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藏

    王原祁為首的「婁東派」,以文人出身的畫家為主,而以王翬為首的「虞山派」畫家則不同,他們大都與王翬相似,是以畫業謀生的職業畫師。職業畫師重技藝,卻不擅詩詞唱和,無詩文集流傳,可資研究的文字材料匱乏,故這一派畫家中雖不乏造詣高超者,卻常被近人所忽視,顧昉便是其中之一……

    清 王翬、顧昉等合繪 康熙南巡圖卷(第九卷區域性)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王翬繪製康熙《南巡圖》,身邊最得力的助手莫過於楊晉和顧昉。楊晉為王翬中年時所收的弟子,追隨王翬的時間較久,又因傳世作品數量多,畫名海內皆知;而顧昉為王翬晚年弟子,畫史記載簡略,傳世作品亦極少。

    顧昉,字日方,號若周,又號晚皋散人,江蘇上海(今上海)人。

    幼時好畫 從學鄉里

    顧昉幼居故里,曾從學於嚴載。

    清 顧昉 秋聲賦圖頁 紙本設色 取自故宮博物院藏顧昉等繪《虞山衣盔圖》冊

    嚴載,字滄醅,不僅性情乖張執拗,畫風亦以「怪」聞名。目前,未見顧昉早期的作品傳世,彼時其畫風或許多類其師之奇險、荒率。幾年過去,隨著年歲的增長、眼界的開闊和畫藝的精進,鄉間老畫師的境界和技藝,已經遠不能滿足顧昉對畫學更高層次的渴望與追求。他不再信服嚴氏的指授,期冀著更廣闊的天地。

    追隨石谷 畫名遠播

    顧昉之後隨同裡葉鳳毛之父進京,見到王翬真跡,傾慕於王翬的畫藝,於是託「巢雲」說情,拜於門下,得王翬親授,並參與了康熙《南巡圖》的繪製,自此追隨王翬左右,直至王翬仙逝。

    清 王翬、顧昉等合繪 康熙南巡圖卷(第九卷區域性)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顧昉幼年學畫,從學於嚴滄醅僅有幾年,以此推斷,顧昉隨同裡葉敷遠遊入京時,應剛剛成年,在二十歲左右。

    從進京至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年)王翬去世的二十多年中,是顧昉創作的高峰期,目前可知的傳世作品大多集中在此時。此間,受恩師的提攜,顧昉屢次參與了王翬主筆的集體創作;此外,他的個人創作也為王翬所看重,屢次得到恩師親筆題跋。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王翬等九家山水圖》冊中收錄有顧昉一幀「溪山樹亭」,仿倪瓚筆意作林亭小景,圖中有王翬親書題跋:「不見雲林三百年,誰將凡骨換神仙。風煙慘淡秋光好,拾得金丹在眼前。」這是目前所見有年款的顧昉作品中,最早的一件,作於「壬申春日」,即康熙三十一年春,是顧昉初入師門時的畫作。

    清 顧昉 溪山樹亭圖頁 紙本水墨 取自故宮博物院藏清王翬、顧昉等繪《王翬等九家山水圖》冊

    同樣作於康熙三十一年的,還有《虞山衣盔圖》冊中的「秋聲賦」一幀。「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初冬日,顧昉以歐陽修《秋聲賦》中的詩句為題作此圖,水墨淡著色,畫面以樹為主題,描繪月夜下秋風蕭瑟之境。用筆工緻,表現出謙遜恭謹的創作態度。圖中所鈐「遊戲翰墨」一印系楊晉鑑藏章,可知此幀乃為楊晉所作。楊晉是王翬最為得意的弟子,顧昉初入師門,透過此圖,既是與楊晉切磋技藝,又表達了虛心求教之意。

    清 顧昉 仿黃公望山水圖頁 紙本水墨 取自故宮博物院藏顧昉等繪《虞山衣盔圖》冊

    《虞山衣盔圖》冊中另有一幀顧昉的「仿黃公望山水」,圖擬元人筆意作秋景,以披麻皴、米點皴兼之以「北派」筆法,蒼莽渾厚,有乃師風範。

    顧昉在王翬的指點下,畫藝精進,短短几月,面貌為之一變。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五月夏至,王翬、楊晉、顧昉三人合畫《溪亭松鶴圖》扇頁,王翬繪山水,楊晉補亭臺、人物,顧昉以宋人法畫老樹幾株。對比數月前「秋聲賦」一幀中的樹木,此幅用筆勁秀,樹形若蟹爪,頗具古意,應是王翬悉心雕琢之功。

