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長源,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謀臣、道家學者,北周“八柱國”李弼的六世孫,平生輔佐四朝天子。 自幼聰穎,博涉經史,善屬文,尤工詩,深得唐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東宮屬官,遭宰相楊國忠忌恨,只得歸隱名山。安史之亂時,唐肅宗即位,召李泌參謀軍事,又被權宦李輔國等誣陷,再次隱居衡嶽。唐代宗即位後,召為翰林學士,屢遭宰相元載、常袞排斥,出外任職。唐德宗時入朝,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鄴縣侯,世稱“李鄴侯”。
主要成就
政治
李泌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善於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
肅宗即位後,打算任英武多才的建寧王李倓為天下兵馬元帥,而李泌力爭,認為應該由其兄太子李豫(即唐代宗)擔任此職。太子是虛名,元帥有實權,二者的分離勢必會造成政權的分裂。肅宗聽取了李泌的建議。李倓遭讒被殺後,李泌又勸代宗追封他為帝(見《新唐書·十一宗諸子列傳》)。這些做法,既協調了兄弟之間的關係,又保證了政權的統一。在克復二京後,李泌再一次協調了玄宗與肅宗的父子關係。當時,肅宗上奏避難蜀地的玄宗,表示自己願意再回東宮為太子,李泌斷言玄宗不會回來了,當肅宗問起該怎麼辦時,“泌乃為群臣通奏,具言天子思戀晨昏,請促還以就孝養”。玄宗接到第一次奏章後,果然說:“當與我劍南一道自奉,不復東矣。”直到接到第二本奏章,這才高高興興地回去當了“天子父”。因為玄宗知道,即便是兒子真心讓位,那些功臣也不會願意,權力交接的結果很可能會引起另一場動亂,更何況自己已經老了。李泌可以說是洞察了各種政治關係和政治人物的心理,從而作出相應的恰當安排。
(2)具有闊大的政治家胸懷
肅宗當太子時,權相李林甫多次陷害太子,使太子位幾乎不保。肅宗即位後,便想復仇,但李泌認為,如果這樣做,必將傷害到此時仍在蜀地的太上皇玄宗,使肅宗揹負“不孝”之名。肅宗聽後“感悟”,才不再追究。李泌想盡辦法,就是希望肅宗能夠以一位心胸開闊的皇帝形象出現在臣民面前。他對別人這樣要求,對自己也是如此。貞元三年(787年),當李泌被任命為宰相時,他對德宗表態說:“臣素奉道,不與人為仇。……臣無可報也。”充分表現出其人作為一位政治家的氣度。
(3)反妥協,反割地,作風果敢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爆發,隨後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也擁兵叛亂,再加上當時出現了嚴重的旱災、蝗災,德宗可以說是內外交困。有大臣提出與李懷光妥協,這時,李泌打破一個銅葉,以銅葉不可複合的道理讓德宗認清了“君臣之分不可複合”的實情,堅定了德宗平叛的意志。李懷光叛亂最終被平息。對國內的悍將態度如此,對國外強敵的態度也如此。朱泚叛亂時,吐蕃請出兵助唐,德宗答應平叛成功之後把安西、北庭給吐蕃。但是後來,唐軍是憑著自己的力量擊敗叛軍、收復長安,而吐蕃不僅不積極進兵,甚至連追擊潰退叛軍時也不賣力,而且還趁機劫掠了武功地區。平叛後,吐蕃派使者來要土地,德宗想同意,而李泌堅決反對,說:“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皆悍兵處,以分吐蕃勢,使不得並兵東侵。今與其地,則關中危矣。且吐蕃向持兩端不戰,又掠我武功,乃賊也,奈何與之?”李泌的意見合情合理,德宗最終拒絕割讓土地。透過這兩件事情,我們看到了李泌果敢堅強的一面,他不僅捍衛了朝廷的尊嚴,而且還捍衛了民族的尊嚴,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史學家陳寅恪述及中唐應對吐蕃之策,稱“李長源之論尤為明暢。”
