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與信天游
陝北,陝西省的北部,基本以榆林、延安地區為限。一提起陝北,有不少人會想到了歷史悠久,祖輩傳唱,經久不衰,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陝北民歌--信天游。
陝北民歌,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形式上可分信天游、小調、勞動號子、歌舞曲、風俗曲和宗教曲。以信天游和小調多見。“信天游”是陝北民歌中最富有特色的民歌,她構築了陝北民歌的主體。曲調悠長高亢,粗獷奔放,韻律和美。其內容多以反映愛情、婚姻、日常生活,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為題材。
陝北,地處黃土高原,山連著山,溝接著溝。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在山上勞作耕耘,趕牲靈腳伕們食宿、住店與當地的女人產生曖昧,他們行走在險峻的山路和深深的溝壑之間。在繁重而單調的生活中,一則為了排遣心頭的憂愁和寂寞,渲瀉孤獨,自慰消遣。二則回想起家人、親朋、戀人,便見景生情,以景寄情。信口編唱歌曲,用高亢而悠長的歌聲抒發自己的感情、感觸,訴說自己的愛情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嚮往,以釋放積壓在心頭的鬱悶和愁苦。
信天游,是陝北民歌中一種特別的體裁,最能代表陝北民歌的風韻和特色。其節奏自由明快,純樸大方。句式結構隨情隨意非常特別。規定每節兩句,兩句一韻,下一節可換韻,亦可不換。短歌可能只有一節,長的可接連數十節乃至成百上千節。
陝北信天游藝術手法上多用興起,比喻後直抒衷腸,借景抒情,自由奔放,熱情浪漫,曲調優美,琅琅上口。民歌手們隨心所欲,託物言志,含蓄幽默,信馬由韁地唱出來。在山野裡唱,給大自然聽,在崖畔上飄蕩,給樹木花草聽,讓她隨風遊走,於是又叫順天遊。她句式簡單多變,兩句就是一首,再沒有這麼簡單、方便的表達形式了。就像陝北人的性格:直氣、豪爽、豁達、幹練。
信天游的曲調由上下各樂段多次反覆構成,結構關係平衡、清晰。各句唱詞字數沒有嚴格的限制,但比較對稱、押韻。且生活中的雞毛蒜皮,針頭線腦,打情說俏,構成信天游的基本素材。把全部的信天游組合到一起,卻成了一部反映陝北人生活的全屏寫照。
信天游是陝北人對生命的祭歌,對愛情的讚歌,對生活的頌歌。她恆久的生命力來自廣袤的黃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情與愛、仇與恨,她匯聚了萬萬千千勞苦大眾對生活點滴的素描,她凝結了世代與自然和生命抗衡的陝北民眾對自我的傾訴。藍天、白雲、東山糜子、西山谷、羊羔羔、牛媽媽、親妹妹、情哥哥、黃土地、信天游,這是陝北最亮麗的風光。
《陝北牧歌》插曲被劉熾依照信天游原詞:“崖畔上開花崖畔上紅,受苦人盼過好光景”,“馬裡頭挑馬不一般高,人裡頭挑人數上哥哥好”,“雞蛋殼殼點燈半炕炕明,燒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窮”等改編,成為膾炙人口的信天游演唱詞。她的動人旋律和音調,曾激發了許多詩人、作家、音樂家的靈感,創作出一批蜚聲藝苑的佳作,被譽為藝術的母親。如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中的“一對大眼水汪汪,就像那露水珠在草上淌”,“山丹丹開花紅姣姣,香香人才長得好”。這首長詩充分繼承了信天游的特點,從頭到尾幾乎應用各種比喻鋪排,既通俗又不落俗套。還有賀敬之的《回延安》:“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貼在心窩上”,“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身長翅膀吧腳生雲,再回延安看母親”。都是在信天游格式上創作的,成為現代信天游的楷模之作,且久唱不衰。
情歌是信天游的精華,由此構成了陝北民歌的主調。如民間傳唱的《三十里鋪》、《攔羊的哥哥》、《趕牲靈》、《送情郎》、《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走西口》等都是情歌的代表作品。生活在這裡的人常常在不經意間就會哼唱起來,成為生活樂趣的一部分。
