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長平之戰趙國因為缺糧而要速戰速決輸了戰爭,如果趙國不缺糧的話是不是就可以贏下這場決定國家命運的戰爭了?
8
回覆列表
  • 1 # 遊少偉

    沒有如果,打仗就是打國力,如果秦趙都是無限糧,秦根本不會發動長平之戰,大家在家裡玩手機打遊戲不香嗎?

    孫子兵法曰,十而圍之,五而攻之,倍而分之。那是在戰國時代的金科玉律,長平之戰的時候秦國就算傾全國之力,兵力也達不到趙國的兩倍,又沒地理優勢,拿頭攻趙?為什麼敢攻,就是吃準了伺機而動,牽制趙國的兵力和國力,伺機而動。

    按照廉頗的戰法,堅壁死守擺大巴,如果不缺糧,秦軍來多少送多少,秦國有白起這種戰神,他在廉頗防守那兩年都只能在家嗑瓜子看電影,廉頗再守兩年他就得找家電子廠上班了。所以說趙國不缺糧根本不需要主動出擊,就算大家都無限糧,秦國也很難贏下長平之戰。

    進而推之,趙國不缺糧根本不會輸,當然作為防守方也很難贏就是了。

  • 2 # 三葉草31415926

    缺糧這個是史記記載的,所以我不信!因為史記記載戰國的事很多就是胡說八道!長平之戰輸輸在了臨陣換帥,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換成了初出牛犢不怕虎的趙括,不過這個趙括更多的是誇誇其談。不知大家在現實中發現沒有越是誇誇其談的人,好吹個牛逼,其實啥也幹不了。這也證明了趙括他爹說的很對!

  • 3 # 金陵往事cs

    戰爭最後比的是綜合國力,我個人認為趙國缺糧佔了一部分原因,還有就是趙孝成王太心急,陣前換將本來就不是很高明,是極其冒險和危險的做法還有就是趙孝成王外交失策,撐不住應該先聯合其他國家,他先找秦王和談,秦王把趙國使者扣在咸陽好吃好喝待著,讓其他國家不敢支援趙國,以為秦趙馬上和解。

  • 4 # 願作太史公

    長平之戰,是關係秦趙兩個國家國運的戰略決戰,秦昭襄王心裡非常清楚,所以讓應候派人帶著千金到趙國行反間計,宣稱秦國不怕廉頗,只怕馬扶君之子趙括,結果趙王真的中計,讓趙括替代了廉頗。秦王知道了後,馬上就讓人屠白啟代替了王紇,並要求嚴格保密。白啟一來,就設計將趙軍一分為二,並將糧道給斷絕了。秦王聽到趙國的糧道斷絕後,親自來到河內,親自來到河內,併發民十五以上全部到長平,進一步增強長平秦軍的實力,下定決心將趙軍主力吃掉。

    《史記》記載,趙國乏食,向齊國借糧食,齊國拒絕了。後面又說趙軍食絕四十六日。這樣一結合,好像是因為趙軍是因為趙國缺少糧食而食絕的一樣,其實這是司馬遷故意混淆概念。趙軍食絕是因為秦國大軍將趙軍分割包圍後,糧食運不進去導致的。所以趙軍前線的失敗,不能歸咎於趙國乏食。司馬光之所以這樣寫,還是因為古代儒家知識分子對秦國的鄙視,因為其奉行法家思想,焚書坑儒,認為秦國是虎狼之國,沒有信譽。趙國的失敗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兩國的綜合國力相差太大,這時的秦國已經吞併巴蜀、義渠,佔領了南郡、黔中郡、巫郡等郡,國土面積是趙國的三倍,人口也近乎兩倍,即使有糧食,也贏不了。

  • 5 # 小南史

    缺糧只是導致趙國在長平之戰慘敗的原因之一,真正的原因是趙國綜合實力不如秦國,加上當時趙國一系列的錯誤抉擇,才讓趙國慘敗。

    長平之戰前夕,秦國和趙國看似是兩個勢均力敵的對手,其實並非如此。

    在戰國前期的趙國並不強,到了戰國的晚期,才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軍事實力大大增強,憑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讓國家的軍事實力達到頂峰,再加上趙國也注重用賢任能,所以像肥義、樓緩、藺相如、虞卿、趙勝、趙奢、廉頗、李牧這樣的良相名將輩出,所以成為了戰國七雄裡面唯一一個能夠在軍事方面單獨對抗秦國的國家。

