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康愉子
-
2 # 左刀三爺聊財稅
——左刀三爺 不胡扯,不抄襲——
首先我們看一下相關的概念來為最後的結論做一下鋪墊。
營業收入營業額這個概念比較粗糙,描述一個企業的經營情況大家多使用營業收入這個概念。按照企業從事日常活動在企業的重要性,可將其收入分為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等。
主營業務收入是指企業為完成長期經營目標,從事的經常性活動實現的收入,如工業企業製造並銷售產品,商業企業銷售商品,保險公司簽發保單,諮詢公司提供諮詢服務,軟體開發企業為客戶開發軟體,安裝公司提供安裝服務,商業銀行對外貸款,租賃公司出租資產等實現的收入,這些活動形成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構成收入,屬於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
其他業務收入是指與企業為完成其經營目標所從事的與經常性活動相關的活動實現的收入,如工業企業對外出售不需用的原材料,對外轉讓無形資產使用權的,這些活動形成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也構成收入,屬於企業的其他業務收入。
在這裡我們要明確,營業額概念頂多是企業的營業收入,有時也指主營業務收入。
利潤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的目的就是盈利,就是以自己的經營收入彌補其成本費用,並且還有差額,這就實現了盈利,企業盈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業生產經營的經濟效益,表明企業在每一個會計期間的最終經營成果。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後的淨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
利潤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級為營業利潤
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 (—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投資收益 (—投資損失)。
其中營業收入是指企業經營業務所實現的收入總額,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
營業成本是指企業經營業務所發生的實際成本總額,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
資產減值損失是指企業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所形成的損失。
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或損失,是指企業交易性金融資產等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又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或損失。
投資收益或損失是指企業以各種方式對外投資所取得的收益,或發生的損失。
第二層級是利潤總額。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 — 營業外支出。
其中營業外收入(或支出)是指企業發生的與日常活動無直接關係的各項利得或損失。
第三層級是淨利潤。
淨利潤=利潤總額 — 所得稅費用。
其中所得稅費用是指企業確認的應從當期利潤總額中扣除的所得稅費用,也就是繳納的企業所得稅稅額。
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收入是指企業發生的與日常活動無直接關係的各項利得,營業外收入並不是由企業經營資金耗費所產生的,不需要企業付出代價,實際上是一種純收入,營業外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動資產處置利得,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利得,債務重組利得,政府補助,盤盈利得,捐贈利得等。
結論從利潤的各個公式來看,正常情況下,企業的利潤是從收入中減去成本費用等的,應該說是利潤要小於收入的。但是也不說一定會小於收入,具體要看企業計算利潤公式中的加項金額多少,比如在第一個層級中,如果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和投資收益都比較巨大,那計算出的營業利潤就有可能大於營業收入,這在很多投資類為主的公司中經營碰到,他們前期投資的企業上市了,在某一會計期間,他們進行股權兌現,結果實現數以億計的投資收益,而可能當期的營業收入可能只有數百萬元。
在利潤的第二層級中,也有可能出現利潤總額大於營業收入的情況,比如某個企業因為搬遷等因素,可能營業收入很少,而政府給予的補助又特別多,這時候,利潤總額就完全有可能大於營業收入,甚至在繳納過所得稅後的淨利潤都大於營業收入。
所以在企業經營中,可能會因為某些特殊因素造成利潤大於營業收入的現象,但絕大多數情況下,利潤應該是小於營業收入的。
回覆列表
當然是可以的啦。前面已經有朋友講過是什麼原因,說得特別清楚。
我也再簡單總結下:1、利潤表上有三個利潤: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淨利潤。其中:
利潤總額 = 營業利潤 + 營業外收入 =營業外支出
淨利潤 = 利潤總額 - 所得稅費用
詳細關係可以參考下圖(簡化版的利潤表)。
2、不管樓主說的利潤是指淨利潤還是利潤總額,一般都是兩種情形會導致樓主所說的“利潤大於營業額”:
投資收益非常高,遠遠高過主營收入;
營業外收支淨額特別高, 遠遠高過主營收入。其中,企業的營業外收支最常見的是:政府補貼、資產處理、債務重組利得。上市公司裡也有很多公司,尤其是ST公司,會透過這些專案做文章,讓利潤變得好看起來。
從公司利潤可持續考慮,主營業務收入才應該是公司最關注的,如果出現了“利潤大於營業額”,很可能是公司在不務正業,公司的未來還真是很不好說。如果是投資者,這些公司可得注意。
我最近正好在看上市公司的財務,也看到幾個公司的例子,供大家當做“飯後茶點”。
1、靠政府補貼過日子的黑牛食品。
黑牛食品2017年的年報顯示,全年營業收入是1千多萬,利潤卻有7千多萬,明顯是利潤大於應收收入。利潤哪來的呢?全來自政府補貼,2017年全年的政府補貼有5個多億!
這些年,石油化工、食品、光伏、新能源汽車等行業都在享受高額的政府補貼,上市公司中幾乎有90%的公司,在報表中或多或少列示過政府補貼收入,進2017年以前就有1千6百多億(新浪財經資料)。
2、靠母公司扭虧為盈的ST中達
現在已經更名為ST保千了,更名了也還是ST。2013年的時候,當時的中達在好不容易摘帽後,壓力巨大。於是母公司慷慨解囊,透過債務重組的方式,豁免了中達大筆的債務,最後體現在營業外收入裡高達10個億。
雖然當年的淨利潤只有5個多億,但已經佔主營業務的三分之一不止。
3、靠投資收益撐場面的兩面針。
兩面針牙膏曾是中國牙膏市場的三個巨頭之一,2004年一共賣出了5億支牙膏。可是到了2016年,兩面針非但沒有變得更好,而是銷量大大萎縮,只賣了1.4億支,不到2006年的三分之一。當年兩面針的主營業務利潤也是負的2千多萬。
可就是那一年,兩面針買了1千多萬股中信證券的股票賺了將近1.5個億,又從持有的其他公司股票中,有4千多萬的分紅。這些加起來,立馬就扭虧為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