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飯煲,是利用電能轉變為內能的炊具,具有對食品進行蒸、煮、燉等多種操作的功能。隨著科技的發展,電飯煲已經發展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少的家用電器之一。
市場上常見的電飯煲有保溫自動式、定時保溫式、微電腦控制式以及新型的遠端控制式。
筆者使用了十幾二十年的電飯煲,是不智慧的電飯煲,每天煮飯的流程是:先保證電飯煲裡有一定量的水,水上放有個金屬支架,架上擱著一裝有洗好米的碗,蓋上蓋子後要按很多次按鈕才開始煮飯,煮好之後要把飯碗端到飯桌上再盛飯(這個時候要注意別燙著手)。
我不知還有多少家庭的煮飯模式跟我家類似,其實米是可以直接放在內膽上煮的,不過我家用了這麼多年電飯煲還是採用上述的蒸煮模式,或許我該換個智慧電飯煲了......
問題來了,智慧電飯煲何以稱之為“智慧”,其跟傳統的電飯煲有什麼區別,下面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下。
其實國內早在1999年就有人申請了“智慧電飯煲”的專利,有意思的是從這項專利中我沒看到半點智慧的影子,結果呢:專利沒透過,妥妥的被撤回。
根據我的調查得知,智慧電飯煲主要還是近十年內逐漸發展起來的產物,而上個世紀的事物更是少有能稱之為智慧的。
智慧電飯煲不僅僅是結構上做出改變,有些人以為改進一下加熱裝置或者加上很多種模式的按鍵就是智慧了,其實不是。
智慧的電飯煲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比傳統操作邏輯更加複雜的具有適應性的操作。
比如2011年的一項發明專利指出:電飯煲系統可以獲取烹飪資訊,如食材資訊、烹飪環境資訊、烹飪裝置資訊、及使用者設定資訊;根據這些資訊,調出相應的烹飪控制表,根據烹飪控制表、烹飪環境資訊、烹飪裝置資訊及使用者設定資訊生成烹飪控制程式,以此程式進行烹飪。
這就是智慧——根據已知資訊呼叫最好的資源配置進行操作,是具有較為複雜的邏輯的集合,而不是簡單的加熱保溫。
物聯網就是以類似邏輯發展起來的,我們說萬物互聯就成了物聯網,電飯煲也不例外。比如說,上班族的時間可能比較緊迫,需要在還沒回到家的時候就讓電飯煲開始煮飯,這個時候遠端控制技術就發揮了作用,我們現在的智慧家居產品也往往能夠進行遠端控制。
與智慧電飯煲相關的實用新型專利比發明專利要多很多,不過也有不少是專利權被撤回,或者沒幾年就失效了的,所以我把目光集中在了有效的發明專利上面。
申請號為CN201510168027.6的專利顯示,智慧電飯煲可以遠端控制所加米飯的量,因為它配備有淘米裝置,可以自動淘米、煮飯。不過這裡給這個申請的摘要一個差評,居然把“煮飯”寫成了“者飯”。
總體來說,電飯煲有什麼痛點需要我們以“智慧化”的思維進行解決的呢?
痛點一:不能根據需要遠端控制放物料時間。比如說你想煮八寶粥,但是如果你人不在家,想要遠端控制怎麼辦?還有就是如果你在家先把材料都放進去了,定了時,但這些雜糧在水中泡久了或許有變質的風險,煮熟之後口感也可能沒那麼好。
痛點二:不能遠端控制煮的量。上面也提到過,米飯的量如果能遠端控制就更加方便了。還有就是水的量也應該能控制,假如你想吃比較軟的飯或者喝粥亦或是想煮湯,這個功能就派上了用場。
痛點三:在開煮過程中,不能根據需要遠端進行增添輔料或調味料。實際上這個痛點如果發明人不提的話我也想不到,這個功能其實適合於物料比較複雜的烹飪。
這樣的電飯煲體積應該比較大,因為必須配有食材箱、水箱等裝置,就拿煮八寶粥來說,是否可以先加入一種食材煮一段時間,再加入另一種食材以及一些調味品......
更神奇的是,這種智慧電飯煲內部配有攪拌器,能對食材進行攪拌,我覺得這完全可以不叫作電飯煲了,應該改個名字......
拋開這些五花八門的自動化技術不說,智慧電飯煲還是要以現有的大家普遍接受的形式,先把飯煮香再說,然後再考慮一下智慧的功能是否被使用者所需要。
下面我將以米家的產品為例進行一些分析。
2016年米家品牌推出之際,米家壓力IH電飯煲也隨之問世。在命名上米家電飯煲並沒有寫上“智慧”二字,但實際上它一定程度上是智慧化的,其在商品詳情也重點介紹了智慧功能。
掃碼識米是其賣點之一,多種加熱方案,滿足了大部分家庭的需求。還有上面提到過的手機預約煮飯,不過得自己備好食材,不能全自動。智慧口感控制技術也是米家電飯煲的功能之一,即便你只有一種米,也可煮出軟糯彈等不同口感。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技術值得我們關注呢?