(4)說服回鶻稱臣於唐朝,並且使唐德宗與回鶻和好,唐德宗李適還在作為皇子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時,到達陝州,與藥子昂等數十位僚屬、隨從會見回紇牟羽可汗。當時回紇可汗與唐代宗結為弟兄,牟羽可汗因此認為自己是唐朝皇帝之弟、皇子德宗的叔父,認為他應該行侄子見叔父的“舞蹈”之禮,但是德宗自始至終沒有行此禮。藥子昂認為德宗是太上皇(玄宗)的嫡孫,唐朝皇室當時有喪葬(玄宗、肅宗相繼去世),不應該“舞蹈”。回紇宰相及車鼻將軍說:“唐天子與可汗已經結為兄弟,對雍王(德宗)來說,可汗是叔父,怎麼能不舞蹈呢?”藥子昂說:“雍王(指德宗)是唐朝的太子,太子就是儲君。哪裡有中國的儲君向外國可汗行舞蹈之禮的道理呢!”力爭許久,車鼻將藥子昂、魏琚、韋少華、李進各杖打一百。魏琚、韋少華在一夜後便傷重而死。回紇可汗的母親捧著貂裘出來道歉,叱退左右,並親自送德宗乘馬返回。唐軍將要合力誅滅回紇,德宗因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加以阻止。二十多年後,回紇合骨咄祿可汗多次請求和親,德宗不允。李泌建德宗“北和回紇,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以對抗吐蕃,德宗大體同意此戰略,只對回紇,多次堅拒。德宗認為韋少華等人受自己牽連而死,但李泌指出,當年害死韋少華的牟羽可汗已經被合骨咄祿可汗殺死。這樣一來,合骨咄祿可汗反倒是有功於德宗。他又拿出唐將張光晟殺回紇可汗叔父突董等九百多人與合骨咄祿可汗不敢殺唐朝使者進行對比,認為合骨咄祿可汗確實無罪。隨後,李泌更進一步指出,當年韋少華等人不該輕率讓德宗前往回紇大營,更不該在沒有事先確定會見禮儀就讓德宗會見牟羽可汗,所以是韋少華等對不起德宗。李泌還指出,當年德宗沒有向牟羽可汗行禮,不曾屈服;而牟羽可汗的母親又有親自向德宗賠罪的行為,實際上並不存在德宗“屈於”牟羽可汗的情況。德宗聽完這段話後頗為信服,這才允許在回紇可汗稱臣於唐朝皇帝、並且認唐朝皇帝為父的前提下才與回紇和親。自此後,回紇可汗上表時稱臣、稱兒於唐朝,回紇再次開始稱臣於唐朝。
(5)具有傳統士大夫的死節精神
德宗立李誦(即唐順宗)為太子,太子妃的母親是郜國公主,郜國公主犯蠱媚罪被幽禁,此事自然牽連到了太子,於是德宗便有意廢除對蠱媚事毫不知情的太子。對此,李泌反對的態度相當堅決,以至於德宗說:“卿違朕意,不顧家族邪?”竟拿滅族來威脅李泌,而李泌執意更堅:“世衰老,位宰相,以諫而誅,分也。……”《新唐書·李泌傳》接著記載說:李泌“執爭數十,意益堅,帝寤,太子乃得安”。在大是大非面前,李泌毫不妥協,不顧全家性命,竟然與德宗爭執達數十次之多,這種威武不屈的精神實為難得。
除上述外,李泌的政績還很多,如調整官俸、裁減冗員、如何安置功臣等等,都能匡正時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軍事
經濟
在經濟方面,雖然李泌沒有直接經管過國家財務,但也顯示了一定的才能。在任陝虢觀察使期間,李泌挖山開路,疏通漕運,極大地改善了京師的糧食供應。當時方鎮私自向德宗獻財,每年五十萬緡,其後減少到三十萬,德宗以用度匱乏為題詢問李泌的意見,李泌請求德宗說:“天下的供錢每年有百萬拿給宮中,陛下應該勸勉不接受私下貢獻。但凡朝廷下詔需要索取財物,便令他們代繳兩稅,這樣方鎮可以以法行事,天下財政就寬裕了。”