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夫舟

    康熙五十六年,朝廷派到西北平定叛亂的六萬大軍全軍覆沒,這個時候需要派一個一個皇子去統兵。一旦誰得到了這個差事,那麼他就是大將軍王。在這種奪嫡的關鍵時候,誰做了大將軍王極有可能就是皇位的繼承人。加上大將軍王統率十萬大軍,諸位皇子自然都想搶著做大將軍王。

    在諸位皇子心中都是這樣想的,可是決定這個事情的卻是康熙。康熙是大清皇帝,肯定得從國家大事上著眼,以朝廷的大局為重。朝廷剛剛經歷了慘敗,六萬大軍灰飛煙滅,必須找個能夠擔當得起這個差事的人去做這件事情。軍政可不是民政,民政出了錯,還能夠及時的改過來。軍政上稍有疏忽,十萬大軍立馬就被敵人消滅殆盡。明朝的時候,明英宗朱祁鎮聽信宦官,帶著大明的精銳部隊在土木堡被瓦剌殲滅,皇帝被俘,北京被圍。如果不是于謙力挽狂瀾,大明至少會丟掉整個北方。

    所以無論是四爺還是八爺內心中都明白,只有老十三和老十四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諸位皇子之中,只有他們兩個真正的懂得行軍打仗。康熙害怕老十三捲入奪嫡之亂中,所以他以老十三殺鄭春華為名將其囚禁起來了。康熙不可能突然把這個犯了錯的皇子放出來,讓他擔任如此重任。這樣太過於兒戲,於情於理,這都是不合適的。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四爺還是八爺都能夠看出來,老十四是最好的選擇。康熙作為皇帝,自然也能知道這一點。

    即使如此,八爺還是不死心,不得不說朝堂上這一番君臣父子過招真的是非常精彩。康熙讓老九發表意見,而老九則以老九管著兵部為由,逼著老十四保舉老八。因為老十四是八爺黨中的一員,自己也承諾了要保舉老八。一旦老十四保舉老八,康熙也不好讓老十四當這個大將軍王。

    薑還是老的辣,康熙早就看出了這一點,直接說了一句:

    “但朕現在想聽聽你的見解。”

    老九沒有辦法,只能又新生另一計。他以大將軍王只需要運籌帷幄便可,同時抓住了康熙所說的話,要找一個賢明的皇子來做大將軍王。很明顯,老九說的這兩點完全是給老八加分。這個時候,老十也站出來,以諸葛亮帶兵為例替老八加分。他們一唱一和,此時的康熙十分失落。

    關鍵的時候太子太傅王掞站出來了。王掞並不是真心想舉薦太子帶兵,因為他內心之中也知道太子是不可能復出的。他這麼一鬧,所有人都明白了,如果真如老九老十這樣所言,廢太子都能夠做大將軍王。從這裡,不難看出來老八來擔任大將軍王是非常愚蠢的。

    康熙正好藉著王掞這個事情,假裝批評王掞一番,並順利話題轉到老四這裡。

    老四畢竟有鄔先生,能夠提前明白康熙的意思。這就如同考試的時候,你能找到明天要考試卷的題目,提前做一遍。這種情況下,誰還是你的對手呢?

    老四藉著這個事情成功的拉攏了老十四,並且還讓年羹堯擔任了陝甘總督。最為重要的是透過這個事情,老十四在康熙面前樹立了高大形象,同時又分化了八爺黨。可以說如果八爺黨不分化,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能夠團結一心,老四是很難順利繼位的。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2 # 秋媚讀史

    康熙晚年,西北動亂,朝廷派傳爾丹帶領的六萬平叛隊伍全軍覆沒。訊息傳來,朝野震驚。

    傳爾丹失敗,檯面上的原因:他貪功心切,急於找到叛軍決戰,以至於輕敵冒進,孤軍深入,反而被叛軍打敗。

    臺下的原因:權力之爭。八爺黨為了爭奪兵權,不惜朝廷全軍覆沒。八爺黨管著戶部,也就控制著糧餉;四爺掌著兵部,決定著用兵的方略。為了奪取西北的兵權,八爺黨不僅在軍糧上動手腳(該發放的軍餉,找理由不發放),而且故意催促傳爾丹早日決戰。傳爾丹不得已,只好急忙應站,以至兵敗。

