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宋博士讀書會
-
2 # 天天來啦l
關於普通話和方言,題主給的兩個選項分別是“統一語言”和“保留地方方言特色”。其實這兩項並不一定構成衝突。
先說“統一語言”。首先這個在中國已經推行很久了,就是大家一定不陌生的“推普”。我覺得這個肯定是有必要的,據說當初有爭議的點是把哪種方言作為基準。不過既定事實就是北京話被作為基準音發展產生了普通話,現有普通話也已經被教授給了成千上萬好幾代的中國莘莘學子了,這裡就不囉嗦了。說說為什麼我覺得“統一語言”有必要吧。主觀上講,我是一個留學生,都到海外了要是沒有“推普”政策,可能遇到同胞都是雞同鴨講(答主是浙江人,當地方言和普通話以及大多數其他中國方言差別極大),初來乍到時候英語口語又玩不轉,那可真叫與世隔絕了。說真的,主觀感受來看,沒有什麼比出國遇到同胞的時候更能感受到“推普”作用了,畢竟以前在家都是說方言的。客觀上講,中國是一個多方言的國家,且有很多方言互相之間不能交流溝通,現代社會國內人口遷徙的需求日益頻繁,且新的交通技術出現使頻繁長距離人口遷徙成為可能(區別於古代),假如沒有一種“標準化”的大家都能聽懂的語言,會給國民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舉個例子,試想我去年回國去四川旅遊的時候,要是沒有“推普”,我操著一口吳音就進了巴蜀之地,可能想在成都訂個旅館都要花九牛二虎之力吧。說到成都,我還能舉一個反面的例子。成都算是我個人感受到普通話極其不受歡迎,或者說很少用到的一個大城市,個人感覺甚至超過了很多人印象當中比較“排斥”推普的廣州(我在廣州實習過半年,普通話工作生活基本沒有遇到不便)。可能成都話基本能被會普通話的人聽懂是一個原因,但是在我初到成都,想在我訂的旅店邊上的超市想買點止瀉藥備用的時候,我還是遇到了一些不便。我用普通話問店員:
“有止瀉藥賣嗎?”
“哈子?”(四川話)
“就是拉肚子吃的藥。”
“沒得。”(四川話)
我愣了一段時間,反應過來她的意思是說沒有。雖然總的來說仍舊是很簡短的對話,但畢竟超市店員也屬於服務業者的範疇,遇到普通話顧客不僅因為自己不會普通話讓顧客無端重複了一遍,且自己的表達讓顧客理解產生了一定困難,這對於一個服務業者而言,是比較失敗的。還有一個比較直觀的例子,就是我現在所在編輯的答案,也是基於普通話思維的,要是作為讀者的你沒有學習過普通話,那麼即便用方言系統學習過漢字,想必讀起來也是晦澀難懂的。
再談“保留地方方言特色”。這個其實就更多的是感性的、情感上的東西了,不像理性上我就覺得“統一語言”是那麼的有必要。“保留地方方言特色”,怎麼保留,保留的目的是什麼,這些其實都是比較有爭議的。我個人的觀點,語言本身就是適者生存的,方言也是一樣。假如一門語言/方言因為有人逼你不要去說而滅絕了,那這個屬於抹殺。感情上我覺得它命不該絕,需要挽救;理性上它可能存在其優越性,需要挽救。但是假如沒有人逼你不要去說一門語言/方言,僅僅是人們把它淡忘了,那就隨它去吧。
在我的家鄉(浙江北部一個寧靜的小鎮)外來人口有不少,我出門買東西會先試探性地用方言,假如對方還你一臉詫異的表情,我會馬上換上普通話說上一句抱歉,繼續交流下去。別人不遠千里跑到了你的家鄉,覺得你的家鄉不錯而定居在了這裡,沒事兒咱也別用鄉音給人添堵了。而另一方面,我身在海外,有一次在超市居然聽到了有老鄉用鄉音在給他家打越洋電話,那一刻,我激動得淚流滿面。
-
3 # 陌上知味
