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完《我不是藥神》,心情不能平靜的同時,電影戳中痛點,你認為這種現象原因是什麼?
3
回覆列表
  • 1 # 愛赫本的紀梵希

    這幾天最火爆的電影就是《我不是藥神》,並且目前豆瓣評分已經高達9.0。觀看過此電影的人都對這部電影評價非常高,連黃曉明都說,如果有類似於這種質量的電影,他倒搭錢都願意去飾演,謝娜都在微博上說,今天看了《我不是藥神》的電影,抱著笑翻的心去的,沒想到最後哭成狗,真的為這一部中國電影而自豪。

    這部電影也讓我們看到了健康對於一個人來講是多麼的重要,看到了疾病是怎樣迅速榨乾了一個小康家庭的積蓄,無論你有錢沒錢在疾病的面前是那麼的無助,在疾病和死亡到來的時候,看到了自己是多麼的渺小。

    由於家庭經濟能力低,又回到了吃不起藥的日子,為了妻子為了孩子,有的人選擇了自殺來結束生命。這樣就可以不拖累妻兒還有的家庭,還有因為女兒重病。老公不負責任的跑了,拋棄了妻子和孩子,母愛是偉大的她為了女兒跳起了鋼管舞。來想辦法去支付女兒高額的醫療費。

    大家的心底都是善良的,都會去同情和憐惜弱者,同時也映襯了現在的自己是多麼的幸福。所以我們要珍惜當下,懷著感恩的心去回報社會。

  • 2 # 老李談影視

    現實生活的淚點真實寫照,這兩年健康疾病來到了很多人身邊,真的遇見這樣的現象真的很難說到底會怎樣,人們的無助和困境,相信很多熱都有這樣的生活感觸,畢竟這個社會下窮人多。所以我們不得不面臨這樣的問題。

    當然遇見這樣的事情你會怎麼辦?很大的思考空間!

    而著也在考驗著人性和法律的邊緣,當你到了一定時候,你會怎麼選擇。生存和法律。思考的空間真的很多。

    當然這個也讓我們看到了得大病家庭的那種困窘,真的看的很痛心,很揪心。但是難免對自己來說也有一些恐懼,萬一哪一天發生在自己身上會怎樣……

  • 3 # 編劇演繹法

    2018年7月7日星期六晚上22點,戲院的燈亮起來之後片刻,全場沉靜,直到一個小孩一聲“爸爸,剛才那個叔叔坐車去哪”,大家才緩過神來,漠然地走出戲院。我故意回顧了四周,看到不少人在悄悄抹淚。或許在兒童眼中,他們還沒意識到那位無私救人的叔叔因為犯了法被判入獄。但希望在他們心裡可以明白到這份善心。

    《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輿論和影響,首先是它的社會現實性。看病貴,吃藥難這些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真的是屢見不鮮。還記得17年多家醫院都上調了掛號費,“生不起病”成了當時朋友圈的熱點詞彙。

    這部電影指向的正是我們中的某一個人,以及我們的醫療政策。

    在煽情的層面上,電影也是相當剋制,沒有生搬硬套塞進的淚點,也沒有利用哭得鋪天蓋地的情節來賣慘。用的是一種共情的手法,把這部商業型別片更加接地氣,放棄全面娛樂化的故事,而去探討社會苦澀的問題。

    《我不是藥神》正是精妙地利用型別片的敘事手法,不但沒有脫離現實,更把這種社會現實的探討用一種清晰、簡單的方法講述。具備社會意義、又不乏趣味,更容易接受,自然就會受眾泛、傳播廣了。換句話來說,《藥神》的目的並不在於讓觀眾去思考“情是否應該大於法”、“仿製藥與專利藥的是與非”、“社會貧苦差距引發的弊端”等等如此複雜性和無解性的社會難題,而是以這一貼近現代社會的題材去讓觀眾能夠感同身受被打動。

    作為商業型別片,既然故事路數容易被猜透,導演就把重心放在人物設計身上。四個配角加入讓賣仿製藥牟利到救人這一行動轉變更加合情合理,同時也注入了從自愛、親情、大義、教義層面的情感深度:呂受益為的是自救、劉思慧為的救女兒、劉牧師為的是救教友、黃毛為的是救用不起藥的窮人。

