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162057012936

    從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初,也就是中國的明末清初時期,國家出現了大動盪和政治上的大變局,尤其是明亡的慘劇,使得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唐甄,甚至更早的李贄等思想家掀起了一股批判君主專制的近代啟蒙思潮。

    他們將矛頭直指傳統制度和宋明道學,倡導個性自由,肯定人的慾望和人格平等,表現出了華人文主義的思想覺醒。

    在這股啟蒙思潮的影響下,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逐漸發生變革,新的倫理道德萌芽成長,甚至直接推動了明清之際注重實學精神的科學啟蒙和市民文學的大發展。

    那麼,明清之際的思想啟蒙運動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呢?

    一、萬曆民變的內憂與後金入侵的外患。

    民變多來自上層的腐敗。

    明神宗朱翊鈞在位的前十年,由於首輔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等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出現了“萬曆中興”的局面。

    可到了執政後期,明神宗貪財成癖,派大量太監擔任各地的礦監、稅使,搜刮百姓。

    於是,民怨四起,匯聚成了遍佈全國的萬曆民變。其中聲勢較大的白蓮教起義,就是蘇州市民因為皇帝的稅監隨意徵稅,終於起來反抗,包圍稅署,打死稅吏。

    起義勢力逐漸蔓延,在徐鴻儒的帶領下,他們以白蓮教為組織謀事起兵。最終,這場持續兩年多的民變還是失敗了,但同時也發出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訊號。

    明末農民大起義

    終於在1644年,統治中國 270多年的明王朝,被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軍推翻。

    內憂之外更有外患,其中以南方的倭寇和遼東的後金作亂為代表。

    雖然在抗倭英雄戚繼光等將士的抗擊下,南方危機有所緩解。但是崛起於東北的後金勢力成為明朝的大患。

    努爾哈赤在萬曆四十四年(1616)稱可汗,建立後金政權。幾年後,後金軍隊連克明朝70餘座城池,攻破並遷都瀋陽(改名盛京)。

    終於,順治元年(1644),實際掌權者多爾袞經過山海關戰役之後,利用吳三桂的力量,擊敗了李自成的起義軍,成功入關搶佔了北京。從此,後金入主中原,建立了全國性的大清政權。

    身處這樣風雲際會的改朝換代時期,當時的有志之士為尋得“明道救世”的良方,將矛頭直指宋明以來的正統思想——程朱理學,認為理學的空談和腐朽導致了宋明兩朝的覆滅,於是一股經世濟民的實學之風漸起。

    二、市民階層的迅速壯大,新的社會經濟關係逐漸萌芽。

    相對政治的腐敗,明清之際中國社會的一大變化就是城鎮的空前繁榮,尤其是以蘇州、杭州、揚州等工商業型城市一躍成為最為發達的中心城市。

    於是,市民階層代表著社會新生力量成長起來,士農工商的社會分層也逐漸模糊,人口和商品的自由流動導致思想、習俗和文化價值觀念的開放。

    正是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上孕育出了代表新生力量的思想大家。

    而在這些思想大家的啟蒙陣營裡,又迸發出了什麼超越時代的思想呢?

    一、倡導個性自由。第一位鬥士當屬晚明“離經叛道”的李贄。

    作為王陽明哲學的繼承人,李贄極端痛恨那些傳統道學家滿口仁義道德的虛偽,提倡功利主義。

    李贄

    1577年,他在就任雲南知府的時候,接受了一種叫做“常例”的灰色收入。對於這件事他可以非常坦誠地講給朋友聽,而不是打著絕私慾、為國為民等高尚的幌子作假。

    正是因為他倡導這種功利價值,批評重農抑商,符合了明中後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所以他在湖北麻城講學的時候,聽眾多達數千人,中間還夾雜著不少婦女。

    於是,以李贄為一代宗師的泰州學派,高舉起個性自由的旗幟,開始了反傳統、反權威的思想變革。

    不過要觸及根本的制度變革思想,需要更猛的藥。

    二、抨擊並制約君主專制。代表人物就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思想的黃宗羲正是清初批評君主專制最有力的健將之一。

    他在目睹了父親因為明末佞臣魏忠賢鎮壓東林黨人,而下獄致死的結局之後,對腐敗的制度痛心疾首。他提出至高無上的君王不過是一介“獨夫”而已,專制的君主正是“天下之大害”。這在君主專制的時代,無疑是一種叛逆精神。

    黃宗羲

    同樣,精通典制掌故、天文曆法、音律經史的博學之才顧炎武也對君主獨裁有過尖銳抨擊。他認為“保天下”才是民眾應盡的責任,民眾利益在君臣私利之上。他的這一觀點後來被梁啟超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廣為流傳。

    但只是抨擊並不能治世,黃宗羲、顧炎武等人還提出了制約君權的設想。

    顧炎武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分權,把君主的“闢官、蒞政、理財、治軍”四權分割給地方郡縣。黃宗羲甚至提出建立平等的君臣關係來限制君主專制,並設定學校來監督朝政,這已經具備了西方代議制的色彩了。

    顧炎武

    當然,他們抨擊的只是獨斷專行的君權,救世才是目的。

    當清兵入關,正統顛覆,他們紛紛拒絕入仕清廷,甚至顧炎武、王夫之等人還成為了南明抗清中的鬥士。

    正是因為他們從小接受的是“大義”教育,心懷的仍是天下。像顧炎武從小由寡母獨自撫養長大,教授岳飛、文天祥、方孝孺的忠義之節。

    所以,當1645年明宗室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后,楊廷樞、陳子龍等人策動了“舉義反正”行動,顧炎武也參與了其中。

    王夫之的全家在抗擊清軍的起義中也是四處逃散、家破人亡。父親在臨死時刻還叮囑他要抗清到底。於是,王夫之在南嶽也加入了武裝抗清起義的隊伍。到了康熙年間,三藩叛亂。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幾次求王夫之寫勸進表,都被王夫之拒絕了。

    王夫之

    正是在這種混亂的時局中,這些思想大家才大力提倡利國利民的實學精神。

    三、大力提倡實學精神。徐光啟正是明清之際實學思潮的先導人物。

    自從西方新航路開闢之後,明末以利瑪竇為首的耶穌會士來華傳教,與中國士大夫共同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徐光啟正是這段西學東漸歷程中的重要見證人和推動者。

    他畢生都在致力於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實學的研究,還積極投身於翻譯西方科學書籍的運動。在萬曆三十四年,開始與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

    另外,與徐光啟同時代的學者李之藻,早年跟隨利瑪竇學習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兩人共同刻印了《坤輿萬國全圖》。

    顧炎武更是以治世為目的,留下了傳世名作《天下郡國利病書》,從天文到吏治、制度等無不實學為本。

    另外,有王夫之創立的唯物主義哲學體系、顏李學派創辦的實學講堂等。

    這一時期,以實學為特點的思想啟蒙,讓明清之際的中國多學科大放異彩,形成了科學啟蒙的繁榮思潮。

    不僅如此,明末清初的思想啟蒙運動更是對晚清魏源、林則徐等人的經世致用之學的勃興奠定理論和思想基礎;同時也被不斷崛起的市民階級所接受,推動了清代世俗小說的長足發展。

    可以說,清末明初的啟蒙思潮正是中國文化向近代轉型的預兆和曙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飯前和飯後打嗝是什麼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