這些改革措施,既增加了國家的收入,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李泌(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長源,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謀臣、道家學者,北周“八柱國”李弼的六世孫,平生輔佐四朝天子。 自幼聰穎,博涉經史,善屬文,尤工詩,深得唐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東宮屬官,遭宰相楊國忠忌恨,只得歸隱名山。安史之亂時,唐肅宗即位,召李泌參謀軍事,又被權宦李輔國等誣陷,再次隱居衡嶽。唐代宗即位後,召為翰林學士,屢遭宰相元載、常袞排斥,出外任職。唐德宗時入朝,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鄴縣侯,世稱“李鄴侯”。
主要成就
政治
李泌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善於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
肅宗即位後,打算任英武多才的建寧王李倓為天下兵馬元帥,而李泌力爭,認為應該由其兄太子李豫(即唐代宗)擔任此職。太子是虛名,元帥有實權,二者的分離勢必會造成政權的分裂。肅宗聽取了李泌的建議。李倓遭讒被殺後,李泌又勸代宗追封他為帝(見《新唐書·十一宗諸子列傳》)。這些做法,既協調了兄弟之間的關係,又保證了政權的統一。在克復二京後,李泌再一次協調了玄宗與肅宗的父子關係。當時,肅宗上奏避難蜀地的玄宗,表示自己願意再回東宮為太子,李泌斷言玄宗不會回來了,當肅宗問起該怎麼辦時,“泌乃為群臣通奏,具言天子思戀晨昏,請促還以就孝養”。玄宗接到第一次奏章後,果然說:“當與我劍南一道自奉,不復東矣。”直到接到第二本奏章,這才高高興興地回去當了“天子父”。因為玄宗知道,即便是兒子真心讓位,那些功臣也不會願意,權力交接的結果很可能會引起另一場動亂,更何況自己已經老了。李泌可以說是洞察了各種政治關係和政治人物的心理,從而作出相應的恰當安排。
(2)具有闊大的政治家胸懷
肅宗當太子時,權相李林甫多次陷害太子,使太子位幾乎不保。肅宗即位後,便想復仇,但李泌認為,如果這樣做,必將傷害到此時仍在蜀地的太上皇玄宗,使肅宗揹負“不孝”之名。肅宗聽後“感悟”,才不再追究。李泌想盡辦法,就是希望肅宗能夠以一位心胸開闊的皇帝形象出現在臣民面前。他對別人這樣要求,對自己也是如此。貞元三年(787年),當李泌被任命為宰相時,他對德宗表態說:“臣素奉道,不與人為仇。……臣無可報也。”充分表現出其人作為一位政治家的氣度。
(3)反妥協,反割地,作風果敢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爆發,隨後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也擁兵叛亂,再加上當時出現了嚴重的旱災、蝗災,德宗可以說是內外交困。有大臣提出與李懷光妥協,這時,李泌打破一個銅葉,以銅葉不可複合的道理讓德宗認清了“君臣之分不可複合”的實情,堅定了德宗平叛的意志。李懷光叛亂最終被平息。對國內的悍將態度如此,對國外強敵的態度也如此。朱泚叛亂時,吐蕃請出兵助唐,德宗答應平叛成功之後把安西、北庭給吐蕃。但是後來,唐軍是憑著自己的力量擊敗叛軍、收復長安,而吐蕃不僅不積極進兵,甚至連追擊潰退叛軍時也不賣力,而且還趁機劫掠了武功地區。平叛後,吐蕃派使者來要土地,德宗想同意,而李泌堅決反對,說:“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皆悍兵處,以分吐蕃勢,使不得並兵東侵。今與其地,則關中危矣。且吐蕃向持兩端不戰,又掠我武功,乃賊也,奈何與之?”李泌的意見合情合理,德宗最終拒絕割讓土地。透過這兩件事情,我們看到了李泌果敢堅強的一面,他不僅捍衛了朝廷的尊嚴,而且還捍衛了民族的尊嚴,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史學家陳寅恪述及中唐應對吐蕃之策,稱“李長源之論尤為明暢。”
