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一下我讀博士的感受:
1. 讀博士前想想清楚:這個領域是不是自己喜歡且感興趣的?不一定本科學什麼,博士還是學什麼。
2. 讀博士會經歷一個或長或短的苦悶期,積極面對並不難過。
3. 結構工程這個學科博士的難度比較低,因為畢竟是非常偏重實踐的學科,並不需要基礎理論創新。
4. 結構工程博士畢業後的待遇,我只能說不一定比研究生高很多,更多的時候,博士給你的是一個平臺。
5. 我絕對不會勸你讀結構工程的博士。
後面都是我的經歷,說的可能有些沒有邏輯,想到什麼說什麼,大家沒時間可以只看上面。
---------------------------------------------------------------------------------------------------
結構工程博士3年級,預計明年畢業。說一說自己的感覺供大家參考吧。先說待遇,肯定夠生活。我們基本工資一般一個月3000 元, 做橫向會有一些額外的補助。有一些同學還會自己在網上接一些分析的工作,也會有額外收入(或多或少吧);科研搞得好就更好,學校會有論文獎勵,我們這發一篇sci學校最少補助1000元;文章很多到年底還可以搞國獎,3w元;成果多學校還有各種其他獎學金可以申請。
總之,博士期間好好幹,生活不成問題。
當時選擇讀博士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本來只是碩士,後來連讀了。博士開始後的大半年沒有確定博士課題,還是在做碩士的課題。因為我們組主要是以工程專案為主,直接做縱向的博士比較少。即使做縱向,很多時候也在做組裡的橫向。所以,剛開始的大半年,就是在做各種工程專案,也沒想博士課題的事情。
後來,組裡有了一個973的子課題,但是跟課題組的主流方向非常不同,是海洋工程方面的。可是那時候博士一年級已經快結束了,仍然沒有合適的課題,就選擇這個在組裡很小眾(其實當時只有我一個人做這個方向)的課題。由於課題方向比較偏,自己很多東西不熟悉,組裡又只有我一個人在做。因為課題有論文要求,需要在一年內出3篇SCI 論文!所以,當時壓力非常大,因為這幾個論文基本都需要我來寫。當時,我只是一個碩士,只有兩篇中文EI。
只能頂著壓力,看英文論文,找方法做下去。大概過了大半年又,陸陸續續投出去幾篇論文。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這個論文投出去後不久就悲劇咯,審搞人意見非常直接,拒稿!而且評價說這是他看過最爛的論文!不過,他仍然很敬業的給了7頁的審稿意見。經過這次,我學到了很多寫論文和科研的方法,後面的幾篇論文都比較順利的錄用了。這期間,還經歷了失戀,申請出國聯合培養等等。總之算是我人生中比較充實的一年了。
再後來就到了現在了,今年3月到了倫敦,整體上壓力已經比較小了。算是度過了讀博士最苦悶的時期。
總結一下我讀博士的感受:
1. 讀博士前想想清楚:這個領域是不是自己喜歡且感興趣的?不一定本科學什麼,博士還是學什麼。
2. 讀博士會經歷一個或長或短的苦悶期,積極面對並不難過。
3. 結構工程這個學科博士的難度比較低,因為畢竟是非常偏重實踐的學科,並不需要基礎理論創新。
4. 結構工程博士畢業後的待遇,我只能說不一定比研究生高很多,更多的時候,博士給你的是一個平臺。
5. 我絕對不會勸你讀結構工程的博士。
後面都是我的經歷,說的可能有些沒有邏輯,想到什麼說什麼,大家沒時間可以只看上面。
---------------------------------------------------------------------------------------------------
結構工程博士3年級,預計明年畢業。說一說自己的感覺供大家參考吧。先說待遇,肯定夠生活。我們基本工資一般一個月3000 元, 做橫向會有一些額外的補助。有一些同學還會自己在網上接一些分析的工作,也會有額外收入(或多或少吧);科研搞得好就更好,學校會有論文獎勵,我們這發一篇sci學校最少補助1000元;文章很多到年底還可以搞國獎,3w元;成果多學校還有各種其他獎學金可以申請。
總之,博士期間好好幹,生活不成問題。
當時選擇讀博士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本來只是碩士,後來連讀了。博士開始後的大半年沒有確定博士課題,還是在做碩士的課題。因為我們組主要是以工程專案為主,直接做縱向的博士比較少。即使做縱向,很多時候也在做組裡的橫向。所以,剛開始的大半年,就是在做各種工程專案,也沒想博士課題的事情。
後來,組裡有了一個973的子課題,但是跟課題組的主流方向非常不同,是海洋工程方面的。可是那時候博士一年級已經快結束了,仍然沒有合適的課題,就選擇這個在組裡很小眾(其實當時只有我一個人做這個方向)的課題。由於課題方向比較偏,自己很多東西不熟悉,組裡又只有我一個人在做。因為課題有論文要求,需要在一年內出3篇SCI 論文!所以,當時壓力非常大,因為這幾個論文基本都需要我來寫。當時,我只是一個碩士,只有兩篇中文EI。
只能頂著壓力,看英文論文,找方法做下去。大概過了大半年又,陸陸續續投出去幾篇論文。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這個論文投出去後不久就悲劇咯,審搞人意見非常直接,拒稿!而且評價說這是他看過最爛的論文!不過,他仍然很敬業的給了7頁的審稿意見。經過這次,我學到了很多寫論文和科研的方法,後面的幾篇論文都比較順利的錄用了。這期間,還經歷了失戀,申請出國聯合培養等等。總之算是我人生中比較充實的一年了。
再後來就到了現在了,今年3月到了倫敦,整體上壓力已經比較小了。算是度過了讀博士最苦悶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