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忘不了娛樂廳

    節奏是一個很難捉摸的東西,是一個人的內心感受,有可能聽一首歌,看一部電影,你覺得節奏不錯,其他人厭惡的透頂。想把握好他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人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思想的東西,是一個複雜的有機體。創作者唯有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感覺,來進行畫面的剪輯和聲音的新增。

    電影製作得最後一道工序就是聲畫合成,也是一項集其大成的創作工作,總的來說,這裡不應是聲音跟畫面,也不是畫面跟聲音,而是畫面與聲音合起來把“戲”表現出來,共同將影片的節奏傳送給觀眾。可見聲音和畫面,缺一不可。在把握節奏時,也不能只考慮到一個方面,而要全都兼顧到,更要兼顧觀眾地感覺。從整體上看,把握節奏,更應當從劇情,等方面著手。

    總體上,對於影片節奏的把握認識也就這麼多。我想用書中的一句話作為作為本篇文章的結語——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是他的節奏地感性特徵,即對節奏的把握和體驗是一種完全感性的東西,而不是某種機械化的,僵死的事物。

  • 2 # 身披金甲二狗子

    電影節奏的快慢由哪些方面影響呢?一般人認為,電影的鏡頭短就是快節奏,電影的鏡頭長就是慢節奏,這顯然是一種片面的認識。

    其實,它並不是一種抽象的時間節奏,而是影響觀眾注意力的節奏,因此,電影敘事的節奏是注意力的節奏。

    著名電影理論家馬塞爾·馬爾丹在他的著作《電影語言》中說,所謂電影節奏並不意味著抓住鏡頭之間的時間關係,而是每個鏡頭的連續時間和由它所激起並滿足了注意力運動的結合。

    這個對電影創作人來說非常重要,為了更容易理解和便於電影人在拍攝時的應用,這個概念可以理解為,電影的節奏是綜合運用各種技藝製造不同層次的對比效果。它的作用是達到引導觀眾注意力和激發觀眾情緒的目的。

    電影中,製造不同層次的對比效果對影視創作人創作非常重要,透過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和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兩個案例就可以看出。

    在侯孝賢的電影裡拍攝打鬥鏡頭,與常規的功夫片拍法相差非常大,他不用運動鏡頭和近景特寫去渲染,而是用全景,遠景甚至大遠鏡的固定機位。

    按照好萊塢標準套路,這是違反常識的做法,但這恰恰是侯孝賢導演個人風格的印記。

    這其中的玄機就在於他用像畫一樣的全景去展現時代景觀,卻用中近景去表現人的內心情緒,所以觀眾適應了這種語境後,注意力就被引導到角色的情緒中。

    他的電影中,大全景的鏡頭特別長,而表現人物交流和狀態的鏡頭相對較短,觀眾就會關注到人物的情緒瞬間。

    而黑澤明的《羅生門》中的這一段則恰恰相反。這段內容是用快切的短鏡頭去渲染森林裡幽閉的氣氛,卻用長鏡頭甚至停頓來凸顯人內心的緊張和惶恐,兩種節奏各有風格也各有目的。

    所以鏡頭的長短以及快慢節奏只是相對概念。在慢的語境中,快是強調,在快的語境中慢也可以成為強調。電影就是利用這些不同長短的快慢相接,或其他各種對比形式創造獨特的節奏。

    電影的變化莫測的特點特別像音樂,所以黑澤明導演說,電影和音樂最接近,電影節奏的控制核心掌握在導演手中。

    他就像交響樂的指揮,劇組是是他的曲譜,主創人員是他的樂隊成員,思想是他的指揮棒,他需要運用自己的思想指揮主創人員,用他們的裝置和技術以及藝術造詣來創造變化萬千的節奏。

    這些技藝包括五個主要部分,分別是敘事節奏、表演節奏、造型節奏、聲音節奏和剪輯節奏。總之,想要拍出好片還是需要導演應用自身的綜合能力,這裡提到的視聽語言就是指電影造型的部分,有以下 6 個方面。

