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59922713710

    乾隆真的那麼愛吃嗎,並不是。

    很多美食都打著“乾隆吃了都說好”的名號,但事實上這麼多東西乾隆並不一定真的吃過。搜尋引擎輸入“乾隆爺吃了都說好”,可以找到相關結果約118000個,乾隆“被代言”了一系列風俗小吃:嶧城菜煎餅、薊州一品燒餅、佛公餅、車輪餅、鮮花玫瑰餅、叫化雞、龍井蝦仁、鳳凰蛋、驢肉火燒、稻香村糕點、京東肉餅、XX燜鍋……

    一長串名單看得人眼花繚亂,不知道乾隆爺自己記不記得竟然吃過這麼多東西。然而這些頂著“乾隆”招牌的“老字號”,真的是乾隆爺吃過的嗎?

    以最為流傳的一款“乾隆皇帝吃了也說好的京東肉餅“為例,據資料記載:京東肉餅發源於京東三河、大廠一帶,1770年乾隆皇帝路過此地,曾經品嚐過這種肉餅,對其色香味讚不絕口。從此京東肉餅名聲大振,至今仍為很多北京人所喜愛。

    同樣的劇情,換個品種也同樣可行。

    安徽某家不知名的“燜鍋”聲稱源於乾隆二十七年春(1762年4月),乾隆三下江南,途徑安徽,停留期間,聽聞當地特色“燜鍋”十分有名,便決心微服私訪。乾隆來到這個小鎮,離飯店很遠處就聞到香氣濃郁撲鼻而來,令人垂涎欲滴,讚不絕口。

    完全是“掛羊頭賣狗肉”的炒作。

    即便是一些有史可考的名小吃,也並不一定就是乾隆本人吃過,即使吃過,也並不一定都“讚不絕口”。

    大名鼎鼎的蟹黃湯包就是相傳乾隆吃了“讚不絕口”的食品。蟹黃湯包是江蘇傳統小吃,相傳乾隆六下江南時逢經龍袍,品嚐了鄉民們特地為其製作的以蟹黃蟹肉等為餡的包子以後,龍顏大悅,連聲讚美“好吃、好吃”,鄉民們也受寵若驚,便稱此種包子為“乾隆湯包”。

    如此一來,靖江的蟹黃湯包表示不服,兩家的湯包為了搶“乾隆爺”這塊招牌也是各出奇招相互打臉。也許是“讚不絕口”用的太多了,靖江湯包為顯示自己“皮薄光潔,湯足如泉”的清奇“骨骼”,用的招數更偏門:

    說乾隆十四年下江南在揚州,經靖江知縣馬某的姐夫一一揚州知府的建議,改道靖江去了,在靖江時,品嚐到了靖江廚師無意中創新出來的湯包,還給湯汁燙了一下。

    來自蟹黃湯包保護基地——靖江當地賣蟹黃湯包的名酒樓的某位老師傅,在某節目上也是這麼說的有聲有色:

    看起來有頭有尾的故事,細細一追究起來漏洞百出:

    第一,據《清稗類鈔》記載,乾隆是十六年(公元1751年),因厭倦宮廷生活,為遍賞佳山秀水,飽償天下美味,才開始南巡的,所以乾隆十四年他還並沒有下江南;

    第二,乾隆下江南的路線需要事先做大量準備工作,怎麼可能因一知府的建議改道到一個偏僻的小縣?

    第三,據清官御膳底檔,乾隆下江南時給他獻食的地方官員主要是兩江總督、巡鹽御史、蘇州織造,靖江這縣一級的要獻食可不容易。

    另外還有被譽為“中國十大面條”之一的鎮江鍋蓋面,據傳也是被乾隆爺翻過牌子的。

    現在鎮江當地也有不少麵店的牆上都貼有一個名為《乾隆和張嫂子夥麵店的故事》的傳說,介紹了鍋蓋面的來歷,說的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下江南時候的事。

    而又有一種說法認為鍋蓋面的起源和乾隆爺完全無關,是山東人流落到鎮江的另一種麵食做法。

    其實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是有親王提前勘測設計路線,沿途地方官吏又深知乾隆講究排場玩樂的作風,爭相逢迎,採辦各種名餚特產,搞得民間挺怨聲載道,怎麼可能出現乾隆帝和老百姓們坐在一家小夥麵店裡共同進食的場景?