我們要知道,電飯煲用久了是會壞的,就拿近期釋出的彈出式攝像頭的智慧手機來說,機械結構複雜化的同時也增加了其損壞的風險,而上面提到的“全自動”淘米、煮米、加佐料等裝置可能比手機還更容易損壞。那麼我們對此需要做些什麼呢?
純米電子近年來申請的一項發明專利(公開號CN105241506B)給出了一種“雲電飯煲硬體狀態監測系統及監測方法”,目前還在稽核期。
值得一提的是,放眼全部與智慧電飯煲相關的專利,以“雲電飯煲”為名的貌似只有純米科技,而其他申請人則更多的以“智慧電飯煲”為名進行申請。
不知有沒有讀者用過或者用壞過米家電飯煲,對於此項技術我覺得維修行業也會因此得到發展,因為你可以把故障的原因直接告訴維修師傅,節約了時間成本,如果你懂行的話也可以自己換零件進行維修。
回想這幾年智慧電飯煲的發展,不快也不慢。米家率先在物聯網層面打通了智慧家居的連線,將比較成熟的技術進行了應用,同時在加工製造方面也不偷工減料,在設計界還多次獲得了iF獎、IDEA獎。
2018年5月,米家電飯煲的銷量突破100萬臺,小米生態鏈的負責人劉德說:“我們可以透過智慧電飯煲的雲端資料對整個中國的飲食習慣進行分析,比如說我們做了個地圖,可以看到哪個省的人更喜歡吃‘軟飯’。”
有意思的是,純米科技結構負責人內藤毅先生一開始是不肯加入這個中國創業團隊的,部分原因是我們團隊的技術實力不行,沒有足夠的專利意識,所以純米CEO楊華回國仔細研究了電飯煲的相關專利,再帶著研究成果去找老先生才以誠動人。
現在純米已經有了150多項專利,當然,不只是關於電飯煲,還有電磁爐之類的產品。
米家電飯煲的誕生在國內市場具有一定的象徵性意義,國內專門跑去日本買高階電飯煲的人少了,而中國產的電飯煲也在日本打開了市場。中國的創業者也應該從中學習,不斷研發新的產品,將自己的專利技術應用到未來的智慧電飯煲上面去,否則我們也極有可能被別人趕超。
電飯煲,是利用電能轉變為內能的炊具,具有對食品進行蒸、煮、燉等多種操作的功能。隨著科技的發展,電飯煲已經發展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少的家用電器之一。
市場上常見的電飯煲有保溫自動式、定時保溫式、微電腦控制式以及新型的遠端控制式。
筆者使用了十幾二十年的電飯煲,是不智慧的電飯煲,每天煮飯的流程是:先保證電飯煲裡有一定量的水,水上放有個金屬支架,架上擱著一裝有洗好米的碗,蓋上蓋子後要按很多次按鈕才開始煮飯,煮好之後要把飯碗端到飯桌上再盛飯(這個時候要注意別燙著手)。
我不知還有多少家庭的煮飯模式跟我家類似,其實米是可以直接放在內膽上煮的,不過我家用了這麼多年電飯煲還是採用上述的蒸煮模式,或許我該換個智慧電飯煲了......
問題來了,智慧電飯煲何以稱之為“智慧”,其跟傳統的電飯煲有什麼區別,下面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下。
其實國內早在1999年就有人申請了“智慧電飯煲”的專利,有意思的是從這項專利中我沒看到半點智慧的影子,結果呢:專利沒透過,妥妥的被撤回。
根據我的調查得知,智慧電飯煲主要還是近十年內逐漸發展起來的產物,而上個世紀的事物更是少有能稱之為智慧的。
智慧電飯煲不僅僅是結構上做出改變,有些人以為改進一下加熱裝置或者加上很多種模式的按鍵就是智慧了,其實不是。
智慧的電飯煲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比傳統操作邏輯更加複雜的具有適應性的操作。
比如2011年的一項發明專利指出:電飯煲系統可以獲取烹飪資訊,如食材資訊、烹飪環境資訊、烹飪裝置資訊、及使用者設定資訊;根據這些資訊,調出相應的烹飪控制表,根據烹飪控制表、烹飪環境資訊、烹飪裝置資訊及使用者設定資訊生成烹飪控制程式,以此程式進行烹飪。
這就是智慧——根據已知資訊呼叫最好的資源配置進行操作,是具有較為複雜的邏輯的集合,而不是簡單的加熱保溫。
物聯網就是以類似邏輯發展起來的,我們說萬物互聯就成了物聯網,電飯煲也不例外。比如說,上班族的時間可能比較緊迫,需要在還沒回到家的時候就讓電飯煲開始煮飯,這個時候遠端控制技術就發揮了作用,我們現在的智慧家居產品也往往能夠進行遠端控制。
與智慧電飯煲相關的實用新型專利比發明專利要多很多,不過也有不少是專利權被撤回,或者沒幾年就失效了的,所以我把目光集中在了有效的發明專利上面。
申請號為CN201510168027.6的專利顯示,智慧電飯煲可以遠端控制所加米飯的量,因為它配備有淘米裝置,可以自動淘米、煮飯。不過這裡給這個申請的摘要一個差評,居然把“煮飯”寫成了“者飯”。
總體來說,電飯煲有什麼痛點需要我們以“智慧化”的思維進行解決的呢?