    程勇(徐崢飾),原型人物是陸勇,本身是患有慢粒白血病。陸勇買仿製藥的初衷只是為了緩解藥費,救的是自己的命。而後來所做的也主要是宣傳這種印度仿製藥,只幫了個別不懂英語的病友買藥。而電影的改編人物程勇一開始則是為了賺錢養家而走上這條代購之路,從一個平凡的市井小人物經歷一系列戲劇事件而轉變成無私救人的民間英雄。

    這樣的改編處理,顯然比原型更容易讓觀眾產生共鳴。因為原型自身就是病人,救己救人,實現的只會是一種對病人的同情,而改編成一個自私、麻木的小人物轉變成一個無私的普通人,這樣產生的情感更強烈,也更容易被認可。不得不讓我聯想到《辛德勒的名單》裡那位從一位賺取戰爭財的商人轉變為一位不惜傾盡身家地解救猶太人的“聖人”辛德勒。“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呂受益(王傳君飾)。這位從《愛情公寓》脫身出來,力求擺脫“關穀神奇”這一印象的個性演員,從出場就已經備受矚目了(在戲院裡,周圍的觀眾不少竊語驚呼著他的名字)。他飾演的呂受益更是毫無表演痕跡。

    真正讓這個角色獲得觀眾認同的是在他邀請程勇到家吃飯,在自己寶寶床邊說的那句話“剛得病的時候,我天天想死;他出生後,天天都想活下去。”這一刻觀眾真切體會到他主動尋找程勇入購仿製藥的戲劇需求,體會到他內心求生慾望的真實。煽情的工作幾乎都落在這個病患者角色身上。在醫院看到病入膏肓的呂受益的時候,假如導演採取的是直面疾病的殘忍和疼痛,取得的煽情效果會很直接。但我們看到的是呂受益咬著毛巾,鏡頭卻隨著程勇走出病房,剩下的只有呂受益接受清創時難熬的嚎叫和程勇的不忍的反應。這種側面展示手法不但更高明,還能讓這份移情從單純的同情深入到觀眾對自身的思考。

    曹斌(週一圍飾演)。這個角色的出場就是怒氣衝衝地跑向打了前妻(曹斌姐姐)而被扣的程勇砸東西。於是給觀眾的第一印象就是粗暴、火爆。但下一個鏡頭卻是他走進車內,看到一旁的姐姐,下意識把嘴裡的煙扔掉和吹散自己的煙味。這個小細節則是展示了角色的細心和善良。

    正是如此,曹斌從一開始就有些被仿製藥的效益動搖,直到後來他們拘捕的一大批使用仿製藥的白血病者中,一位老奶奶哭訴自己這些年來吃天價藥的病史:她只想活著,但是這樣的高價藥並不是每家都能負擔得起,仿製藥假不假,他們自己還不知道嗎。曹斌這個角色真正得到轉變,轉變對程勇所為的同情和支援。同時,也正是這個角色的設定,在某種程度上調和了影片營造的對執法機關的負面情緒,也緩和了程勇走私仿製藥和制度上的衝突。從而不讓本片初衷(共鳴和打動)走得偏激。

    倘若本片缺少了這些表演精湛的演員,《我不是藥神》是很難成為如此出色的電影的。

    看到有人說電影結尾白血病人目送被警車押送的程勇這一場應該全場無聲,會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高度。我反而認為,這一場前半段的無聲處理是情緒醞釀的階段,漸入的音樂則像是為壓抑的情緒提供了一個缺口,好讓觀眾把情感宣洩出來。這樣的處理更像是一種希望之音,否則整部片的基調就會變得異常壓抑。

    《我不是藥神》能獲得如此大的自來水宣傳,主要得益於它與觀眾聯動的共情。它並沒旨在勾挖出那些負面而又洶湧的情緒,它展示了“看病貴,吃藥難”這一社會現實的同時,仍讓我們相信人性的光芒,希望依舊不滅,好撫慰焦慮的人心。從而成為一部難能可貴的高品質大眾電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辛棄疾開創了什麼樣的意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