熱愛信天游不需要理由,哼唱信天游不需要舞臺,放歌信天游不需要聽眾。信天游會遊蕩在天空,流走於溝溪,迴音于山峁,不被歲月封塵。然而信天游成為陝北又一道淡妝彩素、濃墨風景,這已被世人所公認。
信天游,陝北的樂府、陝北的Teana。這一藝術奇葩以她特有的風姿獨秀於藝苑之林,膾炙人口,餘音嫋嫋,芬芳永久。
流行
“信天游”,又稱“順天遊”“小曲子”, 陝北民歌曲調的一類,一般是兩句一段,長的每首可達數十段,用同一曲調反覆演唱。
流行於陝西北半部及寧夏、山西、內蒙古與陝西接壤的部分地區。以往,由於交通不方便,這裡的生產、經貿全靠驢、騾馱運,當地把從事此種勞動的人稱作“腳戶”“腳伕”“趕腳的”。“腳戶”長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溝壑間,便順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娛。
他們所唱的主要就是“信天游”。他們既是傳播者,又是創造者。在傳唱中,他們免不了矢口寄興的隨意創作,在創作了之後,又不斷地傳播出去。當然,“信天游”屬於所有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無論在放牧耕地,或是節日遊樂,他們總要哼唱幾句。作為一種風格個性都很強的山歌品種,“信天游”的基本特徵是結構短小簡潔,曲調開闊奔放,感情熾烈深沉,具有濃厚的抒詠性。它的詞曲僅有上、下兩句。唱詞上句起興,下句點明主題。如“馬裡頭挑馬不一般高,人裡頭挑人就數哥哥你好”。曲調多建立在“徵-宮-商-徵”這樣一種“雙四度框架”上,上句分成兩個腔節,並在頭一個腔節上作較長的延伸,給人以遼闊悠遠之感。下句一氣呵成,在上、下句變化反覆的歌唱中,歌手們浸注著自己的人生感慨。代表曲目有《腳伕調》《蘭花花》《趕牲靈》《橫山下來游擊隊》《見面容易拉話難》等。
文化沉澱
陝北信天游屬於民歌中的山歌體,是舊社會下層勞動人民勞作于山野溝壑間吟唱出的一種山歌。也是陝北人在 “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 ”的悲慘悽苦的生活中對命運、人生的喧洩。因此,有的地方稱其 “山曲 ”、 “爬山調 ”。又因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歌唱男女之間豐富多彩的情感思想,故又叫 “酸曲 ”。
信天游是黃土高原最富有特色、流傳久遠的民歌,它曲調豐富多彩,內容包羅永珍,很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陝北民間有 “信天游不斷頭,斷了頭,窮人無法解憂愁 ”之說。更有 “信天游就像沒樑子鬥,啥時唱時啥時有 ”的說法,可見,信天游與陝北人是血脈相承,密不可分的。
陝北信天游的格式是兩句一段,應用詩歌中 “以彼物比此物也 ”和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朱熹《詩集傳》)的比興手法,常上句起興,下句詠唱本體內容,兩者相互映襯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聽來蕩氣迴腸,如陽關 三疊,餘音繞樑不絕。
陝北信天游的內容,不外乎對家鄉的熱愛和歌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以及對男女之間 “剪不斷、理還亂 ”的感情吟唱等幾種。
雖然陝北人的生活被貧窮、落後、閉塞所折磨著。陝北人也曾發出 “五穀裡數不過豌豆圓,人裡頭數不了我可憐 ”的悲愴吶喊,但他們卻從不掩飾對這個世界、這片土地的厚愛。
在陝北,面對那蜿蜒曲折象徵中華民族不屈歷史的古長城;“大漠孤煙直 ”的域外風光;還有那迂迴九十九道彎咆哮怒吼,養育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母親河 ——黃河。正是這個特定的環境孕育了粗獷豪放、淳樸的陝北人。正是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陝北人學了用信天游與這個世界做著精神和情感的對話。
