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趣記史

    太平天國恤王洪仁政是洪秀全堂兄,在洪氏親族中屬於血緣比較近的,僅次於兩位王兄洪仁發、洪仁達。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之後,在江西南昌寫下的供述裡曾經提到“我有三個伯”,其中第三位就是“恤王仁政伯”

    民國期間,上海進步書局曾經出版過一本名為《太平天國軼聞》的書,裡邊收集了很多太平天國時期各種真真假假的故事。其中就有一篇《洪氏四王》,將洪仁政與洪氏另外三位王,王長兄安王洪仁發(後復封信王)、王次兄福王洪仁達(後復封勇王)、執掌朝綱的幹王洪仁玕合在一起,稱為“洪氏四王”。

    這“洪氏四王”裡邊,前三位都是鼎鼎大名。洪仁玕不須多說,上過中小學歷史課的華人都應該知道。洪仁發與洪仁達是有名的“草包王爺”,按照忠王李秀成自述裡所說,兩人“既無才情,又無算計,一味固執”,而且十分貪婪。恃著是洪秀全兄長,囂張跋扈,暴虐恣橫,中飽私囊,多行不義。太平天國後期綱紀紊亂,朝政腐敗。洪秀全喪盡人心,最後城破國亡,這兩位王兄實為罪魁。

    《軼聞》一書將此四人並列在一起,用意是批評洪秀全用人唯親,篤信親族,有李秀成等賢能而不用。並著重批判了洪仁發、洪仁達二人的胡作非為。

    那麼,問題來了,被一起編排在四王裡邊,名聲最不顯的恤王洪仁政,他有什麼事蹟?做過什麼?有沒有與那兩位堂兄弟一起沆瀣一氣,憑著洪姓親族的身份,胡作非為,擾亂朝政呢?

    洪仁政本名仁正,可能年幼的時候曾經出過天花,所以有“洪麻子”的綽號。家庭成份是地道的農民,沒讀過什麼書,以看牛為生。後來受洪秀全影響,受洗信教。在洪秀全、馮雲山四出傳教的這段日子,洪仁政也從廣東花縣來到廣西貴縣(今天貴港市)大圩鎮親戚經營的店鋪裡邊打工,經過數載辛勤工作,也算薄有家產,還在當地購置了一處房產。

    洪仁政原本打算安安穩穩在大圩鎮自宅中過日子,某天忽然收到洪秀全來信,大意是當時拜上帝會已經在金田團營,就要起事,要求洪仁政等洪氏親人馬上前往聚義。

    洪仁政遂放棄了當地的營生,與另外幾位親族一起前往金田,至於那棟留在大圩的房子,因為出了“附逆”,後來被當地團練焚燬。

    從金田起義到進入天京這段期間,因為洪仁政才幹十分平庸,文不行,武也不行,沒有留下什麼事蹟。永安封王以後,因為要避北王韋昌輝名諱(韋昌輝原名韋正),還將名字從仁正改成了仁政。

    進入天京之後,太平天國高層開始著手解決諸王親族的待遇問題,特定設立了“國宗”這個編制,洪仁政終於也安排上了。

    同是國宗,地位卻大相徑庭。諸國宗中最有才能的,如韋昌輝弟弟韋俊,統領大軍,獨當一面,地位與後來晉封的燕王秦日綱、豫王胡以晀相近。石達開的同宗石鎮侖、石祥禎等自領一隊人馬,地位則與六官丞相等同。至於洪仁政這種毫無能力的,只能當一個終日無所事事的閒散國宗,屬於地位最低的一種。

    天曆乙榮五年(1855)初,太平天國西征期間,洪仁政受命與韋俊一起出師湖北,軍中稱呼其為洪國宗。當年一月七日,翼王石達開率領西征軍於江西九江大敗曾國藩水師。韋俊乘勝於二月廿七日第三次攻破武昌,洪仁政受命與韋俊一起留守。