我是這麼想的,當地方言能學會最好了,如果不會也無妨的,畢竟我們國家推行普通話幾十年了,這方面不要有過多的耽心。
先說我自己吧,我美院畢業的第二年就去深圳找設計工作了。一開始心裡也有這個耽心怕遍地都是廣東人講粵語,聽不懂怎麼辦……。到廣州下了火車我找個衛生間將身上穿的秋衣秋褲脫下來丟進垃圾桶中,三月份南方的天太熱了不能再穿裡面的厚衣褲了。
之後我找到長途客運站,到售票口買到深圳的票,售票視窗的小姐姐與我輕鬆的口語交流,小姐姐帶著濃重粵語口音的普通話聽著真好聽。已往電影電視劇中廣東人講普通話也沒有什麼感覺,但是身臨其境與廣東人交流感覺好好的,我心裡的負擔一下子就放下了。
後來在關外的寶安區找到了一家設計公司,老闆就是一個精幹的廣東本地人。普通話講的很好,與我們外地來的設計師都用普通話溝通。他只有與廣東客戶和他表弟阿祥講話時用白話。
有一個案子的設計是我負責的,甲方是一個跳舞蹈的美麗女人,廣東人。加班到深夜十二點了,舞蹈家一直跟著看我設計的海報,我們老闆黃總提議去某某海鮮酒店吃夜宵,我,老闆,女舞蹈家,阿祥我們四個人就去吃夜宵了。吃飯的過程中他們三個人全程粵語,一直在講話,好像中間講話的過程一秒鐘都沒有停過。黃總講話有打手勢的癖好,一講話就手舞足蹈眉飛色舞的。
我全程懵逼,一個字也聽不懂,就是將喜歡吃的各種海鮮往嘴裡使勁吃,美女雖然在我對面,但顧不了那麼多了,第一次吃海鮮,實在太好吃。
他們講話的時間其間時不時又哈哈大笑,好多次後阿祥就問我:你怎麼不跟著我們一起笑呢,多有意思呀?我說你們講的鳥語我一句也聽不懂,我笑不出來呀。
-
4 # wang_H
一個人出門在外只會說你家鄉話肯定不行,普通話這一通用語言當然要熟練掌握,在外面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透過普通話來溝通這是必然的,但你作為外來人無論在哪裡謀生,工作與求發展,當然也需要熟知當地人的地方方言,最起碼也要能聽的懂,這樣才能避免一些因語言原因而產生的尷尬,而你想更好的與當地人溝通那就需要學習並會說當地的方言,這樣才能更好的融入當地人文環境中,使自己在外地的生活與工作都遊刃有餘。
我在深圳工作過相當一段時間,初去深圳時對粵語是完全聽不懂,剛找工作也常因語言問題處處踫壁,不少單位他們優先招懂粵語的,也是啊,他與你說話,你聽不懂,他用鱉腳的普通話與你溝通他也辛苦,你也聽的幸苦,初期確實比較艱難,老闆們高管們也會要求下屬學會說白話,至少要聽懂,而你即使不會說也需要將你滿口的純北方普通話稍作改變,以利他們能聽起來不吃力,這個情況在港企及當地人辦的企業及公司裡較為普遍。
不會說當地話甚至聽不大懂肯定會多有不便,雖不能說當地人會排外欺生,但你與非熟人交流便會較為困難,人家與你語言交流不暢當然也就會懶的與你多說,受冷落是免不了的,但你會說當地話,至少理解毫無問題那情況就肯定不同,問個什麼事人家也會熱情的講給你聽就比如廣東人,有些人說廣東人排外欺生。看不起北方人,其實也不盡然,那是你沒有將自己融入到當地的人文環境中,你的語言,你的行為一切的一切都讓當地人覺得你就是一個不好交流的北方人,那自然會讓人冷落你,疏遠你甚至卑視你,俗話說"入鄉隨俗",你即在一地長期工作與生活,那為了自己在外地能活的更順暢,何不花多點精力去了解當地並融入他們呢?
回覆列表
學,才能融入團隊。不然,你聽不懂同事們和當地人的溝通啊。
再說了,入鄉隨俗,學學也很好的,融入當地文化,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