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9153849784

    抬梁式架構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唐代時發展成熟,出現了殿堂型和廳堂型兩種基本型別。廳堂式架構的主要特點是室內的柱子與外牆的柱子不等高,柱子與房屋上部結構間不透過鋪作層(斗拱)銜接。唐宋時,廳堂式架構多用於低等級、小體量的建築。殿堂式架構的主要特點是室內所有柱子均等高,柱子和上部屋架間透過鋪作層(斗拱)銜接。唐宋時,殿堂式架構多用於體量較大的高等級建築。宋代以後,隨著斗拱在建築結構中的作用日益減弱,殿堂式架構亦逐漸被廳堂式架構取代。明清時期(1368—1911),內外柱不同高的廳堂式架構成為主要的建築結構形式。

    抬梁式構架,又稱“疊梁式構架”,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普遍的木構架形式,以垂直木柱為房屋的基本支撐,木柱頂端沿著房屋進深方向架起數層疊架的木樑。在柱子上放梁、樑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梁,層層疊落直至屋脊,各個梁頭上再架檁條以承託屋椽,木樑由下至上,逐層縮短,層間墊短柱或木塊,最上層梁中間立小柱或三角撐,形成三角形樑架。樑架中的短柱或木塊又稱為蜀柱。

    在樑架中各層梁兩端和最上層蜀柱上架檁(lǐn),檁間架椽(chuán),構成雙坡頂房屋的空間骨架。 坡頂的重量依次透過椽、檁、梁、柱,最後傳到地表支撐面。即用前後簷柱承託四椽栿、栿上再立二童柱承託平梁的做法。抬梁式架構其架構複雜,要求加工細緻,但結實牢固,經久耐用,且內部使用空間大,能產生宏偉的氣勢又能做出美觀的造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理解“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含義?有哪些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