    傳爾丹之敗,不是敗給叛軍,而是敗給八爺黨。

    當戰報傳來的時候,康熙已經對此洞若觀火,決定挑選一位皇子出任大將軍王。最終,十四阿哥被康熙選中。

    第一,康熙的皇子成材的不少,軍事人才卻不多,只有十三阿哥與十四阿哥是軍事專業人才。十三阿哥身陷囹圄被囚禁在宗人府(被康熙保護起來),能夠領兵打仗的皇子只剩下十四阿哥。

    第二,在當時的形勢下,只有八爺黨的皇子能夠擔當此重任。打仗需要的糧草和兵馬,全部被八爺黨掌控,其他派系即使出任大將軍也會鎩羽而歸。十四阿哥是八爺黨的骨幹,由他領兵打仗,不會受到內部掣肘。

    第三,康熙為了分化八爺黨。太子二次被廢之後,康熙沒有再立接班人,儲位之爭已經白熱化。其中八爺黨的聲勢最大,甚至威脅到皇權,這是康熙絕對不能容忍的。

    康熙把八爺黨的十四阿哥提拔為大將軍王,可以讓團結的八爺黨不再團結。八爺黨的黨魁是胤禩,其他人都是唯他馬首是瞻。這一任命狀,讓“小跟班”的身份地位超過老大,內部格局必然分化。

    胤禩分析大將軍王就是康熙的接班人,結果花落十四阿哥,這對志在皇位的他是個不小的打擊;十四阿哥原本沒有當皇帝的想法,成為大將軍王后,也難免不產生點“非分之想”。八爺黨內部出現裂痕,既可以減輕胤禛的壓力,也能化解皇權的潛在威脅。

    康熙經過一番測試與權衡之後,才決定選擇十四阿哥出任大將軍王。因為只有選他才能凱旋而歸,只有選他才能分化八爺黨,只有選他才能維持朝堂的力量平衡。

  • 3 # 達摩說

    康熙五十六年,傳爾丹的六萬大軍在西北折戟沉沙,康熙決定派遣一位皇子督陣,授大將軍王,前往西北平叛。朝野上下普遍認為,誰成為康熙欽定的大將軍王,獲得西北的兵權,誰就會成為康熙心目中的繼承人。

    但康熙卻不是這麼認為的,他要趁此機會為四阿哥胤禛繼位鋪平道路。首先,康熙內心深深地知道,傳爾丹的兵敗並不是能力所限,而是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共同陷害的結果。胤禩主管戶部,切斷了前線的軍需供應,而胤禵主管兵部,又催促前線尋找叛軍主力決戰。傳爾丹既無糧草,又被兵部接連催促,無奈之下倉促決戰,才遭遇埋伏。所以,為了保證西北軍需供應,必須要依賴八爺黨的人才行,於是康熙決定啟用老十四胤禵為大將軍王,與八爺胤禩搭檔,可保證前線軍需無憂。

    第二,康熙也是在藉機分化八爺黨,尤其是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的關係。康熙事先大造輿論,導致大家都認為大將軍王的人選就是皇位的人選無疑,八爺黨內部也由此展開了激烈的爭執。老八胤禩表面上退出爭奪,推老十四胤禵為大將軍王,但暗地裡卻把心腹鄂倫岱派到軍中充當耳目,而胤禵也將計就計,策反了鄂倫岱,取得了西北戰事的大勝,胤禩只能將胤禵的天石壽禮換成了死鷹,八爺黨由此徹底陷入了分裂。

    第三,康熙也是在考驗胤禛的大局意識。康熙需要一個有大局意識、肯為國家和朝廷付出的君主,而不是一個爭名奪利的君主。所以,他希望藉著爭奪大將軍王的機會再次考驗一下胤禛。胤禛聽從了鄔思道的建議,推舉老十四為大將軍王,這令康熙十分滿意,確定了傳位於老四胤禛的想法。

    總而言之,胤禵出任大將軍王,是康熙的刻意安排,體現了他出色的政治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小故事家簡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