    接下來一年多時間內,韋俊與清軍作戰,可以說屢戰屢勝,湘軍大將羅澤南重傷斃命於城下。洪仁政也曾統兵出戰,但毫無斬獲,所向無功。軍中對他自然也不會尊敬,一應軍政,全部由韋俊節制,洪仁政就是掛個名。

    丙辰六年(1856)七月,天京事變爆發,太平天國形勢急轉直下。到了十月上旬,北王韋昌輝被天王所殺,訊息傳來,在外統兵的韋俊自然心內難安。清湖北巡撫胡林翼趁機率領楊載福、李續賓等將殺來。韋俊無心戀戰,於十一月十三日放棄武昌,與洪仁政一起東撤到江西。洪秀全得到訊息後大為震怒,降詔召兩人回京問罪,韋俊懼怕不敢前去,洪仁政則奉詔而還。

    洪秀全對洪仁政私自放棄武昌十分生氣,要將其下獄問罪正法。幸運的是,當時處理朝政的還是翼王石達開。翼王知道武昌孤懸在外,根本守不了。而且棄城的責任也在韋俊身上,與洪仁政無關。於是上奏天王,不單是洪仁政,連韋俊也一併赦免,只是韋俊終於也在兩年之後降清。洪秀全也確切認識到自己堂兄毫無半點統兵才能,遂削去職務,讓他恢復了在天京城內無所事事的日子。

    就這樣又過幾年,到了庚申十年(1860)三月廿七日,李秀成、陳玉成大破江南大營。在李秀成大軍攻向蘇杭上海期間,洪秀全也想乘勝謀取江北的地盤。看看身邊,似乎只有親族才信得過。於是下令洪仁政再度統兵,與傑天義賴文光一起渡江,奪回江北重鎮江浦,重新恢復天浦省。

    此時江浦的守軍,因為江南大營被破,早就成了驚弓之鳥,看見太平天國旗號就望風而逃,此役難度實在不大。但憑著這個功勞,洪仁政還是被封為忠誠一天將。在太平天國後期,天將是僅次於王爵的官職,絕對是個高官。

    但新收復的天浦省在一年多之後,又被清軍奪回,洪仁政再次棄城逃回天京。這次非但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在不久之後,被加封為恤王利千歲。

    當時雖然王爵濫封,但也分幾等。恤王是第四等王,屬於有王號中最低的一等,再下就是沒有王號的列王。四等王無地盤,不統兵,僚屬也沒有幾個。連王印都只能是雙龍,與三等以上王的雙龍雙鳳不一樣。

    當甲子十四年(1864)六月六日天京被湘軍攻破之時,恤王不在城中。之前因為湘軍圍城日緊,他被委派出城,去各地催糧催救兵。但因為天京城外早已是赤地千里,根本無糧。各處軍隊都不敢,或者不願意前來救援。恤王苦奔無果,唯有來到湖州、廣德堵王黃文金、輔王楊輔清的軍中,直至天京城破。

    幼天王洪天貴福、幹王洪仁玕等人從天京突圍後逃到廣德,大隊會合後一起向江西出發,尋找侍王李世賢的部隊。但包括洪天貴福、洪仁玕、洪仁政、昭王黃文英等人在內,統統被清江西布政使席保田抓住,全被押往南昌。

    在南昌獄中,洪仁政對所有事情都供認不諱,因為言語鄙俗,見識又粗陋,江西巡撫沈葆禎等人對他都相當輕視。洪仁政最終也在當年年底,與洪仁玕、黃文英等人一起於南昌被凌遲處死。

    從洪仁政的事蹟,可以看出這位“恤王”才能實在非常一般,“委諸軍則軍覆,委諸城則城摧,催糧催救,一無可用”。只是憑藉洪氏一姓身份得以封個下等王,並不像另外三王那樣身處核心領導圈。最後甚至被外放到天京城外。這種人物,即使想要“禍亂朝綱”,恐怕也實在沒那個才能和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旦身體出現這4種表現,預防腦梗“找上門”,指的都是什麼?