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雁菲fei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王朝晉國君主晉武公次子姬杼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周宣王幼子姬尚父的封邑,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廣韻》、《通志》中的記載,西周王朝的君主王位由周武王開始,不計周定公、周召穆公的共和執政的十四年(公元前841~前828年),第十二傳至周宣王姬靜時,已是西周王朝的晚年,整個王朝的國力已經大不如前了。

    周宣王有位小兒子,名叫姬尚父,但他在周宣王執政的四十六年間(公元前827~前782年)一直未能獲得封爵,大概是因為出生得很晚,年齡過小之故。

    直到周幽王姬宮湦執政時期(公元前781~前771年在位),姬尚父才被封於楊邑(今河南鶴壁),侯爵,所以在史籍中稱他為楊侯。姬尚父在楊邑建立了一個小諸侯國:楊國,與姬杼之楊國同名。

    姬尚父的楊國存在時間不長,在春秋時期即被同宗的強大晉國所兼併,具體滅國時間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亡國之後,原楊國侯一族的後裔子孫以先祖故封邑名稱或國名為姓氏,稱楊氏,世代相傳至今,形成楊氏的另一支源。

    第三個淵源:源於北韓族,屬於夷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北齊大臣叫箕元,子姓,傳說是古箕氏北韓的後裔。

    後來,他陪同北齊公主下嫁高句麗國,被高句麗王封為上堂伯,賜予清州為食邑(今南韓忠慶北道清州)。之後,他改姓氏為楊氏,成為北韓半島楊氏的開派鼻祖,其後裔子孫皆稱楊氏,以清州為本貫。

    遷徙分佈:

    楊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六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十位,皆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四千九百二十三萬餘,佔全華人口總數的3.08%左右。

    楊氏的發源地有二:一是在今山西境內、二是在今河南境內,後皆為晉國所吞併,其子孫因避亂,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楊氏族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內,主要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

    1.秦、漢之際:

    楊氏族人有的遷居河內,有的遷居馮翊(今陝西大荔)。楊氏為晉所滅後,便向西發展繁衍,其先遷入陝西,後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境。

    至漢朝時期,楊氏族人已廣泛分佈於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氏族人入川也於此時,多由湖北、陝西遷去。早在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楊氏族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

    2.晉、唐時期:

    是楊氏族人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由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和唐玄宗時的“安史之亂”,及宋朝的“靖康之亂”,中原社會動盪,許多楊氏子孫為了避亂,大舉南遷,其中以福建為遷播中心。

    隋唐以後,楊氏族人便逐步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南、浙東、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發展。

    3.宋、元時期:

    楊氏族人已廣佈江南廣大地區。南宋初有大商人楊垢,隨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寶山白沙,“潛心經商,誠一無偽,商民共信,聚整合市”。

    宋朝末期,楊榮從上虞遷至上海;另支楊氏,與鐘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賢濱海地區。

    元朝時期,渤海濱州人楊乘、嘉靖進士楊道亨的先人,相繼自杭州和河南遷入青浦。元朝末期,錢塘楊璃遷南匯下沙;著名詩人諸暨楊維楨避亂華亭天馬山。

    4.明、清時期:

    明洪武初年,人們稱之為“洪武落業”。據志書記載,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戰爭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別是長沙、岳陽、常德、益陽、湘潭等地區成為一片廢墟。朱元璋建明之後,為了復甦湖南,採取了“江西填湖廣”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浙江的楊氏宗族遷往湖廣地區。

    總之,楊氏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於今河南、陝西、山西三省外,還有以甘肅天水為中心的一線,以湖南、江西為中心的一線,直至遍及全國各地。

    1.郡望: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王莽執政時期改名為右扶風。東漢初期複名弘農郡,東漢末年又因避漢靈帝名諱而改名為桓農郡。三國時期曹魏國再次複名為弘農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移其治到陝縣(今河南陝縣)。北魏時期又改恆農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恆農郡為弘農郡,還治弘農縣(今函谷關)。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復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陝縣。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農郡被徹底廢黜。

    天水郡:亦稱上邽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期,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岐陽郡:亦稱關西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在寶雞建立,,屬內史地。

    2.堂號:

    河內堂:以望立堂。

    弘農堂:以望立堂,亦稱桓農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稱上邽堂、平襄堂。

    岐陽堂:以望立堂,亦稱關西堂、雍邑堂、中地堂、秦鳳堂、扶風堂、風翔堂、鳳鄰堂、天興堂。東漢朝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因以為堂。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有一次,有個人在夜裡帶著黃金到楊震的家裡行賄。楊震堅決不受,並嚴厲地斥責了那個人。那個人還是不死心,笑著對楊震說:“現在是深夜,地點在您的府上,決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義正詞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快滾出去!”楊氏因以四知堂為堂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斐訊路由器p.to設定頁面打不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