    清 王翬、楊晉、顧昉合繪 溪亭松鶴圖扇頁 紙本水墨 故宮博物院藏

    此年夏六月,王翬攜弟子楊晉、宋駿業、徐玫、顧昉,以及繪製康熙《南巡圖》的同人王雲、虞沅、吳芷,共同合作了《九秋圖》,題識中上款人為「東老年翁」,應屬京城名流。縱觀圖中名手筆下的花草,多學惲壽平沒骨法,清新淡雅之中,平添了工緻精秀的宮廷味道,然而略有刻板之嫌。顧昉的花卉面貌,亦並非王翬陶染所成,而是繪製康熙《南巡圖》期間,規步於惲壽平風格所主導的宮廷畫風,其花卉技法平常,此後也未見不俗之作。

    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年)王翬南歸後,顧昉仍追隨左右,直至恩師謝世。這一時期中,作於康熙三十八年春天的《溪山無盡圖》卷,是顧昉僅見的手卷作品。此卷與王翬仿王蒙之作一脈相承,構圖繁密充盈,得深遠高曠之致。

    清 王翬、顧昉等八人合繪 九秋圖軸 紙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顧昉師從王翬學藝二十餘載,期間隨老師繪製完成了康熙《南巡圖》這一宏篇巨構,不僅練就了畫藝,也改變了身份地位,從民間畫師一躍而成當世名手。

    顧昉並不具備王翬的學習境遇,可以縱觀古代名跡,因此,他所臨習的,更多是老師筆下的古人筆墨。王翬受王時敏、王鑑的影響,心摹手追「元四家」,並在臨仿之中融入了各家之長,因此,顧昉在臨仿此類題材時,也亦步亦趨地學習王翬的技法。大體而言,顧昉在臨仿黃公望、倪瓚和王蒙時,皆可得王翬之神韻。

    畫藝乃成 南遊終老

    王翬逝世於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年),此後,因同裡葉敷在廣州任知州,顧昉赴粵投奔。

    清 顧昉 溪山無盡圖卷(區域性) 故宮博物院藏

    南京博物院藏顧昉《孟浩然武陵泛舟詩意圖》軸,畫白雲遠岫,煙水微瀾,高士行吟的桃源仙境,富有唐宋遺韻。圖中自題:「摹趙伯駒筆意,晚皋散人顧昉。」雖無年款,但從款識來看,可能是顧昉晚期的作品。「晚皋散人顧昉」款題數字,與中期作品僅落款「顧昉」二字或加籍貫不同;而行書款署,亦不復中期模仿王翬楷書的拘謹。

    清 顧昉 溪山無盡圖卷(區域性) 故宮博物院藏

    以此圖來考察顧昉的青綠山水風格,樹木、山石輪廓依然仿乃師,而構圖、水波、人物、建築等諸多細節都與王翬的青綠山水面貌不同。文化素養、藝術修養的侷限,造成了顧昉用筆刻露的習氣;而以畫謀生的方式,使得顧昉無暇思考,他的作品因此少了文人的含蓄和蘊藉。所以,他描摹極佳的物件往往是如趙大年、仇英等工細風格的「北派」大家,而於米家父子、倪瓚的筆簡意清,則力有不逮,僅僅求得形似。

    清 顧昉 溪山無盡圖卷(區域性) 故宮博物院藏

    同樣身為職業畫家的王翬,因文壇宿儒王時敏、王鑑的親授,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文化素養、藝術修養的不足,能夠在臨仿前人的基礎上,集古大成;而顧昉從學王翬,文化素養方面的缺失得不到填補,因此藝術造詣又遜王翬一籌,只知一味摹古,不能自出機杼,這也是王翬之後,「虞山派」畫家的通病。

    籠罩在王翬光環下的顧昉,雖為一代名家,卻終難企及恩師的藝術境界與畫壇地位。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內馬爾遭受拉雲踩腳犯規,裁判應該判罰紅牌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