    這些傳說實在太過逼真,不少當地人都相信了,為自家打call的時候那麼信誓旦旦“只怪自己太年輕,是故事還是歷史分不清”。所以這種傳說,還是當作野史談資,笑笑就行了。

    為什麼中國餐飲愛用皇帝代言

    吃店執著於“百年老店”的噱頭,卻忘了其實很多流傳著的傳統小吃,未必就過百年。以上文中提到的“鎮江鍋蓋面”為例,鎮江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特約研究員裴偉透過多年走訪發現,30多年前的鎮江,沒有“鍋蓋面”這個詞。

    在2014年鎮江市民間鍋蓋面座談會上,專家們也達成了共識:正宗鍋蓋面的叫法其實只有30多年的歷史。但這一點都不影響鍋蓋面在當地和美食屆屹立不倒的地位。

    老上海做生煎最有名的兩家老字號——“蘿春閣”和“大壺春”,一個創於上世紀20年代,一個建於1932年,也不足百年。老底子杭州人愛吃的“吳山烤禽”,一年能賣出150萬隻,賣的好的一天能賣600多隻。但這家開張於1985年的烤禽店跟“百年老字號”比起來還是年輕。

    蔡瀾先生形容香港街邊美食時說,街邊小食是香港人的集體記憶,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更是香港美食的極致所在,因為它只靠食物本身為招牌,就能在飲食激烈競爭的香港生存,必定有其絕活。

    在中國稀鬆平常的豆腐,卻有能力在日本搖身一變成了高檔料理。經過了1000多年,日本人已經把豆腐做得很精,並且做出了文化,靠的大概就是日本人那種變態級精細與嚴謹的精神。品豆腐彷彿不單是在品豆腐,而像是在品嚐一件細緻的藝術品。

    沒有過多的廣告宣傳,也沒有“皇室”的品味加持,他們一天同樣能賣到8萬盒豆腐。

    都說中華美食能讓外華人靈魂震撼,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五十六個民族、十大名菜、八大菜系,還有各種各樣的網紅美食,商家們同樣也在思考著如何才能在更新迭代速率非常快的餐飲業立住腳跟。

    也許越是激烈的競爭越能激發起人的無窮創造力,於是就有了下圖這種現象。

    一些小吃店為了蹭“百年老店”的名頭也是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寫上了“本店離百年老店還九十六年”。

    其實,部分“百年老店”和善以皇帝做招牌的傳統小吃店,無非是利用了人們的獵奇和從眾心理。

    按照劇本走向和一般套路,皇帝們在在微服私訪、迷路、出逃的時候又累又餓,然後不經意間闖入一家飯店,吃上一口人家隨便端出來的小吃……驚為天人,豎起大拇指,從此這種小吃就名揚中外,最終成為某地最著名的小吃。

    人們會蜂擁光顧這些店無非是因為兩個原因:其一,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等級制度造成了大家想當然以為皇帝吃的東西會高人一等。而事實並非如此:在清宮,當一道道提前做好的菜端上來,還要被太監事先嚐過之後才能品嚐,皇帝所吃的不過是些殘羹冷炙。

    更何況御廚們只能根據菜譜上的規則做菜,不能有什麼創新——御膳的味道,只能算是中正平和,從冷盤吃到熱菜,沒有一道菜的味道能給舌尖強烈的衝擊,沒有一道菜的分量能給胃口十成十的滿足,甚至沒有一道菜光憑外表能讓人能猜到食材,因為被處理的太過精細了。

    而且古代御膳房是不會給皇帝上比較難得的新鮮時蔬的,以免皇上突然想吃反季蔬菜來刁難人。反而是尋常百姓難得的鮑翅人參等頂級食材,御膳房全年度全天候供應著。所以皇帝們食到了外面那些“野味”才會像沒見過世面的人一樣“讚不絕口”。

    其二,皇帝吃過的東西我也能吃到,有面子。

    說白了就是商家為了宣傳,用皇家的名頭做廣告,自然也就有了這麼多的“乾隆”美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湯姆索亞歷險記英文好詞好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