陝北與信天游
陝北,陝西省的北部,基本以榆林、延安地區為限。一提起陝北,有不少人會想到了歷史悠久,祖輩傳唱,經久不衰,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陝北民歌--信天游。
陝北民歌,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形式上可分信天游、小調、勞動號子、歌舞曲、風俗曲和宗教曲。以信天游和小調多見。“信天游”是陝北民歌中最富有特色的民歌,她構築了陝北民歌的主體。曲調悠長高亢,粗獷奔放,韻律和美。其內容多以反映愛情、婚姻、日常生活,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為題材。
陝北,地處黃土高原,山連著山,溝接著溝。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在山上勞作耕耘,趕牲靈腳伕們食宿、住店與當地的女人產生曖昧,他們行走在險峻的山路和深深的溝壑之間。在繁重而單調的生活中,一則為了排遣心頭的憂愁和寂寞,渲瀉孤獨,自慰消遣。二則回想起家人、親朋、戀人,便見景生情,以景寄情。信口編唱歌曲,用高亢而悠長的歌聲抒發自己的感情、感觸,訴說自己的愛情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嚮往,以釋放積壓在心頭的鬱悶和愁苦。
信天游,是陝北民歌中一種特別的體裁,最能代表陝北民歌的風韻和特色。其節奏自由明快,純樸大方。句式結構隨情隨意非常特別。規定每節兩句,兩句一韻,下一節可換韻,亦可不換。短歌可能只有一節,長的可接連數十節乃至成百上千節。
陝北信天游藝術手法上多用興起,比喻後直抒衷腸,借景抒情,自由奔放,熱情浪漫,曲調優美,琅琅上口。民歌手們隨心所欲,託物言志,含蓄幽默,信馬由韁地唱出來。在山野裡唱,給大自然聽,在崖畔上飄蕩,給樹木花草聽,讓她隨風遊走,於是又叫順天遊。她句式簡單多變,兩句就是一首,再沒有這麼簡單、方便的表達形式了。就像陝北人的性格:直氣、豪爽、豁達、幹練。
信天游的曲調由上下各樂段多次反覆構成,結構關係平衡、清晰。各句唱詞字數沒有嚴格的限制,但比較對稱、押韻。且生活中的雞毛蒜皮,針頭線腦,打情說俏,構成信天游的基本素材。把全部的信天游組合到一起,卻成了一部反映陝北人生活的全屏寫照。
信天游是陝北人對生命的祭歌,對愛情的讚歌,對生活的頌歌。她恆久的生命力來自廣袤的黃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情與愛、仇與恨,她匯聚了萬萬千千勞苦大眾對生活點滴的素描,她凝結了世代與自然和生命抗衡的陝北民眾對自我的傾訴。藍天、白雲、東山糜子、西山谷、羊羔羔、牛媽媽、親妹妹、情哥哥、黃土地、信天游,這是陝北最亮麗的風光。
《陝北牧歌》插曲被劉熾依照信天游原詞:“崖畔上開花崖畔上紅,受苦人盼過好光景”,“馬裡頭挑馬不一般高,人裡頭挑人數上哥哥好”,“雞蛋殼殼點燈半炕炕明,燒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窮”等改編,成為膾炙人口的信天游演唱詞。她的動人旋律和音調,曾激發了許多詩人、作家、音樂家的靈感,創作出一批蜚聲藝苑的佳作,被譽為藝術的母親。如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中的“一對大眼水汪汪,就像那露水珠在草上淌”,“山丹丹開花紅姣姣,香香人才長得好”。這首長詩充分繼承了信天游的特點,從頭到尾幾乎應用各種比喻鋪排,既通俗又不落俗套。還有賀敬之的《回延安》:“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貼在心窩上”,“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身長翅膀吧腳生雲,再回延安看母親”。都是在信天游格式上創作的,成為現代信天游的楷模之作,且久唱不衰。
情歌是信天游的精華,由此構成了陝北民歌的主調。如民間傳唱的《三十里鋪》、《攔羊的哥哥》、《趕牲靈》、《送情郎》、《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走西口》等都是情歌的代表作品。生活在這裡的人常常在不經意間就會哼唱起來,成為生活樂趣的一部分。
