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痴沉香
-
2 # 帕尼尼說電影
正式開始之前,要說明“功夫茶”是訛傳,“工夫茶”才是正解。
對於“工夫茶”的理解,首先一定要從茶的起源來講起。
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廣東的潮汕地區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如今更成為中國茶藝的代表。因此,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其次,就是茶名“工夫”二字,工夫、工夫就需要沏泡、品茶的工夫!首先來說“沏泡”的工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衝工三者中求之。水、火都講究一個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訣。《茶經》有云:“山頂泉輕清,山下泉重濁,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渾厚,流動者良,負陰者勝,山削泉寡,山秀泉神,溪水無味。”這就已講究得微乎其微了。至於水還有天泉、天水、秋雨、梅雨、露水、敲冰之別,這些都是屬於講究的範圍的,不過這些講究實際上也很難做到,像《紅樓夢》中的妙玉用鬼臉青藏著梅花萼上的雪水用以煮茶,那也只有她才能有此閒情逸致,我輩豈有如是工夫哉。接著來說“品茶”的工夫,品工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閩南人、潮汕人,也仍然儲存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那麼大家看完“工夫茶”的操作流程,就會明白“沏泡”一壺工夫茶是有多麼講究了;就會知曉“品茶”的工夫也絕非易事。那麼也因此,工夫茶深受潮汕人民的喜愛,甚至有不少外地遊客慕名前去享用。
最後,墨跡這麼多的原因是為了可以大家明白,“工夫”意為做事細緻講究,一絲不苟,這正是“工夫茶”的精髓所在,這正是對“工夫茶”的正確理解!
(以上僅為個人拙見,如果不妥,可批評指正,感謝)
-
3 # 銀號角樂團阿東
功夫茶是漢族民間傳統的品茶風尚,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潮汕)府(今廣東省潮州地區,含汕頭市經濟特區、潮州市、揭陽市等)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所謂功夫茶,並非是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
工夫二字,要在水、火、衝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講究一個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訣。《茶經》說:“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
《茶經》又說:“山頂泉輕清,山下泉重濁,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渾厚,流動者良,負陰者勝,山削泉寡,山秀泉神,溪水無味。”
煮茶要訣,“水常先求,火亦不後”。蘇東坡詩云:“活水仍須活火烹”。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勢生猛之謂也。
功夫茶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別也在於茶具。據說陸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廣東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即:一、茶壺;二、茶杯;三、茶洗;四、茶盤;五、茶墊;六、水瓶與水缽;七、龍缸;八、紅泥小火爐;九、砂跳(俗稱“茶鍋”);十、羽扇與鋼筷。
具體炮製方法如下:
第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
第二:納茶 開啟茶葉,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功夫就完成了。
第三:候湯 蘇東坡煎茶詩云:“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們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
第四:沖茶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沖茶了。
第五:刮沫 沖水一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決不溢位(沖水過多,溢位壺面是另一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定。
第六:淋罐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乾,即是茶熟;三是衝去壺外茶沫。
第七:燙杯 潮州土語說是“燒盅熱罐”,乃是衝功夫茶中的功夫要點。
第八:灑茶 幾經數度工夫,最後一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
品茗八法:一、賞澤起舞;二、招君出塞;三、聞香識茶;四、喜逢甘露;五、蒼龍入宮;六、溫床暖玉;七、香消玉蘊;八、歸閣凝香。
關於茶道文化:
工夫茶分福建、潮汕、臺灣三個派系,福建喝鐵觀音比較多,潮汕喝單樅茶比較多,臺灣則喝凍頂烏龍比較多。但是從沖泡方法上來說,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中國茶道之“七義一心”:(一)茶藝;(二)茶德;(三)茶禮;(四)茶理;(五)茶情;(六)茶學說;(七)茶導引(即茶氣功)。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即“一心”)是“和”,這就是中國茶道的“七義一心”。
中國乃禮儀之邦,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透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本能的、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
-
4 # 微拍堂私人定壺
功夫茶顧名思義,就是要花功夫才能泡好茶,比如一斤幾千塊巖茶,泡得好泡不好差太對了,當然,和用什麼壺型什麼料子什麼容量也很大關係。
-
5 # 我弓張長
選用適合泡茶的水、茶具,取用適量茶葉,把握好水溫、水量和沖泡次數,用水沖泡茶葉,浸泡出茶葉的香氣和滋味,就是泡茶。泡茶、品茶為人們身心帶來愉悅,歷來被用以修身養性。
回覆列表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是漢族民間傳統的品茶風尚,據傳煎煮之法來自茶聖陸羽的《茶經》。功夫茶操作起來需要很大的技巧性,沏泡、品飲之道,都隱藏在“功夫”二字中了。 蘇東坡有言:“活水仍須活火烹”,煮制功夫茶,就需要是“活水”、“活火”。這其中的活水自然不會是普通的水。《茶經》中記載:“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這句話就很好的解釋了什麼是活水。在都市中生活的我們想要獲取山泉水比較困難,那麼純淨水也是可以用作替代的。 相比較活水,活火就更容易理解一些,它指的是有火焰的炭火。“活水”、“活火”也是品茗中通用的說法,大部分愛茶人都會自備炭火爐,用以品茶。功夫茶採用烏龍茶葉,濃度高,很多人初次嘗試覺得滋味甚苦,然而喝習慣了功夫茶的人,又不免覺得其他茶過於寡淡。 功夫茶講究“高衝低斟”,“高衝”指的是在將沸水倒入壺中時,要沿壺口內緣衝入,切不可從壺心直接衝倒。倒水時要求手臂高舉,讓沸水從高處衝入壺中,但其手法要求不疾不徐、一氣呵成,這也是功夫茶的一大看點。 “低斟”指的是在斟茶時,茶壺要儘可能的靠近茶杯,傾倒時要求不可激起泡沫、不可有過大聲響。且茶湯需要依次輪轉倒入茶杯,重複三次方可把各個茶杯斟滿,這一步稱為“關公巡城”。若杯中還有剩餘茶水,則需要一點一抬頭的平均點入各個茶杯中,此步驟則稱為“韓信點兵”。 斟茶完成後,要求每個茶杯中的茶亮、色澤都均勻相同,因此“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都是上乘的茶藝功夫,也正是功夫茶的另一大看點。 功夫茶深受潮汕人民的喜愛,甚至有不少外地遊客慕名前去享用,這種集茶藝與茶道為一體的品嚐方式非常美味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