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涼風起將夕

    被推翻的皇帝朱允炆的老師,方孝儒以死來抵抗朱棣的造反。但是朱棣只說了一句:“這是我的家事,和你有什麼關係。”

    朱棣本身就是一個強者,手下有兵有將,跟著老爹朱元璋一路打天下過來的。他造反和李世民很像,都是建國的最大貢獻者,憑什麼自己不能做皇帝?

    再說,名正言順其實是最簡單,一代人不行,兩三代人自然而然就接受了。畢竟誰做皇帝並不影響下面人的晉升和老百姓過日子。況且他是帝王,誰敢反對他,不過是送人頭而已。

  • 2 # 拾文

    朱棣造反過程中從來沒有名正言順過,奪得天下完全是軍事上的勝利。甚至在軍事上哪怕建文朝廷頻出昏招損兵折將,朱棣也買沒有取得優勢。長時間的消耗下去,朱棣的失敗是可以預見的。照這個趨勢最後的結果會是史書上一筆建文某年,燕王謀反,帝遣某將平之。史書上藩王謀亂實在不要太多。

    朱棣這次顯然不是那種沒用的藩王,他特殊就在於他成功了。在發現無法正常取得勝利的時候,果斷決定賭一把。帶著騎兵突襲南下,一路上避關繞城,在靈璧擊潰朝廷的攔截大軍,然後順利過江進京。建文自焚(一說是跑了,還繼承了他爺爺的舊職,做了和尚),朱棣登基。但哪怕朱棣登基之後,除了他本來的封地,江南地區民間也視他為篡位謀逆,朝廷之中,心懷舊主者也數不勝數。這也導致了後來的遷都,沒辦法呀,在南京實在是沒安全感。

    當然,朱棣自己是不認為自己是謀反的,就算是自己也不能說呀。自古造反必須有個響亮的旗號,在法理上佔據有利地位。朱棣在朱元璋頒佈的《皇明祖訓》中找到了自己的旗幟:“朝無正臣,內有奸惡,藩王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在朱棣看來建文帝身邊的人蠱惑皇帝裁撤藩王,違反了朱元璋的既定國策,他們就是君側之惡,我是奉了太祖皇帝的祖訓,於是打起了清君側的口號,號稱靖難,轟轟烈烈的造反了。

    登基之時,自然還是要表演一番。先是對外發布建文已經死了,這皇帝死了,這麼大個國家不可一日無君呀。於是手下就“勸進”,朱棣說自己也是為了國家考慮,在大臣的勸諫下登上帝位。然後還要把自己的身份抬高一下,把自己的親生母親拋開,認馬皇后是自己的親生嫡母。

    此外,還要盡力的消除建文的影響,釋出了一道命令。凡是建文時期的規章制度與朱元璋不同的,要以老祖宗為準,把不同的全部廢掉。在尊重朱元璋的前提下,消除建文帝的影響,顯得自己敬重祖宗。不給建文帝追封諡號,更不承認建文年號,表示他不是繼承建文地位,而是直接繼承朱元璋的帝位。

    至此朱棣“名正言順”當了皇帝,但歷史是事實,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他篡位的事實。

  • 3 # 白露為霜65799235

    所謂名正言順,也不過就是他掌權了,他說的就是對的罷了。

    朱棣進軍南京打的的靖難旗號,或者也可說是就是清君側。

    打下南京,朱允炆如果不失蹤,必然會“意外”身死,要不然就得禪讓。

    總之就是當了婊子還要讓大夥給他立牌坊。

  • 4 # 幻想的天藍色

    打仗都要有個口號,如果師出無名則名不正言不順,士氣就提不起來,朱棣起兵反抗當時的皇帝朱允炆,自然要提出個正當的理由,標榜自己是正義之師,這樣打起仗來才能提高士氣,名正言順的奪取天下,坐上皇位也要有個說法,那麼朱棣是如何讓自己名正言順了?

