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遺蹟。漢代置縣,唐代建州。汀州先祖主要由西晉時期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以及唐代安史之亂兩次南遷時組成。中原文化與當地本土文化相互融合,遂為客家。及至近代,西學東漸,風起雲湧。汀州成為蘇區經濟、文化中心,為共和國重要發祥地之一,汀州兒女眾志成城,踏出二萬五千里長徵第一步,留下不朽詩篇。時至今朝,汀州客家兒女響應號召,戰天鬥地,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治理成果顯著,“長汀經驗”彪炳史冊。
“歷史、客家、紅色、生態”四位一體文化,已然成為長汀人民精神寶庫。“添丁、成人、金榜、婚慶、立灶、喬遷、壽誕、豐收”人生之八喜,是為汀州客家兒女追求生活幸福之見證。新時代提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引導長汀人民繼承優良傳統,弘揚社會新風,弘揚正能量,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古貌新顏汀州而再接再厲、續寫輝煌。
汀州八喜館用八個展廳以實物、雕塑、浮雕、文字、圖案,以及表演等多樣形式,聲、光、電、數字影像,全息投影等多媒體表現手法呈現給遊客,展陳內容生動有趣。同時,還精心挑選出最具汀州特色的鬧春田、百壺宴、刻紙龍燈、迎花燈、走古事等民俗活動介紹,展現長汀縣獨具特色的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添丁之喜
客家人敬畏生命,繁衍生息是最重要人生之大事,不僅與個人有關,更事關家族興衰。客家媳婦懷孕後,要準備姜粉、豬油、酒娘、兒童衣物。客家人稱男嬰誕生為“添丁”。添丁是大喜事,有一系列的慶祝活動,習俗眾多、禮節隆重。
汀州客家人重視生命延續,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人口誕生既是生命傳承,體現家族興盛,也是為國家蓄積鼎新之才,從小就要求孩童讀書報國。
成人之喜
昔日,男女成長到十六歲即為成年,要舉行成年禮。古時,成年禮分成男禮和成女禮。男稱“冠禮”,女稱“笄禮”。透過這種傳統儀式,希望受禮者可以正視自己肩上之責任,承擔義務,宣告長大成人。
男子加冠禮。其禮有三,源於《士冠禮》首加布冠,表示今後文能出仕為官,次加皮弁冠,表示可從戎領兵。再加爵弁冠,表示從此可參加各項祭把儀活動。女子到十四、五歲時就可進行成年禮,也稱笄禮。笄禮改兒時髮式,盤發插笄。
金榜之喜
中原漢民攜帶儒家文化遷居汀州,從此,漁樵耕讀成為汀州客家人生活常態。因此,汀州客家人無論家境優劣,都以讀書作為人生最重要事情。
莘莘學子,苦讀十年,遂參加科舉考試。考得秀才,會深得人敬。考取舉人,名揚遐邇,官府會頒“文魁”匾額,掛於廳堂,光耀門楣。考取進士,金榜題名,天下皆知、官祿加身。
客家首府長汀在舊時,讀書上進能出仕者,可謂寥寥無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汀州客家文人士子一生使命。時至今日,汀州文風依舊鼎盛,蟾宮折桂者不乏其人,他們學成之後,在各自崗位報效國家,成為當代客家人驕傲。
婚慶之喜
婚姻是組成家庭重要的基礎,也是汀州客家人作為成家立業的一個重要標誌性事件。汀州客家人婚姻必須正統、合符禮制,要“明媒正娶”。