熱愛信天游不需要理由,哼唱信天游不需要舞臺,放歌信天游不需要聽眾。信天游會遊蕩在天空,流走於溝溪,迴音于山峁,不被歲月封塵。然而信天游成為陝北又一道淡妝彩素、濃墨風景,這已被世人所公認。
信天游,陝北的樂府、陝北的Teana。這一藝術奇葩以她特有的風姿獨秀於藝苑之林,膾炙人口,餘音嫋嫋,芬芳永久。
流行
“信天游”,又稱“順天遊”“小曲子”, 陝北民歌曲調的一類,一般是兩句一段,長的每首可達數十段,用同一曲調反覆演唱。
流行於陝西北半部及寧夏、山西、內蒙古與陝西接壤的部分地區。以往,由於交通不方便,這裡的生產、經貿全靠驢、騾馱運,當地把從事此種勞動的人稱作“腳戶”“腳伕”“趕腳的”。“腳戶”長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溝壑間,便順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娛。
他們所唱的主要就是“信天游”。他們既是傳播者,又是創造者。在傳唱中,他們免不了矢口寄興的隨意創作,在創作了之後,又不斷地傳播出去。當然,“信天游”屬於所有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無論在放牧耕地,或是節日遊樂,他們總要哼唱幾句。作為一種風格個性都很強的山歌品種,“信天游”的基本特徵是結構短小簡潔,曲調開闊奔放,感情熾烈深沉,具有濃厚的抒詠性。它的詞曲僅有上、下兩句。唱詞上句起興,下句點明主題。如“馬裡頭挑馬不一般高,人裡頭挑人就數哥哥你好”。曲調多建立在“徵-宮-商-徵”這樣一種“雙四度框架”上,上句分成兩個腔節,並在頭一個腔節上作較長的延伸,給人以遼闊悠遠之感。下句一氣呵成,在上、下句變化反覆的歌唱中,歌手們浸注著自己的人生感慨。代表曲目有《腳伕調》《蘭花花》《趕牲靈》《橫山下來游擊隊》《見面容易拉話難》等。
文化沉澱
陝北信天游屬於民歌中的山歌體,是舊社會下層勞動人民勞作于山野溝壑間吟唱出的一種山歌。也是陝北人在 “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 ”的悲慘悽苦的生活中對命運、人生的喧洩。因此,有的地方稱其 “山曲 ”、 “爬山調 ”。又因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歌唱男女之間豐富多彩的情感思想,故又叫 “酸曲 ”。
信天游是黃土高原最富有特色、流傳久遠的民歌,它曲調豐富多彩,內容包羅永珍,很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陝北民間有 “信天游不斷頭,斷了頭,窮人無法解憂愁 ”之說。更有 “信天游就像沒樑子鬥,啥時唱時啥時有 ”的說法,可見,信天游與陝北人是血脈相承,密不可分的。
陝北信天游的格式是兩句一段,應用詩歌中 “以彼物比此物也 ”和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朱熹《詩集傳》)的比興手法,常上句起興,下句詠唱本體內容,兩者相互映襯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聽來蕩氣迴腸,如陽關 三疊,餘音繞樑不絕。
陝北信天游的內容,不外乎對家鄉的熱愛和歌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以及對男女之間 “剪不斷、理還亂 ”的感情吟唱等幾種。
雖然陝北人的生活被貧窮、落後、閉塞所折磨著。陝北人也曾發出 “五穀裡數不過豌豆圓,人裡頭數不了我可憐 ”的悲愴吶喊,但他們卻從不掩飾對這個世界、這片土地的厚愛。
在陝北,面對那蜿蜒曲折象徵中華民族不屈歷史的古長城;“大漠孤煙直 ”的域外風光;還有那迂迴九十九道彎咆哮怒吼,養育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母親河 ——黃河。正是這個特定的環境孕育了粗獷豪放、淳樸的陝北人。正是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陝北人學了用信天游與這個世界做著精神和情感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