    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傷心之餘也在想著儲君的問題,最後決定讓朱標的次子朱允炆來接棒,史書上說朱允炆天性仁厚,孝順正直,跟他的老爸朱標很象,或許是朱元璋太過喜愛朱標,或許是朱元璋想讓繼任者能夠改變他的暴政行使仁政,朱元璋因此選擇了朱允炆,為了讓朱允炆減少威脅,朱元璋又搞了個大獄,將功臣又清洗了一遍。

    然而對於朱允炆來說,最大的威脅卻是他眾多的叔叔們,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疑心病很重的他對功臣們幾次清洗,胡藍案被牽連而死的人高達數萬人,然而另一方面朱元璋對自己的孩子卻實行分封制,將眾多兒子分到各地用來抗擊蒙古和鎮壓叛亂,在1370年後,朱元璋就陸續分封了他幾個年長的兒子,把他們封在西北邊境和長江中部,王位世襲,朱元璋的設想是靠宗族力量來使大明江山千秋萬代,讓兒子們分別駐守全國的戰略要地,想透過他們來拱衛王室。

    這種分封制的弊端早已為人們熟知,當時有個叫葉伯巨的人向朱元璋上疏,卻被下獄折磨而死,洪武九年(1376年),因天象出現異常情況,朱元璋遂下詔,要天下人士上書朝廷,指出政治得失或不公之處,提出批評和建議,葉伯巨是國子監學生肄業,讀詔書後就起草了《奉詔陳言疏》,說當今天下可患者有三事: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

    葉伯巨提出以漢朝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的歷史經驗為鑑,採取“強幹弱枝”的原則,來削弱和限制藩王的權勢,還批評朱元璋錯誤的對待有知識者和文人,沒想到朱元璋看到葉伯巨的上疏後,說葉伯巨這是在挑撥離間,氣的大叫:“速速把他抓來,我要親手用箭射死他。”葉伯巨被抓後關在刑部監獄,受盡虐待,活活餓死。

    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朱元璋分封制的弊端,在他死後屍骨未寒,他建立的明王朝再次陷入戰火,他的孫子朱允炆和他的兒子朱棣大打出手,百姓深受禍害,朱元璋寄以厚望的孫子朱允炆被趕下臺,下落不明。

    朱允炆看著仁慈孝順,卻太過書生氣,在削藩這件事上優柔寡斷、又操之過急,說他優柔寡斷是有人提議想削藩就從勢力最大的燕王開始,然而朱允炆卻選擇從較小較弱的藩王開始,這個給實力最強的朱棣有了集結部隊和作準備的時間,另一方面朱允炆為了達到儘快削藩的目的,第一個目標選擇了周王朱橚,很快就派兵包圍了周王王府,把朱橚貶為庶民,遷往雲南,其後又利用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楩不法行為,廢除了他們藩王爵位,一年內就將五位藩王廢除。

    有人向朱允炆建議削藩不宜過於匆忙,以免引起鉅變,應該效仿西漢實行過的“推恩令”,逐漸瓦解藩王,使其難以抗衡中央,然而朱允炆對這一建議置之不理,一意孤行。

    燕王朱棣看到弟弟們死的死廢的廢,自己再不反抗就要步入他們的後塵,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迎頭痛擊,於是決定起兵造反,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怕權臣篡權,所以在《皇明祖訓》裡說道:

    “朝中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也就是說藩王有向中央索取奸臣,舉兵清君側的權力。所以朱棣就以此為理由,說齊泰、黃子澄是奸臣,皇帝受到他們誘惑才對諸皇子進行迫害,1399年8月,朱棣舉兵誅討,稱自己的舉動是“靖難”,意為平定禍亂,並將軍隊命名為“靖難軍”,所以這場爭奪皇位的戰爭稱為“靖難之役”。

    經過三年戰爭,朱棣成功攻進了南京城,在《皇明祖訓》中也規定了藩王在“撥亂反正”驅逐奸佞後仍應返回封地,不過建文帝在南京城破後下落不明,朱棣傳出建文帝被“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已經自焚而死,這國不可一日無君啊,現在皇帝死了,朱棣在朱元璋活著的兒子中排位最高,於是在大臣們的“勸進”下,朱棣就“名正言順”的坐上皇位,奪取了天下,其實朱棣已經打贏了,誰還敢阻止他登上皇位?那些不服的人結局都很慘,拳頭大就是名正言順,不過不得不說朱棣這個皇帝當的還是很稱職,讓大明走上了一個盛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疑老公出軌,但是沒證據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