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不了灰的蠟燭
-
2 # 園歌
《道德經》曾有大家形象地說讀此經“如入無人之境”,全篇不同於歷史上的其他經典,沒有人物故事,只有思想內容。
我學醫的,喜歡將“道”譬喻為中醫中的“氣”,雖無形但能感知其存在。
談一點心得,貽笑大方了
-
3 # ceit
只有一種解釋:道之後有無有有;無是始,無是妙,無是時間;有是母,有是徼,有是空間;有無同出於玄,玄出於玄,玄出於玄出於玄,玄出於玄出於玄出於玄,......出於道。
-
4 # 飛刀遊蕩記
道德經離不開陰陽太極,離不開河圖洛書。
道是相通的,用管理,治國,養生,做人的思維去解釋,都是合理的。
易經是解開宇宙人生的密碼,道德經也是如此。
關於道德經,我個人比較認同是丹道。
-
5 # 黃金符三味火天師劍
到了天人合一之境,你會進入道德經所說的境界,身臨其境,不知道什麼是天人合一,如果用猜想,解釋就多了,各人猜想的不一樣,解釋就五化八門
-
6 # 尋藝持久
道德經是老子為傳播道家思想用含蓄的、精練的語言寫出的修真得道的程式,是教人們在修練過程中作為印證的。凡是解釋道德經的文章不一定是正確的,老子說:大道至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若非得道者豈能懂道中真奧?所謂知者不言是不說明真象,而是用比喻的方式譂述修真過程中的場景。如果說出真象容易使人產生幻覚而出偏差,所以叫人“悟”。道德經不是叫人們解釋的,而是便於修練者作印證的經典著作。
-
7 # 爍點視角
無法解釋,只能領悟,道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即我們現在也無法用語言來進行表達,文字具有侷限性,相同的文字,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看來就是不同的意思,由此可見,是由於人的主觀意識折射到了事物上面的認知在不斷髮生改變,這世上的事物往往是看不見的概念影響著看得見的事物,並且具有能量,能量會沉默,會安靜,會釋放,道既不可言說,可透過自然規律觀其變化,易經裡面講陰陽,道德經用有和無對事物進行闡述,佛經講因果,佛道同源,萬物皆是空,有的是能量所產生的人的思想,我認為不僅僅佛道同源,而是天下萬物都同源
-
8 # 楊章林555
如果站在老子的角度,道德經的開篇只有一種解釋。所謂開篇,就是第一章,它是《道德經》裡關於解讀“道”的總綱。
開篇第一句“道可道也,非恆道也”。老子就開門見山,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道是可以表述清楚的,它的意思不是一成不變的。
開篇就揪著耳朵講,“道”就是一個多義詞,後面的篇章中,不同地方的“道”解釋是不同的。但是不少人還是置若罔聞,偏要一“道”到底,偏要給“道”字披上神秘的面紗,偏要把“道”同八竿子打不著的道教連在一起,偏要把《道德經》的水“攪渾”,居心何在?
第二句“名可名也,非恆名也”:名字是後來取的,它不是與生俱來的。
第三句“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萬物剛出現的時候,是沒有名字的;它們之所以有了名字,是人類像母親一樣給取的。
最初的時候,這個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是沒有名字的,之所以有名字,都是人給取的。這麼樸實的想法,這麼簡簡單單的語言,怎麼就有這麼些人老喜歡“躲”在裡邊不出來?匪夷所思!
第四句“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因此,物質剛產生的時候是沒有思維的,經過漫長而細微的變化,生命出現了,才有了思維,思維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無慾”指的是無生命的物質,“有欲”指的是有生命的物質。
第五句“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無生命的物質和有生命的物質都是發展變化的結果,只是名稱不同罷了,道理是一樣的。
第六句“玄之又玄,眾眇之門”:這裡邊的道道實在太深奧了,但是,所有奧妙都是有規律可循的。
這一章,老子用了最樸素的思維告訴我們,現在的物質和生命都是道——運動規律的必然結果。有了運動規律,才有物質世界;有了物質世界,才有生命。為了方便分辨物質和生命,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給不同的物質和生命取了不同的名字。
從這一提問,不難看出提問者深深的無奈。
希望透過回答,解開牛背上老子緊鎖的眉頭,讓雲端之上的先哲能露出滿意的笑容。
-
9 # 蓋天宣夜說
道?就是腳下立足與生長植物樹木的泥土大地!德?古時當“厚德載物”道路的路來講!
言人類歷史的道德(路)經過?自然先要來介紹先天地而生有的原始大陸板塊環帶“道可道”,與人類歷史道路開始開端的地球時空“名可名”的黑頭!為此 ,老子就以他說的這“道可道” 原始大陸板塊環帶,也不是能常恆存在到現在的“非常道”;太陽(極)沒有發生以前的蓋天宣夜“名可名”黝黑虛空的時空,也不是常恆存在到現在說。交代了由於“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現在已經看不到的天地之始圓來如來的那陳事故事了。
總之,(道德經)表述的是天圓地方,天裡道里人裡說的上個地球時空歷史的知識。以海闊天空現代地理時空概況的思維,欲理解大道至簡的(道德經),確實是需要多參考些表述“夜未央,月未殤”上古歷史的書籍才行
-
10 # 成253838728
自古至今對《道德經》註釋家,都有不同的註釋。如:漢朝哲學家王弼,宋朝蘇洵等。我也閱讀了一些大家對《道德經》的註釋。感覺所謂的“大家”,只是根據自己對《道德經》的理解進行詮釋。尤其是《道德經》開篇種種詮釋,可以說是汗牛充棟,讓人聽後不知所云。其實這些“大家”根本沒有理解老子的本意,因此 也沒有必要去理會。不過比較接近《道德經》本意,還是北大教授李忠華的講解。我認為能聽懂李中華教授《道德經》講解。其他詮釋,可以不去理會。
回覆列表
有無數種解釋,中國的文化是一個千變萬化的工具,會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變成不同的工具,商人可以用它經商,軍人可以用它打仗,學者可以用它治學,所以沒有標準的解釋只能隨機應變,審時度勢才能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