(4)說服回鶻稱臣於唐朝,並且使唐德宗與回鶻和好,唐德宗李適還在作為皇子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時,到達陝州,與藥子昂等數十位僚屬、隨從會見回紇牟羽可汗。當時回紇可汗與唐代宗結為弟兄,牟羽可汗因此認為自己是唐朝皇帝之弟、皇子德宗的叔父,認為他應該行侄子見叔父的“舞蹈”之禮,但是德宗自始至終沒有行此禮。藥子昂認為德宗是太上皇(玄宗)的嫡孫,唐朝皇室當時有喪葬(玄宗、肅宗相繼去世),不應該“舞蹈”。回紇宰相及車鼻將軍說:“唐天子與可汗已經結為兄弟,對雍王(德宗)來說,可汗是叔父,怎麼能不舞蹈呢?”藥子昂說:“雍王(指德宗)是唐朝的太子,太子就是儲君。哪裡有中國的儲君向外國可汗行舞蹈之禮的道理呢!”力爭許久,車鼻將藥子昂、魏琚、韋少華、李進各杖打一百。魏琚、韋少華在一夜後便傷重而死。回紇可汗的母親捧著貂裘出來道歉,叱退左右,並親自送德宗乘馬返回。唐軍將要合力誅滅回紇,德宗因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加以阻止。二十多年後,回紇合骨咄祿可汗多次請求和親,德宗不允。李泌建德宗“北和回紇,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以對抗吐蕃,德宗大體同意此戰略,只對回紇,多次堅拒。德宗認為韋少華等人受自己牽連而死,但李泌指出,當年害死韋少華的牟羽可汗已經被合骨咄祿可汗殺死。這樣一來,合骨咄祿可汗反倒是有功於德宗。他又拿出唐將張光晟殺回紇可汗叔父突董等九百多人與合骨咄祿可汗不敢殺唐朝使者進行對比,認為合骨咄祿可汗確實無罪。隨後,李泌更進一步指出,當年韋少華等人不該輕率讓德宗前往回紇大營,更不該在沒有事先確定會見禮儀就讓德宗會見牟羽可汗,所以是韋少華等對不起德宗。李泌還指出,當年德宗沒有向牟羽可汗行禮,不曾屈服;而牟羽可汗的母親又有親自向德宗賠罪的行為,實際上並不存在德宗“屈於”牟羽可汗的情況。德宗聽完這段話後頗為信服,這才允許在回紇可汗稱臣於唐朝皇帝、並且認唐朝皇帝為父的前提下才與回紇和親。自此後,回紇可汗上表時稱臣、稱兒於唐朝,回紇再次開始稱臣於唐朝。
(5)具有傳統士大夫的死節精神
德宗立李誦(即唐順宗)為太子,太子妃的母親是郜國公主,郜國公主犯蠱媚罪被幽禁,此事自然牽連到了太子,於是德宗便有意廢除對蠱媚事毫不知情的太子。對此,李泌反對的態度相當堅決,以至於德宗說:“卿違朕意,不顧家族邪?”竟拿滅族來威脅李泌,而李泌執意更堅:“世衰老,位宰相,以諫而誅,分也。……”《新唐書·李泌傳》接著記載說:李泌“執爭數十,意益堅,帝寤,太子乃得安”。在大是大非面前,李泌毫不妥協,不顧全家性命,竟然與德宗爭執達數十次之多,這種威武不屈的精神實為難得。
除上述外,李泌的政績還很多,如調整官俸、裁減冗員、如何安置功臣等等,都能匡正時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軍事
經濟
在經濟方面,雖然李泌沒有直接經管過國家財務,但也顯示了一定的才能。在任陝虢觀察使期間,李泌挖山開路,疏通漕運,極大地改善了京師的糧食供應。當時方鎮私自向德宗獻財,每年五十萬緡,其後減少到三十萬,德宗以用度匱乏為題詢問李泌的意見,李泌請求德宗說:“天下的供錢每年有百萬拿給宮中,陛下應該勸勉不接受私下貢獻。但凡朝廷下詔需要索取財物,便令他們代繳兩稅,這樣方鎮可以以法行事,天下財政就寬裕了。”這些改革措施,既增加了國家的收入,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