汀州客家人傳統婚姻禮儀,基本遵循古代“六禮”,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而接親需在半夜,以避“四眼”(孕婦),也與古代搶婚習俗有關。迎親隊伍以六人之數,取“六合”之意。
一個客家男丁,一旦成婚,便要擔一家之責。客家媳婦則恪守婦道,相夫教子。信守婚約,相互負責任。
立灶之喜
客家人兄弟分家,是家族興旺發達喜事。分家就得另立爐灶,客家人俗稱“打灶頭”。客家人蓋新房,分立門戶都需做灶頭。
做灶於客家人是件大事,馬虎不得。客家人相信灶口的朝向與家庭財運相關,所以很注重、很講究。灶頭一般分為大灶、小灶、單灶、雙灶和牛尾灶等,汀州農家一般都是打雙灶。起灶腳和灶頭進火時間,要與女主人生辰八字相合。做灶當天,親友鄰里皆來道賀。
立灶之日意味著成家立業,一個新家誕生。“家和萬事興”是中國傳統美德,也是汀州客家人良好祈望。
喬遷之喜
汀人把“做屋、登科、結婚”視為人生三個重要節點。所以汀人都喜歡自己建房,一生勤勞,儉吃省用就是為了“做新屋”。
主人從擇基、動土、落基、上樑、出水、做灶、至喬遷新居,都要舉行系列儀式。到了喬遷之日,習俗繁多,皆為祈求興旺發達之意。前往新居要湊合六人,取“六合”之意。家人與眾親友來送搬新屋者,一路上鳴放鞭炮,浩浩蕩蕩。到新屋開啟大門鳴炮進屋,將燈火放在神龕上,布袋放在神桌上,點燃香燭、供上祖宗神位,進行告祖叩拜。然後邀請親朋好友和左鄰右舍,舉辦一場“搬屋酒”,慶祝新居落成。
喬遷新居是汀州客家人的一件人生大事。從搬取舊物到新居,表示不忘昔日艱苦生活;從老屋點燃火種到新居,將祖宗神位安放到新居神龕上,祈願家族傳承,發揚光大;用“笑包”主動與鄰居友好交往,共建和諧鄰里。
壽誕之喜
古時,人們把生命長短分為:百歲為上壽,八十歲為中壽,六十歲為下壽。因古代生活條件所迫,平均壽命在四、五十歲之間,故而昔日人們活到六十歲已屬不易,所以達到這個年紀值得慶賀,而於生日這天慶祝,謂這“做壽”、“壽辰”。汀州客家人把六十歲做為壽的界限,達到六十歲稱“上了壽”。
誕辰慶祝年歲男女有別,有“男做齊頭女做一”之俗語。客家人稱慶壽為“做壽”,做壽不能自己操辦,必須由子女出面舉辦(子沒者由孫輩出面)。壽誕前一天“暖壽”,當天“慶壽”,第三日晚上起請謝酒。壽宴特色要有壽麵、壽桃,席間,還要由廚師在每桌去添面,稱作“添壽”。壽星答謝,兒孫們逐席敬酒。壽宴後還要給鄰居送“壽桃”。
忠信孝悌是汀州客家人恪守的優良傳統,壽誕禮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它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尊敬,以及對長壽老人的祝福。
豐收之喜
農耕是客家人立命之本,一年辛勞,為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每到收成時節,家中米穀豆麥滿倉,窖裡番薯芋子成牆,灶間薯種掛滿梁,雞鴨成群豬牛滿欄。
汀州客家人為慶賀豐收,以“食新”、“做禾了”等各種形式慶賀新糧上場。他們認為豐收來自於“五穀大神”(神農氏)之恩澤,用豐盛的美酒佳餚是敬祀“五穀大神”最好的貢品。
汀州客家各處鄉村風俗不同,慶典儀式各有特色,有的鄉村還有以“百鴨宴”、“百壺宴”、“蒸歲飯”等各種民俗活動,表達這一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喜慶之情。
汀州八喜館,是汀州客家人生活的一個縮影。人生百年,只有經歷了這八喜才是完美人生。在新時代中國夢的美好藍圖裡,就讓我們帶著汀州八喜,行走在中華復興的康莊大道之上。祈願每一個人,都擁有八喜人生。
汀州八喜,是代表著八種人生喜事,分別是金榜題名之喜、花燭之喜、添丁之喜、成人之喜、立灶之喜、喬遷之喜、壽誕之喜、豐收之喜。