痛點一:不能根據需要遠端控制放物料時間。比如說你想煮八寶粥,但是如果你人不在家,想要遠端控制怎麼辦?還有就是如果你在家先把材料都放進去了,定了時,但這些雜糧在水中泡久了或許有變質的風險,煮熟之後口感也可能沒那麼好。
痛點二:不能遠端控制煮的量。上面也提到過,米飯的量如果能遠端控制就更加方便了。還有就是水的量也應該能控制,假如你想吃比較軟的飯或者喝粥亦或是想煮湯,這個功能就派上了用場。
痛點三:在開煮過程中,不能根據需要遠端進行增添輔料或調味料。實際上這個痛點如果發明人不提的話我也想不到,這個功能其實適合於物料比較複雜的烹飪。
這樣的電飯煲體積應該比較大,因為必須配有食材箱、水箱等裝置,就拿煮八寶粥來說,是否可以先加入一種食材煮一段時間,再加入另一種食材以及一些調味品......
更神奇的是,這種智慧電飯煲內部配有攪拌器,能對食材進行攪拌,我覺得這完全可以不叫作電飯煲了,應該改個名字......
拋開這些五花八門的自動化技術不說,智慧電飯煲還是要以現有的大家普遍接受的形式,先把飯煮香再說,然後再考慮一下智慧的功能是否被使用者所需要。
下面我將以米家的產品為例進行一些分析。
2016年米家品牌推出之際,米家壓力IH電飯煲也隨之問世。在命名上米家電飯煲並沒有寫上“智慧”二字,但實際上它一定程度上是智慧化的,其在商品詳情也重點介紹了智慧功能。
掃碼識米是其賣點之一,多種加熱方案,滿足了大部分家庭的需求。還有上面提到過的手機預約煮飯,不過得自己備好食材,不能全自動。智慧口感控制技術也是米家電飯煲的功能之一,即便你只有一種米,也可煮出軟糯彈等不同口感。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技術值得我們關注呢?
我們要知道,電飯煲用久了是會壞的,就拿近期釋出的彈出式攝像頭的智慧手機來說,機械結構複雜化的同時也增加了其損壞的風險,而上面提到的“全自動”淘米、煮米、加佐料等裝置可能比手機還更容易損壞。那麼我們對此需要做些什麼呢?
純米電子近年來申請的一項發明專利(公開號CN105241506B)給出了一種“雲電飯煲硬體狀態監測系統及監測方法”,目前還在稽核期。
該專利稱:電飯煲內部電子裝置的硬體狀態跟使用環境、使用時間和使用習慣有很大的關係,當出現一些問題時,如感測器損壞,乾鍋空鍋等情況發生時,電飯煲都會報錯,不能正常使用,而普通使用者往往不知所措,往往簡單的問題因得不到及時處理,而影響使用者使用,降低了使用者滿意度。值得一提的是,放眼全部與智慧電飯煲相關的專利,以“雲電飯煲”為名的貌似只有純米科技,而其他申請人則更多的以“智慧電飯煲”為名進行申請。
不知有沒有讀者用過或者用壞過米家電飯煲,對於此項技術我覺得維修行業也會因此得到發展,因為你可以把故障的原因直接告訴維修師傅,節約了時間成本,如果你懂行的話也可以自己換零件進行維修。
回想這幾年智慧電飯煲的發展,不快也不慢。米家率先在物聯網層面打通了智慧家居的連線,將比較成熟的技術進行了應用,同時在加工製造方面也不偷工減料,在設計界還多次獲得了iF獎、IDEA獎。
2018年5月,米家電飯煲的銷量突破100萬臺,小米生態鏈的負責人劉德說:“我們可以透過智慧電飯煲的雲端資料對整個中國的飲食習慣進行分析,比如說我們做了個地圖,可以看到哪個省的人更喜歡吃‘軟飯’。”
有意思的是,純米科技結構負責人內藤毅先生一開始是不肯加入這個中國創業團隊的,部分原因是我們團隊的技術實力不行,沒有足夠的專利意識,所以純米CEO楊華回國仔細研究了電飯煲的相關專利,再帶著研究成果去找老先生才以誠動人。
現在純米已經有了150多項專利,當然,不只是關於電飯煲,還有電磁爐之類的產品。
米家電飯煲的誕生在國內市場具有一定的象徵性意義,國內專門跑去日本買高階電飯煲的人少了,而中國產的電飯煲也在日本打開了市場。中國的創業者也應該從中學習,不斷研發新的產品,將自己的專利技術應用到未來的智慧電飯煲上面去,否則我們也極有可能被別人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