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掌櫃石嫣

    這是因為整個農業的鏈條非常長,比如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村裡的經紀人,到地區的批發市場,再到一級城市的批發市場,再到流通,這個環節非常長,每個環節都有它自身相應的利益和價值,而農民在這一端,處於一個資訊嚴重不對稱的階段,他們不知道什麼地方的產品質量好,可能他們也沒有車,沒有把產品運輸出去的可能性,另外就是農產品的特點,成熟了馬上就需要賣,第二天賣不出去就可能會爛掉,所以農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比價去跑市場,可能一有人來買就賣出去了,所以就會出現從生產端到消費端,農民只能拿到大概零售端價格的10%-20%,這也是聯合國糧農組織調研的一個數據;因此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提高農民生產端收入的話,首先應該要加強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然後解決過去資訊的不對稱、流通的不對稱等,能讓農民透過組織化起來之後,增強他們的談判能力和組織能力,進而能夠獲得一些城裡的銷售資源和渠道,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 2 # 鄉村裡的小賀

    因為農民在地裡收割後轉賣為商販,商販在一轉手,多少東西都是轉來轉去,都是為了轉中間差價,其一最不受益的是農民,辛辛苦苦的打下來的糧食賣不上好價錢,而一轉手,就會價錢提升,下一步進入超市,價格又不一樣了,往往在街上買東西,在一上超市一對比,價格相差太多,

  • 3 # 琿春徐飛

    這就是小農經濟生產模式的結果。

    小農經濟生產模式生產出來的糧食,是毛糧,且數量少,沒有規模,何來效益。

    農民把毛糧賣給小糧販子,這是第一道販子。

    小糧販子再把毛糧賣給糧食加工小作坊,這是第二道販子。

    小作坊再把加工出來的糧食賣給大型糧油公司,這是第三道販子。

    大型糧油公司再把糧食包裝成袋,打上商標,產品合格證,安全認證,工商條型碼,產品名稱,數量,等級,公司廠址,公司名稱,廠址,統一認證標誌等等,再賣給超市,這是第四道販子。

    超市經過物價認證,加上稅務,員工工資,運輸,保管,利潤,不可予見等等費用,再定價賣給消費者,這是第五道販子。

    想一想,農民的糧食經過五道販子,得加價多少錢。

    如果不是小農經濟生產模式,而是大型農場,產供銷一條龍,糧食價格,銷售,就有賺頭了。農民,你應該明白了吧。

  • 4 # 陳倉蚊龍

    農民賣的小麥,一斤一元一角。

    磨成麵粉,再作成蛋糕餅乾,在超市一斤十幾塊一斤。

    這就是市場執行的規律!

    一元一角小麥要生長成,得九個月時間。

    十幾元一斤的蛋糕餅乾生成,則需要半個小時!

    這是原始種植與增值加工的區別!

  • 5 # 新創農人

    超市賣的糧食為什麼比農民賣的貴?

    農民賣的糧食是毛糧,是最初級的產品,沒有經過任何加工,甚至有的都是散賣,連包裝都沒有,而超市賣的是製成品,糧食經過了清理,篩選,甚至有的糧食還得打磨,脫殼等加工後才能進入流通渠道,再經過商業企業進行品牌打造宣傳,包裝後才能進入零售環節。這一系列環節中產生的儲存費,運輸費,加工費,加工過程中的損耗,人工費,廣告宣傳費用,包裝費,店租等所有費用計入成本後進入超市的零售價就會很高了。

    要想農民賣的糧食跟超市賣的一樣貴,就需要進行糧食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減少流通環節,找到直接客戶,這樣就能提高農民收入了。

