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九象限
-
2 # 夜來風雨聲40
道行有深淺,心量有大小。心經雖短,但卻是無量佛之密因,可以說,所有佛經都是心經的註解。有無量的心,就有對心經無量的解釋。
-
3 # 空月24
心經解釋不一樣是有很多原因的,就像易經一樣,很多學著,或者專家,民間高手,給出的解釋也不一樣,應為每個人的修為水平不一樣,認知學識不同,只能說大家都在一個標準框架內套而已,心經也一樣,它是一步經書,從很早傳入內地,應為是梵文,所以各位高僧的解釋也不同,應為修為有所高低,所以給出的解釋是有出入的,但有個共同認知我們明白就行了,那就是所有經書都教我們的是,行善積德,我們只要按這個標準做事,那你必將萬事大吉,南無阿彌陀
-
4 # 大明天地701
心經只不過講了修行方法和修行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同的境界。因為它是用了一整套的佛教用語和古印度詞語,有些還沒有翻譯,直接用了音譯,這就會對後人的理解產生分歧,就會有不同的解釋。我個人的理解是:
《 心經》第一句當中就包含了方法和最終達到的境界。修行的方法不外有為法和無為法兩種。在印度佛教或者是印度的其他宗教中,用簡單的兩個字來表示,就是“止”和“觀”。先來談談有為法的弊端,然後才能知道無為法的好處。
小乘佛教當中用止的辦法,比如說用守住呼吸的辦法,也會達到一定的不究竟的境界,但是達到那個境界之後就不會再有進步了。這也是所有有為法的詬病之處。修行當中有一個基本狀況就是低層次的看不見高層次的境界。當透過有為法達到某一個境界得出某一些結論後,他們就得少為足,以為就已經到頭了。比如說小乘就得到了“緣起性空”的結論,他們只看到了萬事萬物的相互關係或緣起緣滅,沒有看到更高層次還有控制它們的力量,所以他們認為這些個緣起是沒有自性的。這樣必然陷入人死如燈滅的“斷滅論”。在釋迦牟尼佛後的數百年後,有一些佛門弟子修到了更高的境界,發現原來小乘的說法有毛病,所以就編了一些大乘的經典和故事,比如《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等來反駁小乘的那些個觀點。以至於後來的《金剛經》直接下結論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沒有結果的,“是人行邪道”,正確的修行方法修行道路是,“應作如是觀”。
怎麼觀?《心經》開頭的三個字“觀自在”就說明了一切,不是用眼睛去觀,也不是用頭腦或大腦皮層去觀想某個境界或念某個聲音,那些都是“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的邪道,而是用,把慾念所求以及“用心”的方法即有為法放下之後,人自然自在的存在狀態,來自然而然的觀照,就像一個鏡子存在那裡,它自然有照見的功能,這個“照”才是觀的真實本來含義。也只有這樣的觀照才能將修行帶入到更深的層次,才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才能一層一層的穿越五蘊,達到最後“照見五蘊皆空”的境地。接下來就詳細解釋這個五蘊的實質,感覺上是一種空的能量磁場。比如說有顏色的光波,它也是一種能量。注意這裡的色不異空的色是指色蘊,而不是指色塵。色塵是用肉眼看的,而色蘊是用修行進入這個層次的心靈去感受的,所以它比色塵更空,叫做色不異空。接下來的“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是這種感覺。這五蘊是首尾相接層層遞進的,而且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這些個有著“空相”的“諸法”它是“不生不滅”永遠存在的。它們填滿了整個空間,所以它們“不增不減”。在這種情況下你怎麼能修呢?你只能有進出的自由,沒有修理它們的權力。所以小乘的那些一切有為法的方法及概念,通通都要拋棄,提都不要提:“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個類似於《維摩詰經》中,借維摩菩薩與釋迦摩尼佛弟子的對話,一個個批駁了小乘的那些個觀念。
整部《心經》,最關鍵的修行原理部分,就在般若波羅密多這句話當中。限於篇幅不再詳解。但我卻要指出的是,最後一段的咒,明顯的與前面的經文不相應,疑是某些“有心”人士後加上去的,還美其名曰為般若波羅蜜多咒。“般若波羅蜜多”是無為法,本無咒語,而唸咒是有法。且經中明明寫著“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那麼是誰在唸咒?怎麼唸?“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只是漢傳佛教的翻譯方法,藏傳佛教的翻譯是“嘎代嘎代,巴熱嘎代,巴熱桑嘎代,保地索哈”。印度語屬於印歐語系,跟英語是有相通的,這個咒語翻譯成英語就是:“ God God ,pray God , pray St .God! Please save us”, 翻譯成中文就是:“上帝上帝,祈禱上帝,祈禱神聖的上帝,請你拯救我們吧!”這是無為法嗎?甚至這是佛教的嗎?這個畫蛇添足狗尾續貂的咒語,是不是那些“有心”人士想把我們引入另外一種道路?
-
5 # 段食行者當智
很正常,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者見大小者見小。別說佛經是在講宇宙萬法萬相的真相實相,即使是一句普通話也會有很多種理解,口氣的改變其意都會出現截然相反的結果,更何況是解佛經!
-
6 # 亮見星
《通達覺智境界的明心之經》
觀世音菩薩修行深入通達覺智的境界時,清澈明朗地體驗到五大遮蔽真如本性的事物(即客觀事物和主觀的感受、思想、能動性、識別功能)都是虛幻的,從而不再被任何苦難和兇險的幻象所迷。
舍利弗啊,客觀事物與虛幻沒有什麼兩樣,虛幻與客觀事物也沒什麼兩樣。客觀事物就是虛幻,虛幻就是客觀事物。不僅客觀事物是如此,主觀的感受、思想、能動性、識別功能也是如此。
舍利弗啊,這主客觀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表現形式。沒有真實產生過,也沒真實消亡過;沒有真實的不清淨,也沒有真實的清淨;沒有真實的增加,也沒有真實的減少。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在虛幻境界裡,沒有真實的客觀事物,也沒有真實的主觀的感受、思想、能動性、識別功能;沒有真實的主觀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意識;也沒有真實的客觀景物、聲音、氣味、味道、觸感事物乃至主客觀一切事物;從視覺範圍起一直到意識範圍都不是真實存在的;沒有真實的不明真相,也沒有真實的明白真相;沒有真實的生老病死,也沒有真實的脫離生老病死;沒有真實的苦果苦因,也沒有真實的聖果聖因;沒有真實的智慧,也沒有真實的得到智慧。
因為虛幻中沒什麼能真實得到的,所以菩薩依據通達覺智的境界,而心中沒有牽掛和障礙。因為沒有牽掛和障礙,所以沒有恐怖,從而遠離以假為真的夢幻場景,徹底脫離輪迴而住真如實相境界。
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佛,依據通達覺智的境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
因此要明白這《通達覺智境界的明心之經》是神乎其神的解碼,是大徹大悟的解碼,是至高無上的解碼,是無與倫比的解碼,能去除一切虛幻的苦難,真實不虛。
因此念通達覺智境界的程式碼,就唸: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回覆列表
單從文字上去理解佛學理論,會感到極其抽象,容易產生歧義。心經有句話“依波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疑。”最後的那句咒語,也是叫你去體驗心經所表達的各種境界。所以理解心經還是要靠實證。如果你證得了波若波羅蜜多,你就能理解心經的每一句話了。如果達到無無明盡的境界,從文字上理解心經也就沒有意義了,這時候恐怕就不會有歧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