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容若侃詩詞
-
2 # 文史小茶館
杜鵑鳥不僅有傳說,在其中還隱喻了男女私情。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宋,李重元《憶王孫》
民間傳說,杜宇作為古蜀國第四代國王,因為善於耕作,治理成都一代非常成功。他在晚年把權力交給一個叫鱉靈的大臣,自己去了青城山隱居。鱉靈帶領華人在治理水患,立下了大功。而杜宇隱居以後難以忘記自己的民眾,後來竟在憂思中去世。他死後魂魄化為杜鵑鳥,叫聲淒厲,甚至叫出了鮮血。鮮血遍染大地後,草叢裡開出了杜鵑花。
這也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詩句的來歷。
一個悽美故事的背後,卻有著一些不同解讀。
根據《華陽國志》記載,杜宇的妻子叫梁利,來自朱提(今雲南昭通),和杜宇聯姻以後加強了古蜀國的實力。杜宇的威望在巴蜀一帶變得很高,他同中原的周朝交好,積極開闢疆土,發展農業,還修建牧場花園,很有作為。但後來領內各地洪水氾濫,逐漸年邁的杜宇卻束手無策,想不出好的解決辦法。這時宰相鱉靈主動去治理岷江洪水。在鱉靈盡心盡力想方設法,調動民夫民力對抗水患之時,杜宇卻置自己夫人於不顧,和鱉靈的妻子悄悄勾搭私通。
兩人的私情本來還算秘密,但隨著時間流逝,情況出現了變化。鱉靈在灌縣挖開玉山,一舉解決了困擾國內多年的水患,民眾大為歡欣。杜宇得知大吃一驚,在他看來,這顯得自己很沒有能力,加上問心有愧,杜宇深感又羞又慚。他自知德不如人,民心轉移,就不得不舉行了禪讓,把整個國家讓給鱉靈。自己隱居到青城山終老,死後化為杜鵑鳥,夜間不斷鳴叫,叫聲悽慘。華人聽了,都說:“這是我們望帝的魂魄啊。”
杜鵑鳥的民間傳說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多多少少反映了當時歷史的冰山一角。至於真相如何,三星堆的發現還不足以告訴我們定論。不過,那淒厲的叫聲,也是曾經一個君王一段感情的寫照吧。
《蜀王本紀》:“望帝積百餘歲,荊有一人名鱉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屍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鱉靈為相。時玉山出水,如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為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太平寰宇記》:“望帝自逃之後,欲復位不得,死化為鵑,每春月間,盡夜悲鳴。蜀人聞之曰:我望帝魂也。” -
3 # 山田的春天
杜鵑鳥是林中的一大益鳥,其他鳥類不吃的松毛蟲這些,它認為是最好的佳餚。杜鵑鳥在我們福建龍巖叫布穀鳥,每逢春天來臨需要播種的時節就在對面的山上“布穀,布穀”叫不停,兒時的我們聽到這聲音還很是害怕。
杜鵑鳥是一種巢寄生的鳥,說來就是對自己動物後代很不負責的鳥,用我們的話說判它個叫遺棄罪都不為過。為什麼這麼說呢,很有意思的是,杜鵑鳥不自己築巢造窩,估計是真不會,要麼就是懶惰的要命。要繁育後代了,乘別的鳥窩主外出的時機趕緊把蛋下在其他鳥窩一起(主要針對畫眉這些有點相近的鳥)。讓別的鳥媽媽把杜鵑鳥孵化出來了,杜鵑鳥更狠的是會把巢主真正的孩子給推出窩,讓巢主鳥就只餵養它的孩子,又狠又自私啊!