汀州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遺蹟。漢代置縣,唐代建州。汀州先祖主要由西晉時期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以及唐代安史之亂兩次南遷時組成。中原文化與當地本土文化相互融合,遂為客家。及至近代,西學東漸,風起雲湧。汀州成為蘇區經濟、文化中心,為共和國重要發祥地之一,汀州兒女眾志成城,踏出二萬五千里長徵第一步,留下不朽詩篇。時至今朝,汀州客家兒女響應號召,戰天鬥地,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治理成果顯著,“長汀經驗”彪炳史冊。
“歷史、客家、紅色、生態”四位一體文化,已然成為長汀人民精神寶庫。“添丁、成人、金榜、婚慶、立灶、喬遷、壽誕、豐收”人生之八喜,是為汀州客家兒女追求生活幸福之見證。新時代提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引導長汀人民繼承優良傳統,弘揚社會新風,弘揚正能量,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古貌新顏汀州而再接再厲、續寫輝煌。
汀州八喜館用八個展廳以實物、雕塑、浮雕、文字、圖案,以及表演等多樣形式,聲、光、電、數字影像,全息投影等多媒體表現手法呈現給遊客,展陳內容生動有趣。同時,還精心挑選出最具汀州特色的鬧春田、百壺宴、刻紙龍燈、迎花燈、走古事等民俗活動介紹,展現長汀縣獨具特色的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添丁之喜
客家人敬畏生命,繁衍生息是最重要人生之大事,不僅與個人有關,更事關家族興衰。客家媳婦懷孕後,要準備姜粉、豬油、酒娘、兒童衣物。客家人稱男嬰誕生為“添丁”。添丁是大喜事,有一系列的慶祝活動,習俗眾多、禮節隆重。
汀州客家人重視生命延續,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人口誕生既是生命傳承,體現家族興盛,也是為國家蓄積鼎新之才,從小就要求孩童讀書報國。
成人之喜
昔日,男女成長到十六歲即為成年,要舉行成年禮。古時,成年禮分成男禮和成女禮。男稱“冠禮”,女稱“笄禮”。透過這種傳統儀式,希望受禮者可以正視自己肩上之責任,承擔義務,宣告長大成人。
男子加冠禮。其禮有三,源於《士冠禮》首加布冠,表示今後文能出仕為官,次加皮弁冠,表示可從戎領兵。再加爵弁冠,表示從此可參加各項祭把儀活動。女子到十四、五歲時就可進行成年禮,也稱笄禮。笄禮改兒時髮式,盤發插笄。
金榜之喜
中原漢民攜帶儒家文化遷居汀州,從此,漁樵耕讀成為汀州客家人生活常態。因此,汀州客家人無論家境優劣,都以讀書作為人生最重要事情。
莘莘學子,苦讀十年,遂參加科舉考試。考得秀才,會深得人敬。考取舉人,名揚遐邇,官府會頒“文魁”匾額,掛於廳堂,光耀門楣。考取進士,金榜題名,天下皆知、官祿加身。
客家首府長汀在舊時,讀書上進能出仕者,可謂寥寥無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汀州客家文人士子一生使命。時至今日,汀州文風依舊鼎盛,蟾宮折桂者不乏其人,他們學成之後,在各自崗位報效國家,成為當代客家人驕傲。
婚慶之喜
婚姻是組成家庭重要的基礎,也是汀州客家人作為成家立業的一個重要標誌性事件。汀州客家人婚姻必須正統、合符禮制,要“明媒正娶”。