  • 6 # 糧油市場報

    說實話,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有兩點:第一就是所謂的“附加值”,第二就是“生產成本以及環節”。農民賣掉自家的糧食為什麼價格那麼便宜?主要還是附加值太低,糧食生產雖然很累,但是基本上來說技術含量不是特別高,從產業發展來說,糧食種植大多是“第一產業”,註定不會獲得過多的附加值。而這些糧食要經過多重的加工以及運輸,營銷以及銷售成本之後,才能成為擺在超市貨架上的糧食,這其中需要烘乾,篩選,過濾,除雜,運輸,廣告以及人工成本等多個過程,而幾乎每一個過程都要付出一定的支出。最終這些成本附加在一起,讓原本農民手裡1塊多錢一斤的糧食成為市場上售價為幾塊錢一斤的產品。因為從本質上來說,農民手裡的糧食和超市所銷售的糧食已經不是同一型別的產品!具體來說,農民賣掉的糧食屬於生產原料,而超市所售賣的那些糧食已經是經過企業加工後的商品,如果從產業發展來看,農民生產糧食以及賣掉糧食,是一個典型的第一產業,也就是農業的典型代表。而在糧食被企業加工成精細化產品的過程,是一個典型的第二產業,比如說小麥被磨成麵粉,稻穀被碾成了大米,都是如此。而超市再去賣掉這些商品的時候,就又從第二產業轉化為了第三產業,也就是所謂的服務業,畢竟超市所提供的不僅僅是售賣功能,還有很明顯的服務功能。比如說,糧食產品如果出現質量問題,需要退換貨或者理賠,這些都要計算在這些產品的成本之中,從而最終助推“糧食便宜,但是產品價格很高”的現象發生。

  • 7 # 壯鄉小美

    為什麼農民種的糧食賣得很便宜,而超市賣的糧食就很貴?其實這個是有原因的。

    我們剛收回來的稻穀,曬乾後,拿去賣,我記得之前我媽拿去賣一斤也才1塊錢左右。但如果脫粒以後,價格就貴了一些。米的價格也看品種,如果不好吃,那也不得價格,像我家這邊,晚稻比早稻貴。我們家鄉種的米還算有點名氣,我媽拿去賣一斤2.5-3.5塊錢左右。這是在我們鎮上賣的價格了,但是在市裡就不一樣了,肯定會貴很多。

    稻穀從農民手中到第一波商販手中是一種價格,而第一波商販到第二波商販手裡,價格又抬高了。因為他們也要賺錢,而且在途中也需要用車拉米。經過很多人,米才會到超市,那價格自然就貴了。

    稻穀、運輸、加工、包裝、安全確認等等各種程式都是需要錢的,而在最後才到超市,如果價格不貴,超市不掙錢,那超市還賣米幹嘛。

    如果農民有大型生產米基地,從種下去到賣給超市都是自己做,那肯定是可以掙錢了,但中間經歷太多,一層層的,農民自然賺不到錢了。一個是原始的,一個是加工過的。其實說白了就是農民沒有能力從初端一次賣給終端。

  • 8 # 種田博士後

    經濟學上有一條定律,在一個價值鏈條上集中度越高的環節,越有較強的議價能力。

    在糧食流通鏈條上,第一環節是種田的農民。這一環節集中度最低,2億多農村家庭,每家都是一個獨立核算單位,互相競爭。而糧食收購單位相對集中,所以糧食收購單位有能力將糧食的價格壓到農民剛剛有一點點利潤的程度,這就是糧食價格一直偏低的根本原因。這種現象也不只是在中國,很多國家都是如此。

    經過糧食收購公司、糧食加工企業和超市這幾個相對集中的環節後,當超市面對城市消費居民時,情況剛好相反,這時買糧的是一個極度分散的群體,超市就有機會獲取可觀的利潤,將糧價定得很高。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方說醫院面對患者,顯然患者是集中度比較低的環節,那麼醫院的掛號費、醫藥費、處置費、住院費等等,如果沒有國家的管理部門監管,幾乎想定多高有多高。北京的大醫院,特需專家500元,一個專家一上午掛40個號,每個人只能輪到五六分鐘。但當醫院面對醫用器材供應商時,它本身就成了集中度比較低的環節,所以醫療儀器價格高得嚇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幻西遊怎麼快速刷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