    而秦國自從秦孝公遷都咸陽開啟商鞅變法以來,歷經秦惠文王、秦武王一直到主導長平之戰的秦昭襄王,在這長達半個世紀的時候沒有出過昏庸的國君,國家整體都在不斷髮展積累實力,秦軍到處打仗基本都是別的國家"多少城池被攻破,多少城池被用來割地求和",秦國是一個強大的"虎狼之國",已經是強大到要六國聯合起來才能抗衡。

    反觀趙國,自趙武靈王后期由於自身的昏聵抉擇,導致趙國國內動亂,自己還餓死在沙丘宮,國內不夠團結,如何能夠真正的強大,雖然此時趙國的軍事實力確實強大,但軍事實力的強大不代表國家真正的強大,真正的國家強大應該是方方面面的綜合實力強大,所以在長平之戰中,趙國綜合實力比起秦國還是相距甚遠的。

    趙括為什麼會上場?

    長平之戰以前,秦國在面對東方六國的時候,一直是處於進攻的地位,東方六國則是處處被動挨打,趙國在面對秦國軍隊進攻的時候,戰績最好的將領是趙奢(趙括之父)。在秦國進攻南韓的時候,廉頗認為道路艱難不能統兵救援,趙奢則力排眾議,帶領軍隊打破秦軍,但等到了長平之戰爆發的時候,趙奢已經去世,所以趙王最開始是讓廉頗去阻擊秦國。

    長平之戰前期,廉頗被秦軍擊敗,戰略上被迫轉入了防守的階段,後來秦軍第二次打敗了廉頗,面對如此情況,趙王不僅沒有認識到二國的差距,反而多次催促廉頗決戰,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廉頗作為老將有自己對戰場的認知,所以廉頗並沒聽趙王的意思進行決戰,繼續防禦,顯然這已經觸動了趙王的底線。

    看起來當時秦國憑藉著國力的強大,人口和糧食源源不斷的運送到長平前線,而趙國的軍隊在自己的國土上處處吃敗戰,還缺衣少糧的,似乎廉頗繼續堅守肯定會失敗,但其實不然,秦國也是強弩之末,而且就補給線來說,如果繼續僵持下去,秦國才是會被最終拖垮的那個,因為秦國補給線實在太長了。

    但此時的趙王他已經被打怕了,加上秦國施行離間計,連臨陣不宜換將的道理都不管了,強行要求作為名將的廉頗去抉擇,面對廉頗的不肯抉擇,趙王不顧一切的選擇換將,可是換趙括卻是一個更致命的錯誤決定。

    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趙括的長平之戰形成的固有觀點:

    紙上談兵,趙括沒有實戰經驗,直接導致了趙國全軍覆沒;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千錯萬錯都是趙括一個人的錯;

    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但是,這真的全怪趙括一人嗎?長平之戰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臨時換上趙括也並不能解決秦軍的強大以及缺糧的困境,趙括也想等來支援,但並沒有等來救援,而是秦國加大兵力對趙軍進行封鎖,於是陷入困境的趙擴,被逼無奈和秦軍決一死戰。

    光說將領的才能,新人趙括和白起相比肯定有不足,但趙括也絕非是隻會"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據記載,在戰爭進行的時候,趙擴被秦軍包圍了整整46天,沒有糧草以及任何支援的情況下還能保證軍心不亂,也可以多次發動有組織的突圍戰鬥,直到趙括被秦軍射殺,趙軍才最終崩潰。

    總而言之,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在於國力不濟,也在於趙括經驗不足選擇了決戰而不是沿用廉頗的防禦之策,更在於趙王的一系列錯誤決定,雖然趙擴選擇防禦不能打敗秦國,但絕不會形成這樣的慘敗,存人失地總要比二者皆失更好,前者還有一線機會從來,而後者就沒有後面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課文周扒皮原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