汀州客家人傳統婚姻禮儀,基本遵循古代“六禮”,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而接親需在半夜,以避“四眼”(孕婦),也與古代搶婚習俗有關。迎親隊伍以六人之數,取“六合”之意。
一個客家男丁,一旦成婚,便要擔一家之責。客家媳婦則恪守婦道,相夫教子。信守婚約,相互負責任。
立灶之喜
客家人兄弟分家,是家族興旺發達喜事。分家就得另立爐灶,客家人俗稱“打灶頭”。客家人蓋新房,分立門戶都需做灶頭。
做灶於客家人是件大事,馬虎不得。客家人相信灶口的朝向與家庭財運相關,所以很注重、很講究。灶頭一般分為大灶、小灶、單灶、雙灶和牛尾灶等,汀州農家一般都是打雙灶。起灶腳和灶頭進火時間,要與女主人生辰八字相合。做灶當天,親友鄰里皆來道賀。
立灶之日意味著成家立業,一個新家誕生。“家和萬事興”是中國傳統美德,也是汀州客家人良好祈望。
喬遷之喜
汀人把“做屋、登科、結婚”視為人生三個重要節點。所以汀人都喜歡自己建房,一生勤勞,儉吃省用就是為了“做新屋”。
主人從擇基、動土、落基、上樑、出水、做灶、至喬遷新居,都要舉行系列儀式。到了喬遷之日,習俗繁多,皆為祈求興旺發達之意。前往新居要湊合六人,取“六合”之意。家人與眾親友來送搬新屋者,一路上鳴放鞭炮,浩浩蕩蕩。到新屋開啟大門鳴炮進屋,將燈火放在神龕上,布袋放在神桌上,點燃香燭、供上祖宗神位,進行告祖叩拜。然後邀請親朋好友和左鄰右舍,舉辦一場“搬屋酒”,慶祝新居落成。
喬遷新居是汀州客家人的一件人生大事。從搬取舊物到新居,表示不忘昔日艱苦生活;從老屋點燃火種到新居,將祖宗神位安放到新居神龕上,祈願家族傳承,發揚光大;用“笑包”主動與鄰居友好交往,共建和諧鄰里。
壽誕之喜
古時,人們把生命長短分為:百歲為上壽,八十歲為中壽,六十歲為下壽。因古代生活條件所迫,平均壽命在四、五十歲之間,故而昔日人們活到六十歲已屬不易,所以達到這個年紀值得慶賀,而於生日這天慶祝,謂這“做壽”、“壽辰”。汀州客家人把六十歲做為壽的界限,達到六十歲稱“上了壽”。
誕辰慶祝年歲男女有別,有“男做齊頭女做一”之俗語。客家人稱慶壽為“做壽”,做壽不能自己操辦,必須由子女出面舉辦(子沒者由孫輩出面)。壽誕前一天“暖壽”,當天“慶壽”,第三日晚上起請謝酒。壽宴特色要有壽麵、壽桃,席間,還要由廚師在每桌去添面,稱作“添壽”。壽星答謝,兒孫們逐席敬酒。壽宴後還要給鄰居送“壽桃”。
忠信孝悌是汀州客家人恪守的優良傳統,壽誕禮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它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尊敬,以及對長壽老人的祝福。
豐收之喜
農耕是客家人立命之本,一年辛勞,為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每到收成時節,家中米穀豆麥滿倉,窖裡番薯芋子成牆,灶間薯種掛滿梁,雞鴨成群豬牛滿欄。
汀州客家人為慶賀豐收,以“食新”、“做禾了”等各種形式慶賀新糧上場。他們認為豐收來自於“五穀大神”(神農氏)之恩澤,用豐盛的美酒佳餚是敬祀“五穀大神”最好的貢品。
汀州客家各處鄉村風俗不同,慶典儀式各有特色,有的鄉村還有以“百鴨宴”、“百壺宴”、“蒸歲飯”等各種民俗活動,表達這一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喜慶之情。
汀州八喜館,是汀州客家人生活的一個縮影。人生百年,只有經歷了這八喜才是完美人生。在新時代中國夢的美好藍圖裡,就讓我們帶著汀州八喜,行走在中華復興的康莊大道之上。祈願每一個人,都擁有八喜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