    1.鏡頭長度

    從《悲情城市》和《羅生門》就可以看出長短鏡頭並不是判定電影節奏的標準。很多一鏡到底的長鏡頭依然有其變化豐富的快慢節奏,它依靠敘事、表演節奏以及排程來實現節奏變化。

    很多片子拍攝的非常的快,剪的非常快眼花繚亂,但是看完之後什麼也沒看明白,這是對長短鏡頭、對節奏的一種錯誤理解。

    而對於常規影片來說長與短的對比,是最常用的節奏控制手段。創作人需要在拍攝之前對作品有十分清晰的考量和抉擇,瞭解片子是以長鏡頭為主,還是以短接鏡頭為主,或是指在特定某個情節使用長鏡頭或者短鏡頭。

    2.景別的變化

    景別的鏡頭型別及使用技巧 你需要深化理解的是,如何用景別變化創造節奏,通常會將劇本定一個景別標尺。

    景別標尺就是拍攝中最常用到的景別,像希區柯克導演的《後窗》的這個段落,大量的中景以展示人物和人物,以及人物和空間,也就是環境的關係。

    它的目的是為了正常的推進敘事。中景是最容易讓人融進故事之中的一個常規景別,所以當你在通篇都是中景為主,而用到大特寫或者大遠景時,就讓畫面的意義非凡。

    要麼用大特寫來強調人物的內心或者人物的狀態,要麼用大遠景來渲染氣氛和渲染當時的情緒,這是景別的大與小的對比。

    3.攝影機的運動及排程

    在《羅生門》農夫上山的這個段落裡,導演使用前景遮擋,再利用跟鏡頭的運動方法,加快了農夫上山的節奏,但是當農夫看到屍體時,鏡頭戛然而止。這就是動與靜的對比。

    4.光線對比

    在印度電影《未知死亡》中,在敘事時間上的前半部,敘事時間不是指影片的時間而是敘事發生的前後時間。前半部的影調明亮,以高調為主。外景的Sunny明媚,背景色彩豔麗且飽滿。

    後半部分進入主人公的復仇階段,影調驟變,大光比、高反差,室外陰鬱,室內以暗調、冷色系為主,因為敘事的需要,令前後的色調反差創造不同的敘事節奏。這是光線的明暗對比。

    5.色彩對比

    電影《紅高粱》中,女主角的紅棉襖和紅轎子,在黃土地上,男人們灰布衫的襯托下,她顯得十分顯眼,這就是色彩的對比。

    6.特效和特技攝影

    而在《駭客帝國》中,則用高速攝影和特技攝影來變換節奏,打造鏡頭可以很快也可以很慢,甚至更慢。慢到人以前的思維所不能理解,360度展現同一瞬間的動作,稱之為“子彈時間”。

    還有很多類似的或者比這更慢的視覺效果,或者快到讓人無法想象的每秒幾十幀不同畫面的組合來完成一個清晰的注意力引導的效果。

    很多影片偏向於用剪輯創造節奏,但是畫面與畫面之間的注意力的切換和對觀眾心理層面的引導,非常值得創作人去思考和探索。

    以上這些案例在提示大家,關於電影節奏的創新手段是無窮盡的,只要你敢想,你也能創造新的節奏。那麼導演執導一部電影的節奏不只是其本人與生俱來的特質,更是結合了其人生經歷和人生感悟的綜合體。

    同一個導演在不同的階段也會呈現不同的電影節奏感,伍迪·艾倫早期的電影創意豐滿,嬉笑怒罵,節奏頗快。但老年的作品卻越來越趨近於沉穩和冷靜。

    一個好的導演,就像是軍隊的最高指揮者,一部影視作品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視作品的風格,也往往體現著導演的藝術風格和性格,更能體現出導演看待事物的價值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im的具體用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