關於杜鵑鳥還有個感人的傳說:周朝末年,蜀王杜宇稱帝,但眾生貧苦,又加常年洪水氾濫,民不聊生。又個叫鱉靈的人死而復生病當了宰相,把巫山給鑿開,開通了三峽,消除了水患,杜宇念他功不可沒,讓帝位於鱉靈,自己隱居山中,又加之生前樂於教民務農,死後還揪心民眾,化作子規鳥也就是布穀鳥,在春天播種時期總要呼喚提醒民眾趕緊播種,因而“布穀,布穀,快快布穀”地鳴叫不停。
-
4 # 蟬靜無聲
杜鵑鳥,又名杜宇,子規,催歸。它的傳說和西周時期古蜀國的開國國君杜宇有關。
西周建立後武王評功獎賞,杜宇因為伐紂有功被推舉為古蜀地的領袖,稱為望帝。杜宇在農耕方面很有經驗,帶領部族人民開拓疆土、發展耕種,逐漸走出了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因此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和愛戴。可是到了晚年的時候,古國蜀地卻遭受了連年的水患,主要是由於川內的河道狹窄,導致河水四溢而發生洪澇,不僅破壞了耕種的土地,也使老百姓無處安身。杜宇為此傷透了腦筋,這水患不除一日都不得安生呀!後來有一個叫鱉靈的人從河的下游而來,常年生活在江邊熟悉水性,他對治理水患很有見地。杜宇求賢若渴,這麼好的能人正是為國出力的好時候,於是任命鱉靈為蜀國的國相,擔任治理水患的大任。鱉靈出任之後果然不負眾望,積極主持政務,透過實地考察決定把巫山的峽道開鑿清理,讓川內的河流順峽谷而出。經過千辛萬苦地挖掘開鑿,終於把阻擋水流的巫峽貫通,使得原本淤塞橫流的江河,都順勢而出,一瀉萬里,形成奔流不息的滾滾長江。水患得以解除,蜀地老百姓又可以安居樂業了。勞苦功高的鱉靈在蜀地百姓中建立起了威望,杜宇看在眼裡也知道蜀國的前途後繼有人了,於是就把自己的帝位蟬讓給了鱉靈,自己年事已高就退隱到了西山。
《蜀王本紀》雲∶杜宇為望帝,淫其臣鱉靈妻,乃禪位亡去。時子規鳥鳴,故蜀人見鵑鳴而悲望帝。這一段記載可能是杜宇魂化杜鵑的由來,當然這是不是後人的子虛烏有卻不得而知。相傳杜宇去世後魂魄不願離開故國蜀地,也放心不下他的子民,於是就化身為鳥,每年農曆三月間就在樹枝上晝夜啼叫,提醒蜀地的百姓莫忘農事趕緊播種。但是這種鳥的叫聲聽起來悲切哀怨,時間久了蜀地的百姓總覺得這就是先帝杜宇的化身。李時珍曾說∶蜀人見鵑而思杜宇,故呼杜鵑。
故事還有另外一個版本。相傳是鱉靈做了叢帝之後,慢慢地有些居功自傲,仰仗自己治水有功和百姓擁戴的威望變得驕橫跋扈起來,整日獨斷專行不把老百姓的艱難生活看在眼裡。蜀地的百姓不能忍受鱉靈的胡作非為就到請杜宇出山,希望一起規勸鱉靈改過自新,勤政愛民。杜宇不忍心看到自己創立的基業被毀掉,就帶領百姓一同來到城下勸誡。可是鱉靈一看到杜宇前呼後擁這麼大的陣勢,誤以為杜宇要來收回帝位。趕緊下令關閉城門,不讓這些人進來。杜宇一看沒有辦法只得返回了西山。可是國家的命運和百姓的疾苦深深刺痛著他的心,他一心相見鱉靈而無望,最終憂鬱而死化身杜鵑,扇動著翅膀飛過城牆落在叢帝鱉靈後花園的樹枝上,日夜啼叫,聲聲哀鳴,提醒叢帝“以民為貴”,以至於口角滴血,染紅了樹下的杜鵑花。這個故事就是杜鵑啼血的由來。
回覆列表
杜鵑也就是子規,又叫杜宇、催歸。它總是朝著北方鳴叫,六、七月嗚叫聲更甚,晝夜不止,發出的聲音極其哀切。所以叫杜鵑啼歸,簡稱子規。
杜鵑鳥,又名蜀魄、蜀魂、催歸。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杜宇人稱望帝,他做皇帝之後勵精圖治,非常賢德。
後來蜀地發大水,他的丞相巫山治水有功,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巫山,於是便將皇位禪讓給了巫山,獨自離去。
他死後化作一隻小鳥,由於思念故土,這隻小鳥整天叫著“不如歸去”,以至於嘴角都啼出了血來。地上有一種和他同名的花,叫杜鵑花,據說就是他啼出的鮮血滴在地上交成的。
所以為歷代詩家所傳誦,如李商隱名句“望帝春心託杜鵑”;李白的“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