礎,客觀上要求交戰各國必須重視對己方海上戰略交通線的保護。

    但是在二戰初期,各主要參戰國對海上戰略交通線鬥爭的形勢發展並不重視,也沒有進行認真探究,大多繼續堅持傳統的“大艦巨炮”理論,認為只要透過大型水面艦艇保證制海權,就能保證海上戰略交通線的安全。以英國為例,在戰爭初期,其制定了對德國的海上封鎖戰略,計劃海軍在戰爭第一階段中的關鍵任務就是切斷德國的海上鐵礦石等戰略資源運輸線,但實際上並未積極完成這項任務,而對有效地保護英國海上戰略交通線,特別是防禦德國潛艇的“狼群”襲擊幾乎毫無軍事上的準備。所以,在戰爭初期,儘管德國用於破壞英國海上戰略交通線的兵力非常有限,也曾一度使英國處於崩潰的邊緣。

    二戰初期海上戰略交通線鬥爭的經驗教訓,使一些國家很快認識到海上保交作戰的重要性。特別是美、英兩國海軍,一方面加強對海上戰略交通線的保護,另一方面也對敵海上戰略交通線進行積極的攻擊和破壞,使得美、英海軍在海上戰略交通線鬥爭中逐漸佔據主動地位。而在太平洋戰場,日本海軍高層始終企圖透過艦隊決戰奪得制海權,從而使其海上戰略交通線得到保護。這種落後思想一直沒有改變,所以日本海軍自始至終也未能建立起完整的護航體系。在二戰後期,日本主要的海上戰略交通線被完全切斷後,其維持戰爭機器運轉的戰略資源很快告罄,從而迅速走向失敗。

    筆者認為,海上戰略交通線的保交作戰與破交作戰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在破交作戰的同時也要做好保交鬥爭的準備。如果針對海外資源依賴性很強的對手進行海上封鎖作戰,破交作戰無疑是其主要內容,但同時一定要注重對己方海上戰略交通線的保護,防止其對我進行反封鎖、反破壞、反襲擊。

    美國海軍戰略家馬漢認為,在研究戰區或預定戰場時,最重要的是決定哪一個或哪一些位置能起到控制戰場的最大化,能從中間隔開敵人使之首尾不能相接,從而使自己有攻擊和防禦兩便的作用。控制這樣的位置(馬漢稱之為中央線位置)是奪取制海權、控制海上戰略交通線的重要途徑。因此,主動靈活地奪控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咽喉要點,達到以點懾面、以線控面的目的,對於掌握海上戰略交通線作戰的戰略態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自始至終是二戰期間海上交通線作戰的焦點。

    在二戰中,大西洋戰場上圍繞地中海等關鍵海域附近和周邊的重要海峽、出入海通道(包括蘇伊士運河等)、島嶼、口岸的爭奪,始終是大西洋戰略交通線作戰的焦點。在戰爭初期,德國對挪威的佔領,不僅控制了波羅的海的咽喉,使英、法、蘇處於極其不利的戰略地位,而且還保證了德國急需的鐵礦石、煤炭等重要戰略資源的供應。

    在地中海戰場上,圍繞其中部的爭奪則幾乎在海上和陸上同時展開,並直接對北非戰場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由於英國海軍牢牢控制了馬耳他島,使得義大利對德國非洲軍團的海上補給大部分葬身於海底。據統計,僅1942年8月英國就成功地在東非卸下了至少50萬噸的物資和裝備,而軸心國一共才1萬餘噸。這種海上戰略交通運輸和補給能力上的巨大反差,加速了德國非洲軍團的覆滅。

  • 2 # 小白白的

    難以計數,單單美國援助前蘇聯的物質就高達8000萬噸,坦克、火炮、彈藥、糧食、藥品不計其數。美國援助中國的也有幾百萬噸物資,後期基本從駱峰航線空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芹菜肉蒸麵條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